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政治儀式增強青少年國家認同: 內涵與路徑

日期: 2022-12-20 作者:王賀 來源:紫荊論壇
字號:

《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王 賀  I (廣州)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副教授

 

香港青少年是貫徹中央政府「愛國者治港」政策的主要政治人才來源,也是建設國家的新鮮血液。在香港社會的日常政治生活中,迫切需要用一種常態化的、規範性的政治儀式來深化青少年對代表國家形象的政治符號、反映國家意志的政治活動、展現國家歷史的政治場所的理解與認知,藉此來重塑香港青少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他們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香港青少年是貫徹中央政府「愛國者治港」政策的主要政治人才來源,也是建設國家的新鮮血液。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中華民族共同體角度高度強調「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必須堅持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相統一」、「必須落實『愛國者治港』」、「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四個必須」為引領香港青少年增強國家認同感把舵領航。但是香港回歸二十多年來,一些所謂的「民主派」「泛民主派」和「本土派」等不斷歪曲、割裂對中央政府「一國兩制」政策的理解,將「維護中央全面管治權」與「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對立起來。特別是在2019年,一部分香港青少年由於長期受到極端「反共又反華」社會思潮的熏染,國家認同觀念嚴重弱化,成為了「反修例」的主力。這表明,在香港社會的日常政治生活中,迫切需要用一種常態化的、規範性的政治儀式來深化青少年對代表國家形象的政治符號(如國旗、國徽、國歌、黨旗、黨徽),反映國家意志的政治活動(如慶典、集會、宣誓、表彰、紀念日),展現國家歷史的政治場所(如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理解與認知,藉此來重塑香港青少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它們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一、政治儀式增強

青少年國家認同的內涵

 

王賀
香港青少年是貫徹中央政府「愛國者治港」的主要政治人才,也是建設國家的新鮮血液。圖為香港學校開學日升旗禮(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禮儀是人類社會在漫長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行為規範和交往範式。政治儀式禮儀是民族國家最普遍的文化現象之一,具有非凡的敘述能力和獨特的價值功能,已逐漸成為塑造青少年國家認同意識的重要載體。政治儀式對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的影響,有著深刻的歷史與制度變遷的印記。在一百多年的西方殖民統治下,港英政府舉辦的政治儀式通常是對西式政治禮儀傳統的延續與展示,一方面,這是向香港青少年灌輸西方政治儀式形態的殖民教育;另一方面,這也使得香港青少年成為了近代中華民族走向獨立、建設民族國家進程中的「他者」,對於「我是一名中國人」的民族身份認同感逐漸模糊、民族自豪感逐漸淡化,以及對中華歷史文化的主人翁觀念逐漸生疏。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香港特區政府對青少年不斷進行體現新中國國家形象、意志、歷史的規範性的政治儀式「展訓」。從理論上來看,它可以對青少年起到:詢喚歷史記憶,強化青少年民族認同;彰顯國家象徵,激發青少年政治認同;規訓離散慣習,促進青少年文化認同的三重作用。

(一)詢喚歷史記憶,強化青少年民族認同

「民族是通過共同的政治和歷史規劃,在人們頭腦當中和集體記憶中構建起來的文化共同體」。一個人如何來辨別並塑造自己特定的民族身份?這不僅需要深刻認知自己民族的歷史,而且「需要得到在時空被界定的群體的支持。」政治儀式就是在特定時空中展示的那些具有深化民族身份認知的象徵性意義的活動,它可以強化一個人對於自己所屬的民族共同體的想象,也可以形塑一種在政治儀式中被傳達出來的國家觀念。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政治生活中舉行的各種政治儀式正是通過對歷史記憶生產與再生產,不斷為人們宣傳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提供原料。但是香港回歸之後,香港教育局卻取消了中國歷史在中學階段的必修課地位,由此使得香港青少年不能系統學習中華民族五千年創造的燦爛輝煌歷史,而是以碎片化認識近代西方列強對中華民族的肆意欺凌歷史,這為西方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香港社會發展提供了空間,也極大削弱了青少年群體對於「我是一名中國人」的民族身份認同感。針對這種現狀,我們需要在香港政治生活中精心設置不同的政治儀式,對青少年的民族認同感加以喚醒、塑造、強化以及傳承。因為這些政治儀式通過特定的時間、具體的空間可將青少年置於符合新中國國家歷史事實的場景,從而喚醒、勾連他們對於民族國家的歷史記憶,這將對他們的民族身份認同的塑造和建構產生直接的催化作用。與此同時,在不同的政治儀式情境中可以強化香港青少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塑造中國特色的現代憲政理念,增強政黨認同、制度認同,從而不斷牽引他們對中華民族歷史境遇的情感共鳴,這些均有利於增強香港青少年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身份認同。

