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經濟經受住了疫情多發頻發等超預期因素衝擊,總體延續恢復態勢。2023年,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對經濟的積極影響將全面顯現,中國經濟有望明顯回升,但經濟全面好轉不會自動實現,需要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將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著力培育經濟新增長點,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文|北京 王一鳴
2022年中國經濟總體延續恢復態勢
2022年,中國經濟在經歷了上半年波動起伏後,進入下半年,隨著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落地見效,三季度主要經濟指標有所改善,但進入四季度,國內疫情範圍擴大,供需兩端持續承壓,經濟下行壓力重新增大。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8%,二季度增長0.4%,三季度增長3.9%,前三季度同比增長3%。預計四季度經濟增長弱於三季度,全年經濟增長與年初5.5%的預期目標存在差距,但經濟總量仍將超過12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主要經濟指標總體符合預期。
物價水平保持平穩。2022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主要經濟體通脹水平創40多年新高。中國加強農業穩產增產和能源保供穩價,有效緩解輸入性通脹壓力,保持市場價格基本穩定,與美歐等西方國家通脹高企形成鮮明對比。預計全年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2%左右,低於年初確定的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的預期目標。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針對疫情衝擊帶來的就業壓力,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加大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政策支持,通過穩市場主體穩就業,做好重點行業和群體穩崗就業,就業形勢總體平穩,預計全年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5%左右,與年初確定的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目標基本吻合。
國際收支狀況良好。有效應對外部環境複雜變化,及時出台外貿保穩提質的政策措施,幫扶外貿企業應對困難挑戰,外貿進出口保持較快增長。2022年前11個月,按美元計價進出口總值5.78萬億美元,增長5.9%,其中出口增長9.1%。外資持續看好中國經濟中長期前景,外商直接投資增勢強勁。截止11月末,國家外匯儲備31,175億美元,實現穩中有增。
部分結構性指標表現亮眼。2022年前11個月,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4.2個百分點,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分別增長10.7%、13.5%。新能源汽車增勢強勁,產銷分別完成625.3萬輛和606.7萬輛,出口70萬輛,同比均增長1倍。充電樁、風力發電機組、民用無人機同比分別增長92.7%、39.0%、30.4%。
但仍要看到,中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經濟增長尚未回歸正常軌道。疫情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面臨較大下行壓力,過去三年經濟平均增長4.5%,低於潛在增長水平。因此,推動經濟增長回到合理區間,向潛在增長水平回歸,避免形成慣性下行壓力,不僅十分必要,也尤為緊迫。
2023年中國經濟有望明顯回升
2023年,隨著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的積極效應全面顯現,中國經濟有望明顯回升,國內需求將成為經濟回升的主動力,受疫情衝擊較大的消費將加快恢復,投資將保持穩定增長,國內需求回暖將帶動價格回升但通脹壓力可控。
第一,經濟有望明顯回升並回歸常態。過去三年,疫情是影響中國經濟恢復的主要因素。2023年,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對經濟運行積極影響將全面顯現,雖然放鬆管控後,短期內感染人數增加,會對經濟運行產生擾動,但渡過流行期後,經濟活動將加快恢復並回歸常態,過去三年積蓄的內生動能將加快釋放,從而對經濟形成向上的巨大推動力。2022年採取的一系列擴大有效需求、促進結構優化的政策措施,2023年或將延續實施,並將根據經濟運行的新情況,出台新的政策舉措,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疊加效應,將促進經濟加快恢復。此外,因2022年經濟增速基數較低,基數效應也將對2023年經濟回升形成一定支撐。總體判斷,2023年經濟有望實現5%以上的增長。
第二,內需將成為經濟回升的主要驅動力。從2023年外部環境看,烏克蘭危機仍將持續,全球通脹水平仍處高位,貨幣政策環境仍將趨緊,主要經濟體出現衰退的風險上升,外需疲弱將進一步加深,中國出口下行壓力將持續增大。2022年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2%。但自8月份以來,以美元計價的出口額當月增速明顯走弱,11月當月下降8.7%,其中對美、歐出口分別下降25.4%和10.6%。2023年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將明顯減弱,或對經濟增長形成拖累。在外需持續疲弱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內需驅動。
第三,受疫情衝擊影響較大的消費將加快恢復。受疫情反復和收入預期轉弱等因素影響,2022年居民消費恢復較為疲軟,前11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1%,11月當月同比下降5.9%。2023年疫情防控放鬆後,被壓抑的消費動能會集聚釋放,特別是受疫情衝擊較大的旅遊、餐飲、交通、住宿等服務消費或將出現補償性反彈,之後逐步回歸常態,消費的持續復蘇有待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表修復。總體上看,在低基數效應作用下,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增長6%以上,消費將成為經濟整體恢復的主引擎。
