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六個堅持”,其中之一是“堅持胸懷天下”,這既是去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總結的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歷史經驗中相當重要的一條,也是中國共產黨走向未來,創新發展理論和實踐,更好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站在新時代中國的歷史方位,體會中國共產黨的胸懷天下,具有四個方面的精髓。第一,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第二,自信自強,通過中國的發展來為人類作出貢獻。第三,把握大局,為世界進步提供中國方案。第四,文明互鑒,維護文明的多樣性。
文|北京 陳晉
面向百年變局:從胸懷天下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細讀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報告,有關處理中國與世界關係的論述,覺得很有必要去深入體會。
比如,談到開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報告提出,中國共產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因此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談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又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而是“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等等。
這些關鍵詞句,實際上可以歸結到報告中突現的一個表達,叫“胸懷天下”。
胸懷天下,既是去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總結的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歷史經驗中相當重要的一條,也是中國共產黨走向未來,創新發展理論和實踐,更好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它是中國共產黨面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作出的重大宣示;是為回應國際社會的普遍關切,作出的真心誠意的選擇和行動部署,是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精神基因”和始終如一的本色追求。
胸懷天下,或者說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追求,過去叫“國際主義”;新時代以來,又有了劃時代意義的核心內涵,就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胸懷天下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基因”
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人類歷史上的“出生證”。這個“出生證”上寫的最後一句話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可見,馬克思主義政黨一經誕生,就已經嵌進了永不蛻變的天下胸懷。
從西方到東方,從19世紀40年代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說中國共產黨胸懷天下的精神傳統,沒有改變,是有依據的。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一個細節,1950年代到1960年代出版的《毛澤東選集》,以及改革開放後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第二版,以及《鄧小平文選》《江澤民文選》《胡錦濤文選》,在內封上,都專門有一頁印上幾個紅色字體:“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說明什麼?要表達什麼?要說明和表達的是,在漫長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進程中,離不開胸懷天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傳播胸懷天下的重要文化載體,是世界各國共產黨人都熟悉的《國際歌》。列寧曾經說過,在異國他鄉,只要唱起這首歌,就意味著找到了同志。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一個細節,至今,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時都要奏《國際歌》。
中國共產黨人一路走來,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的風雨。他們立志出發的時候,便胸懷天下。毛澤東在黨成立以前,就明確把他主持的新民學會的宗旨,確定為“改造中國和世界”。也就是說,那一代人的理想,是既要改造中國,也要改造世界,而且必然是通過改造中國來改變世界。他們之所以選擇馬克思主義,不僅是因為它適合中國,也認為它是一種世界性的嶄新的道義高地,是人類文明的發展新方向。比如,毛澤東在1920年,便公開發表文章說:大家都在鬧新文化,但並不懂得新文化是什麼,“徹底些說吧,不但湖南,全中國一樣尚沒有新文化。全世界一樣尚沒有新文化。一枝新文化小花,發現在北冰洋岸的俄羅斯”。正是基於這種人類文明的新方向,中國共產黨人在出發的時候,便培育起根深蒂固的天下胸懷。
劉少奇在1950年10月3日的一次講話中回憶,他1920年到1921年在莫斯科學習的時候,就“見到在盧布上用各國文字寫成的同一句口號‘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其中中文則翻譯成‘四海之內皆兄弟’。”這個翻譯很有意思,它從一開始就告訴人們,胸懷天下的國際主義,在各國共產黨那裡,在不同的時代,勢必有不同的民族表達方式和具體實踐途徑。一路走來有關“胸懷天下”的表達和實踐中國共產黨是在長期的弱勢處境並且不斷經歷危機的情況下,發展到今天的。那麼,在集中精力全力應對強大敵人的時候,胸懷天下又是怎樣體現出來的呢?
1935年,紅軍在長征途中遭遇的那種前所未有的艱困處境,是人們熟知的。但是,毛澤東在跨越岷山之巔的時候,遙望遠處積雪渾茫的起伏山峰,仿佛看到了崑崙山脈,湧動出改造中國和世界的構想,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這是胸懷天下的審美表達。“環球同此涼熱”,難道不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審美表達?