(二)彰顯國家意志,提升青少年政治認同

自從民族國家誕生以來,政治儀式就是塑造國家形象、反映國家意志的主要官方性儀式活動,它不僅為維護人民對於國家的信仰力服務,而且這種儀式還能夠保障國家信仰不會被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除,「使集體意識最本質的要素得到復蘇。」不同的政治儀式一般通過圖像、音樂、標語、話語、鼓掌、歡呼等象徵符號的集聚,營造一種「感染域」與「情緒場」,從而體現國家意志,在那些直接在場與間接在場的參與者之間形成一種對於國家高度認同的特殊的政治向心力。在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殖民統治下,港英政府所採行的英式政治儀式,如舉行港督就職典禮、英國王室的慶典活動等,對青少年來說本質上就是殖民主義教育。這些儀式中使用的話語、步操、旗幟、器樂以及它們禮儀程序的安排,則不斷展示英國殖民者的政治意志,使得新中國作為一個國族象徵符號在青少年的意識中逐漸弱化、虛化,並在實際的香港政治生活形成了一種心理上的國家認同矛盾。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後,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政治儀式增強青少年對國家政權、基本制度、發展道路、方針政策以及歷史傳承等方面的熟悉程度;強化自我是中華民族的一員,並在享有國家賦予的公民權利同時,自覺承擔起作為公民應該承但的責任。在政治儀式營造的程序化的行為動作、特定時空、象徵符號這樣一種「情境域」;以及形成的場景渲染、器物配置、聲音話語這樣一種「能量場」,國家的形象得以確立,中央政府的權威得以樹立,青少年的政治忠誠度得以提升。

(三)規訓離散慣習,促進青少年文化認同

文化是人們生活習慣的樣法集合,一個人在政治生活中確定「我是誰」,往往不是依據外在形象、個人交往、物質條件等個人因素確定,而是依據文化傳統、血緣譜系、價值信仰等「文化因素」得以證成,並通過「我是誰」的政治身份回答來明晰自我的文化認同與歸屬。現代民族國家既是一個政治——法律共同體,也是一個歷史——文化共同體。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是從個體之「我」到國家成員之「我們」的一種再定義過程。但是,香港回歸祖國之後,中小學校的人文社科課程、國情通識課程以及校園文化活動中尚沒有完全認識清楚「殖民史觀」的危害性。香港青少年在課堂上沒有機會系統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了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難以理性認知「一國兩制」對於香港社會憲制架構的價值和意義。隨著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的加深所導致的社會上升渠道變窄放慢,一些青少年滋生對特區政府治理能力的不滿,在境內外「反中亂港」勢力煽動下,部分青少年積極參與「佔領」運動甚至「黑暴」活動。因此,針對香港青少年近些年顯現的離散的各種身體慣習,需要舉行政治儀式來不斷的進行身體展訓,意志鍛煉以及信仰塑造。在政治儀式中,青少年的身體成為了被規訓的主要對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逐漸被抽離了個人的背離文化傳統的異質性,形成集體的文化認同的統一性,通過循環往復的姿勢和動作訓練等形成一種基於國家政治文化傳統的慣習,從而促進了青少年把外在的政治禮儀規範轉化為內在的潛意識文化自覺。

 

二、政治儀式增強

青少年國家認同的路徑

 

政治儀式只有深入挖掘提煉文化符號,將傳播看成青少年共享和共建文化的過程,同時注重受眾的情感體驗,通過任職典禮、宣誓效忠、黨派競選、大型慶典、政治集會、歷史紀念日等具體的載體,以及在舉辦時的程序包括籌策、展布、操演、改編、刻寫、檢閱、落幕等環節,構建政治儀式獨特的傳播場域和文化景觀,才能在全球化迅速席卷的進程中,進一步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塑造青少年國家認同。

