“我的英文職銜是‘Secretary for Health’,簡稱就是‘健康秘書’,上任以來有些人就把我當成了‘新冠秘書’,一見到我就問一些數學題,到底是‘3+4’還是‘0+3’,但我其實是‘健康秘書’,要守護香港700萬市民的健康。”
文|本刊特約記者 王姝
做好香港700萬市民的“健康秘書”,成了香港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肩頭的重任。這位肝臟移植權威“轉跑道”加入特區政府,一代“鐵醫”成為問責官員,上任後遇到不少挑戰。
近日,在特區政府總部的醫務衞生局,盧寵茂接受了我們的專訪,談本地防疫、談內外通關、談醫療改革。
特區政府依法履行抗疫責任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將近三年,特區政府在疫情防控方面不敢鬆懈。以科學精準防控措施,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成果,為香港連接國際、連通內地,是盧寵茂上任時定下的首要任務。
執掌醫務衞生局後,盧寵茂曾就疫情防控陷入幾場論戰,而一場“免針紙”風波卻將他推上風口浪尖。不久前香港警方展開的拘捕行動中,7名私家醫生涉嫌濫發“新冠疫苗接種醫學豁免證明書”(俗稱“免針紙”)被捕。根據警方資料顯示,涉事醫生合共發出28,000多張“免針紙”。
事件持續發酵,在特區政府宣布涉案“免針紙”失效後,有市民就此入禀高等法院作司法覆核。特區政府被裁定敗訴,隨即修例賦予醫務衞生局局長宣告醫學豁免證明書失效的權利。
“本次修例是為了讓特區政府有足夠的法律基礎履行抗疫責任。”盧寵茂不認同修例,是特區政府“輸打贏要”的說法,他重申,根據《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第599章在疫情發展需要的時候,特區政府有權做出相關修訂,最根本目的是保護市民健康。
“整個過程裡面,市民有他的權利,法庭有它的權力,但特區政府有責任。”盧寵茂表示,承擔責任需要有足夠法律基礎,而整個事件從頭到尾都是根據法定程序公平公開處理,“我反而會覺得這件事凸顯了香港的法治精神,也都顯示特區政府是依法辦事。”
而就此事件,身為醫生的盧寵茂直斥業內出現“害群之馬”,批評涉事醫生為了“一己私利”,沒有向病人給予專業意見,令業界感到憤怒和羞恥。“他們這些行為是‘謀財’,而‘謀財’後兩個字,我相信無需再講。”
隨著四方八面的聲音和意見湧來,盧寵茂坦言,制定政策的過程中難免會承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更要小心平衡各方利益。他卻直言面對挑戰時不會選擇退縮,反而更要迎難而上:“有壓力才有進步,更令我思考如何做好之後的工作。”
循序漸進推動內外通關
上任四個多月以來,在盧寵茂的推動下,特區政府已經階段性推出多項以風險管理為本的精準抗疫措施,例如取消航班熔斷機制、實施“紅黃碼”按風險分級管控,將抵港7日集中酒店檢疫改為“3+4”,再改為“0+3”,社會逐漸回復動力和活力。
隨著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等多項大型活動接連順利在港舉辦,盧寵茂表示,香港已經向全面復常邁出一大步。
自從香港在9月26日實施抵港人士“0+3”安排後,10月的出入境數字為9月的1.5倍,入境數字為9月的1.6倍;10月非香港居民及非內地居民入境數字則為9月的2.3倍,入境數字彰顯著香港重現活力。
為何“0+3”比“3+4”安排更有助吸引旅客抵港?盧寵茂指出,首先對於旅客而言,實施“0+3”安排後已經沒有任何定點檢疫措施,抵港人士在離開機場後可以參與很多活動,包括上班上學、工作旅遊,大部分場所都可以自由出入,而“0+3”的“3”只是對抵港人士出入高風險地方的限制。
盧寵茂表示,特區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有清晰的“路線圖”,會循序漸進推進,並且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不過,對於社會普遍關注的“0+0”,他就認為現在並不是調整政策的好時機。
盧寵茂指出,如果疫情趨緩,調整社交距離時空間更大、速度也會更快,但前提是香港的醫療系統沒有受到大幅影響,特別是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的重症及死亡數字沒有出現激增。
“特區政府以精準抗疫為原則,視乎疫情發展調整防疫措施。當然我們在制定政策時,會在疫情可控的情況下,為經濟和民生活動創造最大空間,助力香港儘快與世界接軌。”
然而,聯通內地和海外同樣重要,守好國家的南大門,也是盧寵茂工作的重中之重。他指出,香港是聯繫國家與世界的橋樑,特區政府正在積極與內地商討,在不增加內地疫情風險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恢復跨境往來。
對於社會所關心的“前置檢疫”,也就是“逆向隔離”,盧寵茂指出,“前置檢疫”可減輕內地檢疫酒店和人手壓力,但當中卻牽涉到對硬件和軟件需求。
硬件方面,特區政府正在積極考慮河套的方艙醫院設施;而軟件方面,為了防止疫情倒灌,香港方面必須嚴格遵守國家第九版防控方案的要求,閉環管理要做得更徹底。
與此同時,特區政府也一直在與深圳市政府商討,會在風險可控情況下,增加深圳人文通道限額,配合兩地市民的聯通需要。
最令盧寵茂感到擔心的是,新冠病毒持續變異,一代代亞型株相繼問世,部分變異病毒株的傳染性、抗藥性仍是未知。對此,盧寵茂表示,未來會密切留意海外的疫情變化趨勢,以及變異病毒株的最新情況。他再度重申,接種疫苗仍是對抗新冠肺炎疫情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對抗疫情措施常態化不可避免的一環。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將近三年,部分市民似乎出現抗疫疲態,盧寵茂將抗擊疫情比作馬拉松,衝刺終點指日可待,再累也不能躺平。