第四,投資將保持穩定增長。2022年先後出台了支持擴大有效投資的政策舉措,包括創設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擴大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等,促進基礎設施和製造業投資增速回升。前11個月,基礎設施和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8.9%和9.3%,但受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9.8%的拖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3%。2023年,隨著房地產金融十六條等政策落地實施,房地產開發投資有望築底企穩,但基礎設施投資受增量政策空間有限的制約,增速難有上升,製造業投資受前期高基數和外需放緩的影響,增速將有所放緩,預計202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左右。
第五,國內需求回暖帶動價格回升但通脹壓力可控。2023年,受全球流動性收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因素影響,輸入性通脹壓力趨於減弱。國內需求回暖和經濟恢復,將帶動價格回升,但考慮到消費需求短期反彈後將逐步回歸常態,對物價的短期推升難以持續,全年通脹走勢總體溫和,這將為實施較為寬鬆的宏觀政策預留空間。
從改善預期提振信心入手做好2023年經濟工作
2022年底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3年經濟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強調要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經濟工作,釋放一系列積極信號。
改善預期提振信心是關鍵。從一定意義上講,改善預期、提振信心是“綱”,“綱”舉才能“目”張。無論是擴大國內需求、還是優化供給結構,都要以改善預期、提振信心為前提。需求端,恢復和擴大居民消費,需要提振消費者信心,增加投資,需要提振市場主體投資熱情;供給端,培育經濟新增長點,需要激發企業動力和企業家活力,讓國企敢幹、民企敢闖,而最緊迫的是調動民營企業積極性。這就要求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倡導和弘揚企業家精神,使廣大民營企業煥發生機和活力。
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2023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適當加大財政政策擴張力度,優化組合財政赤字、專項債、貼息等政策工具,加強對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能,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引導與撬動作用,有效帶動擴大全社會投資和促進消費。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持力度,推動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同時,要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加強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形成共促經濟運行全面好轉的合力。
以擴大居民消費為重點擴大內需。當前,總需求不足是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必須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提高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支持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適度鬆綁房地產限購限貸政策,鼓勵金融機構降低按揭貸款利率,引導中介機構降低費率;釋放出行消費的潛力,積極恢復旅遊等服務消費。
培育經濟發展新增長點。近兩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增勢強勁,成為帶動供給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2023年,要繼續把經濟新增長點作為重點任務,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製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開闢新領域新賽道,培育新動能新優勢。數字經濟是重塑各國競爭力消長的關鍵力量,平台經濟是數字經濟的重要形態。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要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釋放了鼓勵平台經濟發展的明確信號,這將推動平台經濟開啟新一輪發展浪潮。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改善營商環境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的“牛鼻子”。國際投資者在全球投資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各國營商環境的“用腳投票”。因此,要著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加大知識產權和外商投資合法權益保護力度。積極推動加入高標準經貿協議,主動對接國際規則、規制、管理、標準,推動國內相關領域改革。進一步擴大外資准入,提高外商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有針對性地做好外資企業服務工作,加強溝通交流,及時幫助解決問題,並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近年來,經濟下行使潛在風險“水落石出”,房地產風險、金融市場風險、地方債務風險等都不容忽視,要加大風險防範和處置力度。房地產對經濟增長、就業、財稅、居民財富、金融穩定都有重要影響,要繼續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改善房地產企業資產負債狀況,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金融事關發展全局,要健全金融監管,推動金融機構加強內部治理,嚴格高管和主要股東資質審核和行為監管,加強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防範和處置。有效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要開正門、堵旁門、化存量、控增量,加快建立地方稅體系,夯實地方基本財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總之,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出台的政策直面問題,針對性強,這些政策落地見效,加上會議提出的“謀劃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舉措出台,中國經濟將重回較快增長軌道,從而在全球經濟增速總體向下的背景下,形成一個獨特的向上運行的曲線。