(一)深入挖掘歷史資源,完善政治儀式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府開始把政治儀式納入國家的立法程序之中,不斷推進政治儀式法治化,使得舉辦政治儀式的合法性得以保障。對此,香港特區政府要充分學習和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從中汲取歷史文化資源,進而為青少年講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一是發揮紀念場所的記憶作用。香港現有各種博物館、紀念館、藝術館和科學館約二十餘家,在紀念日或者公共假日,可以組織青少年去參觀學習,接受各種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在香港歷史博物館通過口述歷史訪問、山歌、傳統木偶及粵劇表演等,加強青少年對香港早年歷史面貌的認知。此外,還可以在香港可以建設國家抗戰歷史紀念館分館、中國共產黨展覽館、改革開放紀念館等,著重講述香港同胞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二是加強政治儀式的有效供給。一般來講,香港社會輸送和傳達政治信息、宣揚國家主流思想和政治價值的政治儀式主要有,升旗儀式、檢閱儀式、憲法宣誓儀式以及緬懷追思先賢功績、紀念重要歷史事件的紀念儀式等。對此,特區政府要對現有各類政治儀式進行分析梳理,哪些應該常態化舉行,哪些需要與時俱進,哪些需要刪繁就簡。要完善不同類別政治儀式的制度內容,進一步細化慶典、紀念、集會、檢閱、授勳、會見、宣誓等具體政治儀式的流程體系,並通過立法的形式固定下來,確保政治儀式的舉行符合相應的標準和要求。

(二)精心設計禮儀流程,增強政治儀式權威性

政治儀式是一個社會政治生活中的特殊時刻,它的舉行會有一定的間隔周期,而且由於政治儀式的效能是短暫的,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空間的轉換而呈現逐漸衰減的趨勢。對於香港青少年來說,要優化內容,讓政治儀式「活」起來。比如可以在中小學校日常教學活動中科學嵌入國家政治儀式展演場景,對青少年實施國家認同教育。從2022年1月1日起,香港特區政府規定中小學(含特殊學校)須在每個上課日、元旦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國慶日升掛國旗;必須每周舉行升國旗儀式。對此,香港各個學校可以基於儀式前、儀式中和儀式後三階段,精心籌劃相應的教育活動。在升國旗儀式舉辦前,進行充分的動員和宣傳,教育學生了解國旗、國徽和國歌的歷史和精神內涵等,確保青少年對儀式的時代背景、內容程序等有清晰的把握;在升國旗儀式展演時,要組織青少年直接參與,向國旗敬禮;在升國旗儀式後,學校可以舉行國旗下講話,讓青少年回顧新中國建立的不平凡歷程,要及時召開座談會或者主題班會,讓青少年抒發自己對於國家的情感。與此同時,校壁報板可以介紹國家發展(例如體育、科技、交通、建設);青少年就國家近年的發展(例如航天工程、廣深港高速鐵路、粵港澳大灣區)進行資料搜集、專題研習和分享。這些活動可以使升旗意義得以鞏固,價值得以強化,對儀式本身濃縮的深層意義和政治價值進行解讀的同時,主動回應青少年的思想疑惑和心理困惑,對社會輿論中的「雜音」「噪聲」進行批判駁斥。