“現在就像是馬拉松跑到了最後的五公里,大家都覺得很累,但千萬不可以躺平。”盧寵茂激勵市民振奮鬥志,一起合作完成這最後五公里。
縱觀香港疫情發展趨勢,最讓盧寵茂感到揪心的是,今年至今已經有10名十一歲以下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死亡,加之新變種病毒的威脅,現階段新冠肺炎疫情對於香港而言,仍屬於公共衞生緊急事態。
“奧密克戎變種病毒株不是SARS,也不是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株,但絕不是一般的流感。”盧寵茂強調,新冠病毒變異快、傳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都更強,市民應在冬季流感高峰期來臨前,完成接種政府建議的新冠疫苗劑量和流感疫苗,保障健康和生命安全。
基層醫療改革是重中之重
除了抗擊疫情,盧寵茂希望為市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不僅要病有所醫,更要病有良醫。
對於本屆特區政府提出“開新篇”,盧寵茂認為,“開新篇”就意味著“要改變”。盧寵茂提到,香港的醫療體制也到了需要改革的關鍵時期,“要變革很多人都不習慣,都會有反對聲音,我們會聆聽不同意見,再去制定相應政策。”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特區政府會重整醫療體制,目標是由目前以治療為主、以醫院為中心的格局,轉向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中心的體制,投放更多資源推動基層醫療。
“香港真的需要在醫療方面做出一些改革,而醫務衞生局是一個行動營,有決心做好醫療改革。”
目前,香港的醫療體制偏向“重治療、輕預防”,公營醫院服務總開支比重超過八成,基層醫療則不足兩成,資源和壓力嚴重傾向公營醫院。
隨着人口老齡化愈趨嚴峻,有慢性病的長者日益普遍,公營醫院不勝負荷,專科服務輪候時間持續上升。特別是近年新冠肺炎疫情“雙重夾擊”下,多年來過分倚重公營醫院系統的“後遺症”越見明顯。
“醫療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改革‘基層醫療’。”盧寵茂引述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探訪內地醫療機構時所指出的,“健康是幸福生活的最重要指標,健康是1,其他是後面的0,沒有1,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
談起香港“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問題,曾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擔任院長的盧寵茂,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內地存在的醫療問題。“內地是沒有家庭醫生這個概念的,香港在這方面相對更有優勢,這一理念也更有助解決基層醫療難題。”
盧寵茂指出,特區政府會在今年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地區康健中心作為樞紐,統籌為市民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與私營醫療界別共同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的理念,協調不同醫療專業,在社區內提供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
盧寵茂詳細闡述了“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的具體政策方向,包括建立以地區為本、家庭為中心的社區基層醫療系統;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的管理;整合基層醫療健康資源;加強基層醫療人手規劃及培訓;以及加強疾病監察及健康記錄互通。
具體規劃則包括:成立統籌管理公私營界別基層醫療服務的“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制訂標準和設立質素保證機制,推動防治和管理慢性疾病的工作。
落實到市民層面,最令市民受益的就是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在新安排下,容許夫妻共用醫療券,並擴大適用範圍至“認可醫療專業註冊計劃”的聽力學家、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以及經專業評定並提供的醫療設備,例如助聽器等,鼓勵長者更有效使用基層醫療服務。
“市民要將健康把握在自己手中,更加早去認識健康需要。”盧寵茂說,“推出藍圖是為了讓市民知道我們的改革方向,現在必須走出第一步,才能走第二步,甚至更遠。”
“醫務衞生局會致力促進及建設‘健康香港’,市民也應善用地區康健中心及地區康健站的各種服務,由預防做起,努力保障自己的健康,以達致“健康齊掌握”的目標。”盧寵茂相信,香港一定能建立一個能夠提升全體市民健康、提高市民生活質素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
訪問接近尾聲,當被記者問到:“局長,上任至今您最期望達成的工作目標是什麼?”
