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是一項跨越國界的全球性挑戰。在1992年至2021年間,全球平均氣溫的升幅加劇,每10年上升攝氏0.31度,大大增加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全球氣溫每增加攝氏1度,便會導致極端降雨加劇7%,氣溫上升攝氏2度更會導致極端高溫,直接影響人類健康、農業及生態系統。事實上,氣候變化對香港市民的影響也日趨明顯,熱夜數目和酷熱日數顯著增加,而2022年7月所錄得的高溫更打破了香港的紀錄。除了氣溫上升外,極端天氣事件如超強颱風及暴雨亦變得越來越頻繁,帶來切身的威脅。因此,我們必須迅速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文|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 謝展寰
國家自主貢獻
2022年11月於埃及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7次締約方大會(COP27)上,與會者亦一致認為《巴黎協定》應保持不變,並重申各國減排的承諾以將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上升1.5攝氏度之內。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亦表示中國積極落實《巴黎協定》,進一步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量,圍繞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各項重點工作。
我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並且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0年已表明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去年發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表明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以及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這些承諾不但體現了國家主動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擔當,更為香港特區的減碳工作注入了強大的推動力。為配合國家的“雙碳”目標,香港特區將致力爭取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力爭在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半。
邁向碳中和
要實現碳中和,必須從源頭減碳。發電是香港最大的碳排放源,佔香港總碳排放量高達六成,其次則為運輸界別和廢棄物,分別佔約兩成和百分之九的總碳排放量。因此,我們聚焦在這三個關鍵領域,提出了“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四大減碳策略和措施,帶領香港實踐碳中和,邁向碳中和。
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轉用零碳能源將會發揮決定性作用。利用零碳能源發電既可徹底解決香港三分二的碳排放,亦可為電動化的交通運輸提供零碳能源,而轉廢為能設施除可取代釋出溫室氣體的堆填區,更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應。事實上,二十大報告已提出要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包括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等。在國際層面,COP27也呼籲各地加快淘汰煤炭並過渡至清潔能源,在2023年11月舉行的第28次締約方大會將會繼續探討新能源的研發。
香港在推動低碳能源方面已取得不少成就。在2015年至2020年間,電力公司逐步以天然氣代替燃煤發電,把煤在燃料組合中所佔的比例由約一半減少至少於四分一。到了2035年或之前,香港將不再使用煤作日常發電,盡量使用較低碳的天然氣和其他零碳能源取代燃煤發電。在推廣綠色運輸方面,特區政府推動電動車普及化的工作漸見成果,在2022年新登記的私家車已有超過四成是電動車,到2035年或之前,將會完全停止新登記燃油及混合動力私家車。至於商用車,特區政府除了協助引入電動的士取代老舊石油氣的士,以及協助專營巴士公司把老舊的柴油巴士更換為電動巴士外,將會於本年內開始試行氫燃料電池雙層巴士及重型車輛。在處理廢棄物方面,各項已投入服務及正在籌劃中的轉廢為能廢物管理設施,不但可擺脫依賴釋出溫室氣體的堆填區來處理生活垃圾,更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應。
迎接挑戰
香港和其他國際城市一樣,難以完全依賴在境內零碳發電,基於環境因素和地少人多,在香港大規模發展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潛力相對有限。因此,除了在極為有限的空間盡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外,也需要研究不同的方法,包括區域合作、境外投資、共同開發或輸入低碳及零碳能源。