在全民族抗日戰爭到來的關鍵時候,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這篇文章中,明確提出:“全世界一切由人民起來反對壓迫者的戰爭,都是義戰”,目前,中國的抗日高潮和全世界的反法西斯高潮,都屬於“義戰”,“凡義戰都是相互援助的”,“國際援助對於現代一切國家一切民族的革命鬥爭都是必要的。”這是胸懷天下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中國式戰略表達。
有意思的是,在反映延安大生產運動的紀錄片中,我們還看到過這樣一個鏡頭,南泥灣開荒的359旅戰士們,互相競賽,各連插的競賽旗幟,竟有“非洲連”這樣的名稱。這是胸懷天下在中國共產黨的奮鬥實踐中的精神和情懷表達。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站立起來了。但毛澤東經常說的一句話,是要爭取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這是胸懷天下在革命取得勝利後的最新表達。
這個表達,沿用至今,並且不斷豐富和發展,更加具體和實際。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談到人民軍隊建設時說,“有信心、有能力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在談到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時說,“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談到新時代的成就和變革時說:“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甚至在談到胸懷天下本身的含義時,徑直說:“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
胸懷天下與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從現在起,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兩句話實際上是互為一體的,關鍵詞都是“現代化”。現代化既是建成社會主義強國的應有之義,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方式。這個中心任務,順理成章地延伸出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我們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什麼樣的現代化、怎樣去實現現代化。答案很明顯,就是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
什麼是中國式現代化?二十大報告作出明確闡述,提出了它擁有5個中國特色和9條本質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絕不是說它是在一個封閉環境中創造出來和發展起來的,恰恰相反,它是在和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互動和比較中脫穎而出的,並且吸收了各國現代化的正確經驗,因而擁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
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之初,便說過一句名言:“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離不開的,當然包括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所謂共同特徵,是指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和相似途徑。涉及物質技術進步規律,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政策,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以高質量發展提升現代化國家建設水平等等。為此,繼續推進好拓展好中國式現代化,要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這正是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天下的歷史和理論邏輯之一。
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體現了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一般規律和中國具體實際的高度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彰顯了我們應有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時,也是在理論和實踐上回應了西方現代化的缺陷和西方現代化理論對其缺陷的掩蓋;動搖了把現代化等同於西方化的迷思和產生這一迷思的西方敘述話語體系;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選擇。推進拓展中國式現代化,豐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實際上成為中國同西方進行“文明對話”的有效途徑和不可輕視的話語平台。
這是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天下又一個歷史和理論邏輯。
結論:胸懷天下的精髓
站在新時代中國的歷史方位,體會中國共產黨的胸懷天下,它有四個方面的精髓。
第一,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係。並且,堅持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
第二,自信自強,通過中國的發展來為人類作出貢獻。作為具有天下胸懷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擁有天下胸懷的社會主義國家,擁有天下胸懷並致力於實現復興的中華民族,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一步是要能夠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的問題,在世界格局中始終獨立自主地掌握好自己的命運。這是自信。接著必須時刻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民族偉大復興這個戰略全局,把中國的事情辦好。如果中國的事情沒有辦好,中國沒有更大的發展,胸懷天下去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力量,也不能強起來。
第三,把握大局,為世界進步提供中國方案。天下胸懷塑造了中國共產黨由內而外和由外而內的雙向戰略視野,從而使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把握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來塑造自己的道路和命運。毛澤東在井岡山提出中國革命道路是這樣,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是這樣。今天,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來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而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現代化提供新的選擇,其本質要求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等等,都是為人類發展和世界前途提供了中國方案。