(作者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1月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2022年,中國經濟經受住了疫情多發頻發等超預期因素衝擊,總體延續恢復態勢。2023年,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對經濟的積極影響將全面顯現,中國經濟有望明顯回升,但經濟全面好轉不會自動實現,需要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將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著力培育經濟新增長點,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文|北京 王一鳴
2022年中國經濟總體延續恢復態勢
2022年,中國經濟在經歷了上半年波動起伏後,進入下半年,隨著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落地見效,三季度主要經濟指標有所改善,但進入四季度,國內疫情範圍擴大,供需兩端持續承壓,經濟下行壓力重新增大。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8%,二季度增長0.4%,三季度增長3.9%,前三季度同比增長3%。預計四季度經濟增長弱於三季度,全年經濟增長與年初5.5%的預期目標存在差距,但經濟總量仍將超過12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主要經濟指標總體符合預期。
物價水平保持平穩。2022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主要經濟體通脹水平創40多年新高。中國加強農業穩產增產和能源保供穩價,有效緩解輸入性通脹壓力,保持市場價格基本穩定,與美歐等西方國家通脹高企形成鮮明對比。預計全年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2%左右,低於年初確定的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的預期目標。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針對疫情衝擊帶來的就業壓力,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加大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政策支持,通過穩市場主體穩就業,做好重點行業和群體穩崗就業,就業形勢總體平穩,預計全年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5%左右,與年初確定的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目標基本吻合。
國際收支狀況良好。有效應對外部環境複雜變化,及時出台外貿保穩提質的政策措施,幫扶外貿企業應對困難挑戰,外貿進出口保持較快增長。2022年前11個月,按美元計價進出口總值5.78萬億美元,增長5.9%,其中出口增長9.1%。外資持續看好中國經濟中長期前景,外商直接投資增勢強勁。截止11月末,國家外匯儲備31,175億美元,實現穩中有增。
部分結構性指標表現亮眼。2022年前11個月,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4.2個百分點,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分別增長10.7%、13.5%。新能源汽車增勢強勁,產銷分別完成625.3萬輛和606.7萬輛,出口70萬輛,同比均增長1倍。充電樁、風力發電機組、民用無人機同比分別增長92.7%、39.0%、30.4%。
但仍要看到,中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經濟增長尚未回歸正常軌道。疫情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面臨較大下行壓力,過去三年經濟平均增長4.5%,低於潛在增長水平。因此,推動經濟增長回到合理區間,向潛在增長水平回歸,避免形成慣性下行壓力,不僅十分必要,也尤為緊迫。
2023年中國經濟有望明顯回升
2023年,隨著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的積極效應全面顯現,中國經濟有望明顯回升,國內需求將成為經濟回升的主動力,受疫情衝擊較大的消費將加快恢復,投資將保持穩定增長,國內需求回暖將帶動價格回升但通脹壓力可控。
第一,經濟有望明顯回升並回歸常態。過去三年,疫情是影響中國經濟恢復的主要因素。2023年,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對經濟運行積極影響將全面顯現,雖然放鬆管控後,短期內感染人數增加,會對經濟運行產生擾動,但渡過流行期後,經濟活動將加快恢復並回歸常態,過去三年積蓄的內生動能將加快釋放,從而對經濟形成向上的巨大推動力。2022年採取的一系列擴大有效需求、促進結構優化的政策措施,2023年或將延續實施,並將根據經濟運行的新情況,出台新的政策舉措,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疊加效應,將促進經濟加快恢復。此外,因2022年經濟增速基數較低,基數效應也將對2023年經濟回升形成一定支撐。總體判斷,2023年經濟有望實現5%以上的增長。
第二,內需將成為經濟回升的主要驅動力。從2023年外部環境看,烏克蘭危機仍將持續,全球通脹水平仍處高位,貨幣政策環境仍將趨緊,主要經濟體出現衰退的風險上升,外需疲弱將進一步加深,中國出口下行壓力將持續增大。2022年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2%。但自8月份以來,以美元計價的出口額當月增速明顯走弱,11月當月下降8.7%,其中對美、歐出口分別下降25.4%和10.6%。2023年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將明顯減弱,或對經濟增長形成拖累。在外需持續疲弱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內需驅動。
第三,受疫情衝擊影響較大的消費將加快恢復。受疫情反復和收入預期轉弱等因素影響,2022年居民消費恢復較為疲軟,前11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1%,11月當月同比下降5.9%。2023年疫情防控放鬆後,被壓抑的消費動能會集聚釋放,特別是受疫情衝擊較大的旅遊、餐飲、交通、住宿等服務消費或將出現補償性反彈,之後逐步回歸常態,消費的持續復蘇有待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表修復。總體上看,在低基數效應作用下,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增長6%以上,消費將成為經濟整體恢復的主引擎。