近年來,氫燃料越來越受重視。特區政府和電力公司正積極研究氫能等新能源的發展和應用,包括輸入氫或其他新能源作燃料,冀能在技術相對成熟的時候把握機遇,引入香港試驗和應用。為長遠引入新能源發電作準備,中華電力有限公司與通用電氣已簽署協議,共同探討在龍鼓灘發電廠混合氫氣及天然氣發電,最終達至以100%氫氣發電的可行性,以支持電廠的減碳計劃。氫燃料可應用在中大型及中長途車輛上,鄰近的廣東省已設有氫氣生產設施,可為香港提供穩定氫氣供應。我們亦會研究在香港使用氫燃料運輸的可行性,並探討所需的配套設施,包括建設合規格加氫設施,以及訓練有關技術人員安全地使用和維修氫燃料電動車等。我們會緊貼新技術的發展,讓香港於2050年前利用氫能或其他零碳能源發電。
另一方面,核能也逐漸被視為更可靠及更可負擔的能源。雖然核能可能會引起有關核安全的憂慮,但香港在過去二十多年利用核能的經驗提供了比較正面的示範。現時香港約有四分一的電力來自核能,而向香港供應核能的大亞灣核電站,自1994年開始營運以來,一直保持著世界級的安全紀錄,在涵蓋400多個商業核電反應堆的世界核營運者協會(WANO)表現指標中名列前茅。國家的核技術安全水平亦不斷提高,在核安全監管方面的做法已多次獲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認可。國家在擴大核電容量、建設能力和先進核技術應用方面亦處於領先地位。自主研發的第三代華龍技術展示了國家在核反應堆設計和建造方面的先進製造能力和領先技術,為國內外的核電項目提供了經驗。而國家的第四代反應堆研發也走在前列,首座第四代高溫氣冷堆已於2021年在山東成功上網發電。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特區政府會密切留意內地和國際間的最新發展,充分考慮安全性、可靠性、合理價格及環保表現等因素,以及平衡氣候變化及各種能源可能帶來的風險,及時把握引入零碳能源的機會。
抓緊機遇
邁向碳中和的過程充滿挑戰,但也可以為香港增加發展動能。特區政府會致力把握低碳轉型帶來的機遇,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並善用香港自身優勢發展綠色低碳產業。
碳中和社區。為建設低碳的宜居社區,現正規劃中的兩個策略增長區,即新界北和中部水域人工島,均會以碳中和為目標,靈活引入完善的環保系統和設備,增加綠色建築規劃元素,以配合智慧城市的概念。特區政府現正進行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的規劃及工程研究,將會為構建碳中和社區提出具體建議,可行的措施包括廣泛應用區域供冷技術以鼓勵全民節能;規劃“無車區域 ”/“減少用車區域”、推動電動車使用、建造完善的行人及單車徑網絡等。
綠色金融。實現碳中和以及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投放大量資源。我們估計在未來15至20年,特區政府投放在各項應對氣候變化措施上的金額可達到約2,400億港元。2018年成立的政府綠色債券計劃可為特區政府的綠色工務項目提供資金,該計劃已成功發行接近100億美元等值的綠色債券,所募集的資金已用於資助超過四十多個綠色項目,當中包括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第一期(I.Park)、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Park1 及 O.Park2)、區域供冷系統和西九龍雨水排放系統改善項目等。發行政府綠色債券,有助進一步豐富香港綠色金融的生態。
不同的私營企業相信也會投放大量投資減碳轉型,龐大的融資需求會直接加速綠色金融產品的發展,帶來新的投資機會。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表明將會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推動香港成為內地及海外政府和綠色企業的首選融資平台,更特別提出在香港建設國際碳市場。這個發展方向不但可有效利用市場機制控制碳排放,更可發揮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促進國際資本與優質綠色項目配對,積極助力國家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
綠色科研。為推動減碳技術的研發、試驗和應用,特區政府撥款4億港元成立低碳綠色科研基金,過去兩年批出22個來自本地大學、指定公營科研機構和私營企業的項目,涉及總額約1億港元。獲撥款的科研項目涵蓋多個範疇,包括推動和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動交通工具電動化、轉廢為材、低碳廢物處理技術、以及智慧廢物管理及回收等。我們亦會通過提升與鄰近區域的合作,推動綠色科技發展,特別是內地大舉發展可再生能源,香港可以探討在境外開發新項目的可行性,例如由香港和內地的電力企業共同投資和營運電力項目,引入新能源發電。