第四,文明互鑒,維護文明的多樣性。中國既要有文化自信、歷史自信,又不能搞“只此一家,別無分店”,要搞開放多元,和而不同。這當中,文明互尊,平等交流,是文明互鑒的前提;求同存異、取長補短,是文明互鑒的途徑;包容發展、共同進步,是文明互鑒的目的。文明互鑒,最終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文化和價值觀的基礎。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提出的,“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人類進步潮流”,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價值觀基礎。
(作者係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2年12月號)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2/12/3/UPgypFFaSc3bphht6ZJEqDxhQ1VYP0DJOOA.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六個堅持”,其中之一是“堅持胸懷天下”,這既是去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總結的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歷史經驗中相當重要的一條,也是中國共產黨走向未來,創新發展理論和實踐,更好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站在新時代中國的歷史方位,體會中國共產黨的胸懷天下,具有四個方面的精髓。第一,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第二,自信自強,通過中國的發展來為人類作出貢獻。第三,把握大局,為世界進步提供中國方案。第四,文明互鑒,維護文明的多樣性。
文|北京 陳晉
面向百年變局:從胸懷天下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細讀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報告,有關處理中國與世界關係的論述,覺得很有必要去深入體會。
比如,談到開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報告提出,中國共產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因此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談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又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而是“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等等。
這些關鍵詞句,實際上可以歸結到報告中突現的一個表達,叫“胸懷天下”。
胸懷天下,既是去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總結的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歷史經驗中相當重要的一條,也是中國共產黨走向未來,創新發展理論和實踐,更好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它是中國共產黨面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作出的重大宣示;是為回應國際社會的普遍關切,作出的真心誠意的選擇和行動部署,是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精神基因”和始終如一的本色追求。
胸懷天下,或者說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追求,過去叫“國際主義”;新時代以來,又有了劃時代意義的核心內涵,就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胸懷天下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基因”
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人類歷史上的“出生證”。這個“出生證”上寫的最後一句話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可見,馬克思主義政黨一經誕生,就已經嵌進了永不蛻變的天下胸懷。
從西方到東方,從19世紀40年代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說中國共產黨胸懷天下的精神傳統,沒有改變,是有依據的。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一個細節,1950年代到1960年代出版的《毛澤東選集》,以及改革開放後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第二版,以及《鄧小平文選》《江澤民文選》《胡錦濤文選》,在內封上,都專門有一頁印上幾個紅色字體:“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說明什麼?要表達什麼?要說明和表達的是,在漫長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進程中,離不開胸懷天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傳播胸懷天下的重要文化載體,是世界各國共產黨人都熟悉的《國際歌》。列寧曾經說過,在異國他鄉,只要唱起這首歌,就意味著找到了同志。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一個細節,至今,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時都要奏《國際歌》。
中國共產黨人一路走來,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的風雨。他們立志出發的時候,便胸懷天下。毛澤東在黨成立以前,就明確把他主持的新民學會的宗旨,確定為“改造中國和世界”。也就是說,那一代人的理想,是既要改造中國,也要改造世界,而且必然是通過改造中國來改變世界。他們之所以選擇馬克思主義,不僅是因為它適合中國,也認為它是一種世界性的嶄新的道義高地,是人類文明的發展新方向。比如,毛澤東在1920年,便公開發表文章說:大家都在鬧新文化,但並不懂得新文化是什麼,“徹底些說吧,不但湖南,全中國一樣尚沒有新文化。全世界一樣尚沒有新文化。一枝新文化小花,發現在北冰洋岸的俄羅斯”。正是基於這種人類文明的新方向,中國共產黨人在出發的時候,便培育起根深蒂固的天下胸懷。
劉少奇在1950年10月3日的一次講話中回憶,他1920年到1921年在莫斯科學習的時候,就“見到在盧布上用各國文字寫成的同一句口號‘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其中中文則翻譯成‘四海之內皆兄弟’。”這個翻譯很有意思,它從一開始就告訴人們,胸懷天下的國際主義,在各國共產黨那裡,在不同的時代,勢必有不同的民族表達方式和具體實踐途徑。一路走來有關“胸懷天下”的表達和實踐中國共產黨是在長期的弱勢處境並且不斷經歷危機的情況下,發展到今天的。那麼,在集中精力全力應對強大敵人的時候,胸懷天下又是怎樣體現出來的呢?
1935年,紅軍在長征途中遭遇的那種前所未有的艱困處境,是人們熟知的。但是,毛澤東在跨越岷山之巔的時候,遙望遠處積雪渾茫的起伏山峰,仿佛看到了崑崙山脈,湧動出改造中國和世界的構想,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這是胸懷天下的審美表達。“環球同此涼熱”,難道不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審美表達?