盧寵茂雙手合十,誠摯而真切地說:“我的目標就是希望香港市民多些健康,這個就是我最簡單的答案。”
每周工作三天:“昨天、今天、明天”
盧寵茂的太太是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聯席主管兼瑞銀香港區主管及行政總裁盧彩雲,醫界精英和商界翹楚的結合甚是羨煞旁人。回想起盧寵茂上任首日,他曾在網誌中分享,太太問他每周工作幾天。他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
從“On Call唔止36小時”的外科醫生,到“昨天、今天、明天”工作不停的“健康秘書”,盧寵茂感謝太太和家人對他的默默支持,“要向他們講聲多謝,也要講聲好抱歉,對唔住。”“鐵醫”也有柔情一面,或許家人的無私支持才是他前進的動力。
(作者係鳳凰衛視香港新聞採訪中心記者,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2年12月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我的英文職銜是‘Secretary for Health’,簡稱就是‘健康秘書’,上任以來有些人就把我當成了‘新冠秘書’,一見到我就問一些數學題,到底是‘3+4’還是‘0+3’,但我其實是‘健康秘書’,要守護香港700萬市民的健康。”
文|本刊特約記者 王姝
做好香港700萬市民的“健康秘書”,成了香港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肩頭的重任。這位肝臟移植權威“轉跑道”加入特區政府,一代“鐵醫”成為問責官員,上任後遇到不少挑戰。
近日,在特區政府總部的醫務衞生局,盧寵茂接受了我們的專訪,談本地防疫、談內外通關、談醫療改革。
特區政府依法履行抗疫責任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將近三年,特區政府在疫情防控方面不敢鬆懈。以科學精準防控措施,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成果,為香港連接國際、連通內地,是盧寵茂上任時定下的首要任務。
執掌醫務衞生局後,盧寵茂曾就疫情防控陷入幾場論戰,而一場“免針紙”風波卻將他推上風口浪尖。不久前香港警方展開的拘捕行動中,7名私家醫生涉嫌濫發“新冠疫苗接種醫學豁免證明書”(俗稱“免針紙”)被捕。根據警方資料顯示,涉事醫生合共發出28,000多張“免針紙”。
事件持續發酵,在特區政府宣布涉案“免針紙”失效後,有市民就此入禀高等法院作司法覆核。特區政府被裁定敗訴,隨即修例賦予醫務衞生局局長宣告醫學豁免證明書失效的權利。
“本次修例是為了讓特區政府有足夠的法律基礎履行抗疫責任。”盧寵茂不認同修例,是特區政府“輸打贏要”的說法,他重申,根據《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第599章在疫情發展需要的時候,特區政府有權做出相關修訂,最根本目的是保護市民健康。
“整個過程裡面,市民有他的權利,法庭有它的權力,但特區政府有責任。”盧寵茂表示,承擔責任需要有足夠法律基礎,而整個事件從頭到尾都是根據法定程序公平公開處理,“我反而會覺得這件事凸顯了香港的法治精神,也都顯示特區政府是依法辦事。”
而就此事件,身為醫生的盧寵茂直斥業內出現“害群之馬”,批評涉事醫生為了“一己私利”,沒有向病人給予專業意見,令業界感到憤怒和羞恥。“他們這些行為是‘謀財’,而‘謀財’後兩個字,我相信無需再講。”
隨著四方八面的聲音和意見湧來,盧寵茂坦言,制定政策的過程中難免會承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更要小心平衡各方利益。他卻直言面對挑戰時不會選擇退縮,反而更要迎難而上:“有壓力才有進步,更令我思考如何做好之後的工作。”
循序漸進推動內外通關
上任四個多月以來,在盧寵茂的推動下,特區政府已經階段性推出多項以風險管理為本的精準抗疫措施,例如取消航班熔斷機制、實施“紅黃碼”按風險分級管控,將抵港7日集中酒店檢疫改為“3+4”,再改為“0+3”,社會逐漸回復動力和活力。
隨著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等多項大型活動接連順利在港舉辦,盧寵茂表示,香港已經向全面復常邁出一大步。
自從香港在9月26日實施抵港人士“0+3”安排後,10月的出入境數字為9月的1.5倍,入境數字為9月的1.6倍;10月非香港居民及非內地居民入境數字則為9月的2.3倍,入境數字彰顯著香港重現活力。