人才培育。為協助青年人把握低碳轉型帶來的就業機遇,環境及生態局和環境保護署舉辦暑期實習和師友計劃多年,並推出了“大專畢業生資助項目”,資助私人公司和合適機構聘用新畢業生從事環保相關工作。環境保護署亦與多個專業學會及團體合作,為大學工程系畢業生提供實習培訓機會,以及推出“綠色專才計劃”,為畢業生提供專業培訓課程。環保署將會把培訓工作擴展至中學生,在本年稍後推出工作影子計劃,讓學生跟從環境及生態局和環保署的專業人員學習這些部門的日常工作。為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特區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推出了“可持續金融實習計劃”和“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等,培育綠色金融專才。香港多間大專院校也新增了不少與環保和綠色金融相關的本科和研究生課程,我希望各院校考慮開辦更多相關課程,以滿足香港和全球對環保和綠色產業人才的需求。
國際參與。香港一直積極參與世界各地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我剛於去年11月獲選加入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C40)的指導委員會,成為代表C40中東亞地區城市的指導委員,並曾於去年10月以視像錄播形式,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C40世界市長峰會發表演說,向各C40城市介紹香港綠色金融的發展。我們會繼續與其他C40城市緊密合作,共同應對氣候危機。
適應氣候變化
COP27也强調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性。氣候變化會引致海平面上升及極端海浪,為加強沿岸地區的應對能力,特區政府會為存在高風險的低窪或當風住宅地區,推展改善工程和管理措施。特區政府亦會開展海岸管理策略性研究,從規劃和土地用途上提供指引及制訂長遠策略和防禦措施。
此外,我們正籌劃興建大灣區空氣質素實驗室及氣象監測超級站,以促進區域性的科研合作,同時繼續加強公眾溝通,提升社會對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的準備和應變能力。
結語
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實踐綠色轉型發展,是香港邁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任重道遠,但亦帶來很多新的機遇。剛成立的“氣候變化與碳中和辦公室”,會全力推動和統籌深度減碳工作。此外,我們正籌備成立“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為減碳策略提供意見及推動社會各界合作。為了下一代的福祉,特區政府會繼續與市民和各界人士同心同德,攜手推動香港低碳轉型,朝着2050年前達至碳中和的目標邁進。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3/1/3/KMTXgAbg6L10BiFdAEHsJSfERAPIaiFbElr.jpe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應對氣候變化是一項跨越國界的全球性挑戰。在1992年至2021年間,全球平均氣溫的升幅加劇,每10年上升攝氏0.31度,大大增加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全球氣溫每增加攝氏1度,便會導致極端降雨加劇7%,氣溫上升攝氏2度更會導致極端高溫,直接影響人類健康、農業及生態系統。事實上,氣候變化對香港市民的影響也日趨明顯,熱夜數目和酷熱日數顯著增加,而2022年7月所錄得的高溫更打破了香港的紀錄。除了氣溫上升外,極端天氣事件如超強颱風及暴雨亦變得越來越頻繁,帶來切身的威脅。因此,我們必須迅速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文|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 謝展寰
國家自主貢獻
2022年11月於埃及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7次締約方大會(COP27)上,與會者亦一致認為《巴黎協定》應保持不變,並重申各國減排的承諾以將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上升1.5攝氏度之內。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亦表示中國積極落實《巴黎協定》,進一步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量,圍繞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各項重點工作。
我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並且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0年已表明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去年發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表明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以及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這些承諾不但體現了國家主動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擔當,更為香港特區的減碳工作注入了強大的推動力。為配合國家的“雙碳”目標,香港特區將致力爭取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力爭在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半。