在全民族抗日戰爭到來的關鍵時候,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這篇文章中,明確提出:“全世界一切由人民起來反對壓迫者的戰爭,都是義戰”,目前,中國的抗日高潮和全世界的反法西斯高潮,都屬於“義戰”,“凡義戰都是相互援助的”,“國際援助對於現代一切國家一切民族的革命鬥爭都是必要的。”這是胸懷天下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中國式戰略表達。
有意思的是,在反映延安大生產運動的紀錄片中,我們還看到過這樣一個鏡頭,南泥灣開荒的359旅戰士們,互相競賽,各連插的競賽旗幟,竟有“非洲連”這樣的名稱。這是胸懷天下在中國共產黨的奮鬥實踐中的精神和情懷表達。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站立起來了。但毛澤東經常說的一句話,是要爭取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這是胸懷天下在革命取得勝利後的最新表達。
這個表達,沿用至今,並且不斷豐富和發展,更加具體和實際。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談到人民軍隊建設時說,“有信心、有能力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在談到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時說,“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談到新時代的成就和變革時說:“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甚至在談到胸懷天下本身的含義時,徑直說:“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
胸懷天下與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從現在起,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兩句話實際上是互為一體的,關鍵詞都是“現代化”。現代化既是建成社會主義強國的應有之義,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方式。這個中心任務,順理成章地延伸出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我們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什麼樣的現代化、怎樣去實現現代化。答案很明顯,就是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
什麼是中國式現代化?二十大報告作出明確闡述,提出了它擁有5個中國特色和9條本質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絕不是說它是在一個封閉環境中創造出來和發展起來的,恰恰相反,它是在和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互動和比較中脫穎而出的,並且吸收了各國現代化的正確經驗,因而擁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
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之初,便說過一句名言:“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離不開的,當然包括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所謂共同特徵,是指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和相似途徑。涉及物質技術進步規律,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政策,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以高質量發展提升現代化國家建設水平等等。為此,繼續推進好拓展好中國式現代化,要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這正是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天下的歷史和理論邏輯之一。
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體現了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一般規律和中國具體實際的高度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彰顯了我們應有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時,也是在理論和實踐上回應了西方現代化的缺陷和西方現代化理論對其缺陷的掩蓋;動搖了把現代化等同於西方化的迷思和產生這一迷思的西方敘述話語體系;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選擇。推進拓展中國式現代化,豐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實際上成為中國同西方進行“文明對話”的有效途徑和不可輕視的話語平台。
這是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天下又一個歷史和理論邏輯。
結論:胸懷天下的精髓
站在新時代中國的歷史方位,體會中國共產黨的胸懷天下,它有四個方面的精髓。
第一,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係。並且,堅持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
第二,自信自強,通過中國的發展來為人類作出貢獻。作為具有天下胸懷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擁有天下胸懷的社會主義國家,擁有天下胸懷並致力於實現復興的中華民族,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一步是要能夠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的問題,在世界格局中始終獨立自主地掌握好自己的命運。這是自信。接著必須時刻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民族偉大復興這個戰略全局,把中國的事情辦好。如果中國的事情沒有辦好,中國沒有更大的發展,胸懷天下去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力量,也不能強起來。
第三,把握大局,為世界進步提供中國方案。天下胸懷塑造了中國共產黨由內而外和由外而內的雙向戰略視野,從而使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把握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來塑造自己的道路和命運。毛澤東在井岡山提出中國革命道路是這樣,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是這樣。今天,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來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而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現代化提供新的選擇,其本質要求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等等,都是為人類發展和世界前途提供了中國方案。
第四,文明互鑒,維護文明的多樣性。中國既要有文化自信、歷史自信,又不能搞“只此一家,別無分店”,要搞開放多元,和而不同。這當中,文明互尊,平等交流,是文明互鑒的前提;求同存異、取長補短,是文明互鑒的途徑;包容發展、共同進步,是文明互鑒的目的。文明互鑒,最終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文化和價值觀的基礎。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提出的,“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人類進步潮流”,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價值觀基礎。
(作者係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2年12月號)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2/12/3/UPgypFFaSc3bphht6ZJEqDxhQ1VYP0DJOOA.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