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依江
橋咀洲
橋咀洲現在除了特殊地質風光外,也可以欣賞到藝術品。 圖片主辦方提供
鹽田梓
朱卓慧《歸航》象徵著鹽田梓的宗教文化。
位於橋咀洲的作品《日光下的月影》。
天后廟至西貢碼頭之間豎起的五個銅鐘形成貫穿西貢的「視覺走廊」。
「西貢海藝術節」策展人及藝術家們合照。
馮永基認為Urban Design令西貢從舊漁村初步發展為現在的特色Design Area。
負責策展的「一口設計工作室」建築師張國麟。西貢,素有「香港後花園」的美稱,這裏的海岸風光、令人嘆為觀止的地質公園,以及新鮮味美的海產,為港人所津津樂道,出行受阻的疫情中,西貢也成為本地居民「度假」首選。但除了觀光,近年諸多設計、藝術相關的改變也在西貢悄然展開,令昔日漁村散發出年輕活力;與此同時,傳統與歷史也並未被遺忘,而是以更貼近現代生活的方式講述出來,以西貢的旅遊文化為媒,觸及本土歷史文化的內核。
站在西貢天后廟前向碼頭望去,便會留意到誕生於20年前的「西貢視覺走廊」線路。2001年,旅遊事務署提出「西貢海濱改善計劃」,有意發展西貢旅遊及本土經濟,而負責設計的建築師馮永基在考察後,決意要以此區開啟一次都市設計(Urban Design)的「港式示範」,而他的設計,也令「設計」的種子在西貢生根發芽。
都市設計改變社區氛圍
天后廟至西貢碼頭之間豎起的五個銅鐘,連線形成貫穿西貢的「視覺走廊」,沿着這條路線行走,途經的萬宜遊樂場和沙咀遊樂場,如今已成為許多西貢居民每日自然會聚集的公共空間;為海濱公園設計的緬懷西貢居民參與東江抗日大隊英勇事跡的紙船雕像,現在已經是為遊人所熟知的地標;重新設計後的西貢碼頭採用半遮光頂蓋,充滿當代氣息,每天迎接一批又一批的來客……這一切改變,都源於20年前馮永基的精心設計。
如今西貢沿街各有特色的文創小店數不勝數,吸引大家閒逛細味,充滿年輕的創意與活力,一掃舊漁村樣貌,但20餘年前,這裏還並非如此。見證西貢近幾十年的改變,馮永基為他的設計感到自豪,當年他認為香港雖不乏世界名家操刀設計的建築物,但在都市設計方面卻十分缺乏,於是借「西貢海濱改善計劃」,執意將西貢作為試點進行重新規劃設計,他用鐘串聯西貢海濱社區,令不同地標之間產生精神性關聯,成功將「設計」意念導入這一區:「Urban Design令西貢從當年的舊漁村,到現在成為一個特色Design Area,不僅多了很多年輕人開的店舖,也有越來越多本地人想在這裏做一些文化創意項目,西貢因為設計而變得年輕、有活力,這就是我幾十年間看到的變化。」
藝術節引領離島「深度遊」
馮永基認為,設計不一定是要西貢變得更現代化,而是要令它更具有當地特色。因此除了設計思維的運用,如何活用西貢本身原有的土地、空間、歷史文化資源也十分重要。2018年,政府撥款於西貢舉辦為期三年的「鹽田梓藝術節」,邀請藝術家與村民共同創作,透過藝術作品呈現鹽田梓村的宗教、文化和歷史,部分作品保留在島上,鹽田梓因此多了遊人;今年冬季,這裏又迎來新一屆同樣為期三年的「西貢海藝術節」。
藝術家以西貢離島村莊為靈感源泉創作的9組新藝術作品,現正於鹽田梓、橋咀洲兩島展出。這些充滿現代感的藝術品或與這古舊的小島顯得有些違和,但它們並非格格不入的事物,藝術家們的靈感有的取自島上三代村民曾經修葺的古橋,有的以客家女性的人生為主題,也有人關注島上的天主教文化,打造出雙手形狀的明陣……每一件作品的內涵,都與鹽田梓的歷史、文化、人息息相關。
負責策展的「一口設計工作室」(One Bite Design Studio)建築師張國麟(Alan)表示,今次藝術節既是上一屆的延續,更要展開關於鹽田梓的深層敘事:「西貢的島嶼村落除了風景還有許多歷史文化故事,這是在城市長大的人鮮少知道的,但很值得我們了解。我們並不想也無法改變鹽田梓的文化氛圍,而是透過藝術節這個媒介,令大家認識這個地方,了解到香港與現代城市相反的另一面,自然風光、歷史村落、宗教文化,我們希望起到一個傳遞信息的作用。」他也透露,目前正在與周邊其他島嶼村落接觸洽談,接下來兩年的「西貢海藝術節」展覽範圍將會擴展到滘西洲、糧船灣兩島,令更多西貢離島不為人知的故事,可以透過藝術作品講述和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