(三)積極拓展傳播渠道,增強政治儀式親和力

身體在場是政治儀式得以展開的前提條件,「只有充分的身體聚集才能產生最強烈的價值觀塑造效果」。香港青少年如果能夠親身參與到一些政治儀式展演現場,其教育效果會非常明顯。首先,在政治儀式傳播中,不僅要注重傳播形態,更要注重互動反饋,打造更多有意思、有意義的政治儀式傳播場景,通過增加互動方式,讓青少年參與到政治儀式傳播當中。在互動反饋上,要設置互動環節和流程,提升傳授雙方的參與體驗感,如面向公眾徵集以視頻、音頻等政治儀式的展示作品,吸引青少年在互動中獲得極高的參與度。其次,要善於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政治儀式資源,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古禮古風、習俗習慣是完善新時代中國特色禮儀制度的歷史養份,比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雖非政治節日,但經由國家權力確認為法定節假日後就具有了政治意蘊,有利於強化文化認同與傳承。對此,要嘗試製作網絡宣傳片、微電影、動漫,乃至在表情包中塑造相關卡通形象,增強傳統節假日的活力與親和力。再次,要綜合利用現代新技術、新媒體提高政治儀式的可及性、親民性,運用人工智能和網絡技術實現儀式現場與虛擬場景的暢通鏈接,創新儀式意象的呈現形式,提升受眾特別是青少年的體驗感。比如,香港媒體可以定期直播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對特區政府的升旗儀式進行現場直播,力圖將觀眾帶到現場,身臨其境地感受升旗儀式的震撼場面,看到社會各界人士齊聚廣場、齊唱國歌能所帶來的心靈的震顫。最後,要注重「器物」等儀式元素的創新,精心設計主題標識、空間布景乃至著裝儀容等元素,形成契合儀式主題、體現中國特色、標識度高的儀式符號。比如在抗日戰爭紀念日,引導香港青少年參與網上公祭活動,可以打破時空界限;對公祭儀式的傳播,更具有互動性和分享性,分眾化、圈層化的傳播強化了同頻共振,激發了情感共鳴,從而將個人的情感體驗更深地融進民族國家的重要時間節點。

(四)大力培養社團人才,擴大政治儀式參與性

在現代民族國家中,人的「政治屬性」是和「儀式」聯繫在一起的。沒有儀式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沒有儀式的社會就會缺失時間的坐標,沒有儀式的政治則必然脫離大眾。從一定意義上講,政治儀式也是民眾必需的公共物品,是連接政治主體與政治客體的重要媒介。截止到2022年3月,香港共計超過5萬個社團。香港的「社團社會」特色體現了香港政治生態的獨特性。特別是一些面向青少年的制服團體,在根本上社團是落實「一國兩制」、「愛國者治港」、高度自治的社會基礎力量,也是香港青少年成年後走向政治舞台的重要途徑。各制服團體通過一些檢閱活動,充分體現了香港青少年的風采,可增進年輕一代的國民身份認同和對國家的歸屬感,有助於培養青少年國家認同的自覺意識和主動行為。首先,加強香港社會領導層的新老更替。從總體上來看,不少香港社團在幾十年中沒有經歷領導體制的重大變化,主要負責人長期維持其社團領導職務,吸收的青年人才不多。因此,這需要遏止香港傳統社團代際斷層趨勢,實現社團中堅力量年輕化。實現社團年輕化,根本途徑是要為加入社團的年輕人拓展社會和政治出路,強化社團醞釀政治精英的功能,培養社團年輕人的組織能力和工作能力,提供給參與者各種鍛煉的機會,讓他們成為香港各行各業的棟樑之才。其次,加強社團間的人員交流。社團要與商業機構、香港特區各個政權架構、公營機構和各諮詢委員會,建立人才交流機制,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社團走向社會。香港社團是培養青少年國家認同的重要領域,過去這一功能被長期忽視,現在必須亡羊補牢,吸引更多的香港年輕人進入社團,從而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思維。

 

三、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立和規範一些禮儀制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隨著香港社會邁入由亂到治、由治到興的歷史新階段,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也向全港中小學公布2022新學年的「國民教育、活動規劃年曆」,列舉了17個日子及學校其他重要日子(包括開放日、畢業禮、水/陸運會、學校周年慶典等),並建議各學校參照年曆所列內容策劃國民教育活動,對此,各個中小學院校要更加重視在年曆規定的日子舉行政治儀式的作用,發揮好其保存民族歷史記憶、傳遞國家政治儀式、塑造文化歸屬取向的作用,持續有序地加強青少年對國民身份的認同。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2年11-12月號第47-52頁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嚴駿 校對:彭一斐 監製:黎知明
編輯:嚴駿 校對:彭一斐 監製:黎知明
政治儀式增強青少年國家認同: 內涵與路徑
香港青少年是貫徹中央政府「愛國者治港」政策的主要政治人才來源,也是建設國家的新鮮血液。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