為何“0+3”比“3+4”安排更有助吸引旅客抵港?盧寵茂指出,首先對於旅客而言,實施“0+3”安排後已經沒有任何定點檢疫措施,抵港人士在離開機場後可以參與很多活動,包括上班上學、工作旅遊,大部分場所都可以自由出入,而“0+3”的“3”只是對抵港人士出入高風險地方的限制。
盧寵茂表示,特區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有清晰的“路線圖”,會循序漸進推進,並且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不過,對於社會普遍關注的“0+0”,他就認為現在並不是調整政策的好時機。
盧寵茂指出,如果疫情趨緩,調整社交距離時空間更大、速度也會更快,但前提是香港的醫療系統沒有受到大幅影響,特別是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的重症及死亡數字沒有出現激增。
“特區政府以精準抗疫為原則,視乎疫情發展調整防疫措施。當然我們在制定政策時,會在疫情可控的情況下,為經濟和民生活動創造最大空間,助力香港儘快與世界接軌。”
然而,聯通內地和海外同樣重要,守好國家的南大門,也是盧寵茂工作的重中之重。他指出,香港是聯繫國家與世界的橋樑,特區政府正在積極與內地商討,在不增加內地疫情風險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恢復跨境往來。
對於社會所關心的“前置檢疫”,也就是“逆向隔離”,盧寵茂指出,“前置檢疫”可減輕內地檢疫酒店和人手壓力,但當中卻牽涉到對硬件和軟件需求。
硬件方面,特區政府正在積極考慮河套的方艙醫院設施;而軟件方面,為了防止疫情倒灌,香港方面必須嚴格遵守國家第九版防控方案的要求,閉環管理要做得更徹底。
與此同時,特區政府也一直在與深圳市政府商討,會在風險可控情況下,增加深圳人文通道限額,配合兩地市民的聯通需要。
最令盧寵茂感到擔心的是,新冠病毒持續變異,一代代亞型株相繼問世,部分變異病毒株的傳染性、抗藥性仍是未知。對此,盧寵茂表示,未來會密切留意海外的疫情變化趨勢,以及變異病毒株的最新情況。他再度重申,接種疫苗仍是對抗新冠肺炎疫情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對抗疫情措施常態化不可避免的一環。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將近三年,部分市民似乎出現抗疫疲態,盧寵茂將抗擊疫情比作馬拉松,衝刺終點指日可待,再累也不能躺平。
“現在就像是馬拉松跑到了最後的五公里,大家都覺得很累,但千萬不可以躺平。”盧寵茂激勵市民振奮鬥志,一起合作完成這最後五公里。
縱觀香港疫情發展趨勢,最讓盧寵茂感到揪心的是,今年至今已經有10名十一歲以下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死亡,加之新變種病毒的威脅,現階段新冠肺炎疫情對於香港而言,仍屬於公共衞生緊急事態。
“奧密克戎變種病毒株不是SARS,也不是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株,但絕不是一般的流感。”盧寵茂強調,新冠病毒變異快、傳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都更強,市民應在冬季流感高峰期來臨前,完成接種政府建議的新冠疫苗劑量和流感疫苗,保障健康和生命安全。
基層醫療改革是重中之重
除了抗擊疫情,盧寵茂希望為市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不僅要病有所醫,更要病有良醫。
對於本屆特區政府提出“開新篇”,盧寵茂認為,“開新篇”就意味著“要改變”。盧寵茂提到,香港的醫療體制也到了需要改革的關鍵時期,“要變革很多人都不習慣,都會有反對聲音,我們會聆聽不同意見,再去制定相應政策。”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特區政府會重整醫療體制,目標是由目前以治療為主、以醫院為中心的格局,轉向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中心的體制,投放更多資源推動基層醫療。
“香港真的需要在醫療方面做出一些改革,而醫務衞生局是一個行動營,有決心做好醫療改革。”
目前,香港的醫療體制偏向“重治療、輕預防”,公營醫院服務總開支比重超過八成,基層醫療則不足兩成,資源和壓力嚴重傾向公營醫院。
隨着人口老齡化愈趨嚴峻,有慢性病的長者日益普遍,公營醫院不勝負荷,專科服務輪候時間持續上升。特別是近年新冠肺炎疫情“雙重夾擊”下,多年來過分倚重公營醫院系統的“後遺症”越見明顯。