第四,投資將保持穩定增長。2022年先後出台了支持擴大有效投資的政策舉措,包括創設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擴大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等,促進基礎設施和製造業投資增速回升。前11個月,基礎設施和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8.9%和9.3%,但受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9.8%的拖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3%。2023年,隨著房地產金融十六條等政策落地實施,房地產開發投資有望築底企穩,但基礎設施投資受增量政策空間有限的制約,增速難有上升,製造業投資受前期高基數和外需放緩的影響,增速將有所放緩,預計202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左右。
第五,國內需求回暖帶動價格回升但通脹壓力可控。2023年,受全球流動性收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因素影響,輸入性通脹壓力趨於減弱。國內需求回暖和經濟恢復,將帶動價格回升,但考慮到消費需求短期反彈後將逐步回歸常態,對物價的短期推升難以持續,全年通脹走勢總體溫和,這將為實施較為寬鬆的宏觀政策預留空間。
從改善預期提振信心入手做好2023年經濟工作
2022年底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3年經濟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強調要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經濟工作,釋放一系列積極信號。
改善預期提振信心是關鍵。從一定意義上講,改善預期、提振信心是“綱”,“綱”舉才能“目”張。無論是擴大國內需求、還是優化供給結構,都要以改善預期、提振信心為前提。需求端,恢復和擴大居民消費,需要提振消費者信心,增加投資,需要提振市場主體投資熱情;供給端,培育經濟新增長點,需要激發企業動力和企業家活力,讓國企敢幹、民企敢闖,而最緊迫的是調動民營企業積極性。這就要求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倡導和弘揚企業家精神,使廣大民營企業煥發生機和活力。
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2023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適當加大財政政策擴張力度,優化組合財政赤字、專項債、貼息等政策工具,加強對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能,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引導與撬動作用,有效帶動擴大全社會投資和促進消費。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持力度,推動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同時,要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加強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形成共促經濟運行全面好轉的合力。
以擴大居民消費為重點擴大內需。當前,總需求不足是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必須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提高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支持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適度鬆綁房地產限購限貸政策,鼓勵金融機構降低按揭貸款利率,引導中介機構降低費率;釋放出行消費的潛力,積極恢復旅遊等服務消費。
培育經濟發展新增長點。近兩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增勢強勁,成為帶動供給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2023年,要繼續把經濟新增長點作為重點任務,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製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開闢新領域新賽道,培育新動能新優勢。數字經濟是重塑各國競爭力消長的關鍵力量,平台經濟是數字經濟的重要形態。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要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釋放了鼓勵平台經濟發展的明確信號,這將推動平台經濟開啟新一輪發展浪潮。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改善營商環境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的“牛鼻子”。國際投資者在全球投資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各國營商環境的“用腳投票”。因此,要著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加大知識產權和外商投資合法權益保護力度。積極推動加入高標準經貿協議,主動對接國際規則、規制、管理、標準,推動國內相關領域改革。進一步擴大外資准入,提高外商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有針對性地做好外資企業服務工作,加強溝通交流,及時幫助解決問題,並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近年來,經濟下行使潛在風險“水落石出”,房地產風險、金融市場風險、地方債務風險等都不容忽視,要加大風險防範和處置力度。房地產對經濟增長、就業、財稅、居民財富、金融穩定都有重要影響,要繼續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改善房地產企業資產負債狀況,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金融事關發展全局,要健全金融監管,推動金融機構加強內部治理,嚴格高管和主要股東資質審核和行為監管,加強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防範和處置。有效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要開正門、堵旁門、化存量、控增量,加快建立地方稅體系,夯實地方基本財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總之,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出台的政策直面問題,針對性強,這些政策落地見效,加上會議提出的“謀劃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舉措出台,中國經濟將重回較快增長軌道,從而在全球經濟增速總體向下的背景下,形成一個獨特的向上運行的曲線。
(作者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