“醫療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改革‘基層醫療’。”盧寵茂引述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探訪內地醫療機構時所指出的,“健康是幸福生活的最重要指標,健康是1,其他是後面的0,沒有1,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
談起香港“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問題,曾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擔任院長的盧寵茂,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內地存在的醫療問題。“內地是沒有家庭醫生這個概念的,香港在這方面相對更有優勢,這一理念也更有助解決基層醫療難題。”
盧寵茂指出,特區政府會在今年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地區康健中心作為樞紐,統籌為市民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與私營醫療界別共同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的理念,協調不同醫療專業,在社區內提供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
盧寵茂詳細闡述了“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的具體政策方向,包括建立以地區為本、家庭為中心的社區基層醫療系統;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的管理;整合基層醫療健康資源;加強基層醫療人手規劃及培訓;以及加強疾病監察及健康記錄互通。
具體規劃則包括:成立統籌管理公私營界別基層醫療服務的“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制訂標準和設立質素保證機制,推動防治和管理慢性疾病的工作。
落實到市民層面,最令市民受益的就是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在新安排下,容許夫妻共用醫療券,並擴大適用範圍至“認可醫療專業註冊計劃”的聽力學家、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以及經專業評定並提供的醫療設備,例如助聽器等,鼓勵長者更有效使用基層醫療服務。
“市民要將健康把握在自己手中,更加早去認識健康需要。”盧寵茂說,“推出藍圖是為了讓市民知道我們的改革方向,現在必須走出第一步,才能走第二步,甚至更遠。”
“醫務衞生局會致力促進及建設‘健康香港’,市民也應善用地區康健中心及地區康健站的各種服務,由預防做起,努力保障自己的健康,以達致“健康齊掌握”的目標。”盧寵茂相信,香港一定能建立一個能夠提升全體市民健康、提高市民生活質素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
訪問接近尾聲,當被記者問到:“局長,上任至今您最期望達成的工作目標是什麼?”
盧寵茂雙手合十,誠摯而真切地說:“我的目標就是希望香港市民多些健康,這個就是我最簡單的答案。”
每周工作三天:“昨天、今天、明天”
盧寵茂的太太是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聯席主管兼瑞銀香港區主管及行政總裁盧彩雲,醫界精英和商界翹楚的結合甚是羨煞旁人。回想起盧寵茂上任首日,他曾在網誌中分享,太太問他每周工作幾天。他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
從“On Call唔止36小時”的外科醫生,到“昨天、今天、明天”工作不停的“健康秘書”,盧寵茂感謝太太和家人對他的默默支持,“要向他們講聲多謝,也要講聲好抱歉,對唔住。”“鐵醫”也有柔情一面,或許家人的無私支持才是他前進的動力。
(作者係鳳凰衛視香港新聞採訪中心記者,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2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