邁向碳中和
要實現碳中和,必須從源頭減碳。發電是香港最大的碳排放源,佔香港總碳排放量高達六成,其次則為運輸界別和廢棄物,分別佔約兩成和百分之九的總碳排放量。因此,我們聚焦在這三個關鍵領域,提出了“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四大減碳策略和措施,帶領香港實踐碳中和,邁向碳中和。
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轉用零碳能源將會發揮決定性作用。利用零碳能源發電既可徹底解決香港三分二的碳排放,亦可為電動化的交通運輸提供零碳能源,而轉廢為能設施除可取代釋出溫室氣體的堆填區,更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應。事實上,二十大報告已提出要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包括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等。在國際層面,COP27也呼籲各地加快淘汰煤炭並過渡至清潔能源,在2023年11月舉行的第28次締約方大會將會繼續探討新能源的研發。
香港在推動低碳能源方面已取得不少成就。在2015年至2020年間,電力公司逐步以天然氣代替燃煤發電,把煤在燃料組合中所佔的比例由約一半減少至少於四分一。到了2035年或之前,香港將不再使用煤作日常發電,盡量使用較低碳的天然氣和其他零碳能源取代燃煤發電。在推廣綠色運輸方面,特區政府推動電動車普及化的工作漸見成果,在2022年新登記的私家車已有超過四成是電動車,到2035年或之前,將會完全停止新登記燃油及混合動力私家車。至於商用車,特區政府除了協助引入電動的士取代老舊石油氣的士,以及協助專營巴士公司把老舊的柴油巴士更換為電動巴士外,將會於本年內開始試行氫燃料電池雙層巴士及重型車輛。在處理廢棄物方面,各項已投入服務及正在籌劃中的轉廢為能廢物管理設施,不但可擺脫依賴釋出溫室氣體的堆填區來處理生活垃圾,更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應。
迎接挑戰
香港和其他國際城市一樣,難以完全依賴在境內零碳發電,基於環境因素和地少人多,在香港大規模發展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潛力相對有限。因此,除了在極為有限的空間盡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外,也需要研究不同的方法,包括區域合作、境外投資、共同開發或輸入低碳及零碳能源。
近年來,氫燃料越來越受重視。特區政府和電力公司正積極研究氫能等新能源的發展和應用,包括輸入氫或其他新能源作燃料,冀能在技術相對成熟的時候把握機遇,引入香港試驗和應用。為長遠引入新能源發電作準備,中華電力有限公司與通用電氣已簽署協議,共同探討在龍鼓灘發電廠混合氫氣及天然氣發電,最終達至以100%氫氣發電的可行性,以支持電廠的減碳計劃。氫燃料可應用在中大型及中長途車輛上,鄰近的廣東省已設有氫氣生產設施,可為香港提供穩定氫氣供應。我們亦會研究在香港使用氫燃料運輸的可行性,並探討所需的配套設施,包括建設合規格加氫設施,以及訓練有關技術人員安全地使用和維修氫燃料電動車等。我們會緊貼新技術的發展,讓香港於2050年前利用氫能或其他零碳能源發電。
另一方面,核能也逐漸被視為更可靠及更可負擔的能源。雖然核能可能會引起有關核安全的憂慮,但香港在過去二十多年利用核能的經驗提供了比較正面的示範。現時香港約有四分一的電力來自核能,而向香港供應核能的大亞灣核電站,自1994年開始營運以來,一直保持著世界級的安全紀錄,在涵蓋400多個商業核電反應堆的世界核營運者協會(WANO)表現指標中名列前茅。國家的核技術安全水平亦不斷提高,在核安全監管方面的做法已多次獲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認可。國家在擴大核電容量、建設能力和先進核技術應用方面亦處於領先地位。自主研發的第三代華龍技術展示了國家在核反應堆設計和建造方面的先進製造能力和領先技術,為國內外的核電項目提供了經驗。而國家的第四代反應堆研發也走在前列,首座第四代高溫氣冷堆已於2021年在山東成功上網發電。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特區政府會密切留意內地和國際間的最新發展,充分考慮安全性、可靠性、合理價格及環保表現等因素,以及平衡氣候變化及各種能源可能帶來的風險,及時把握引入零碳能源的機會。
抓緊機遇
邁向碳中和的過程充滿挑戰,但也可以為香港增加發展動能。特區政府會致力把握低碳轉型帶來的機遇,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並善用香港自身優勢發展綠色低碳產業。
碳中和社區。為建設低碳的宜居社區,現正規劃中的兩個策略增長區,即新界北和中部水域人工島,均會以碳中和為目標,靈活引入完善的環保系統和設備,增加綠色建築規劃元素,以配合智慧城市的概念。特區政府現正進行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的規劃及工程研究,將會為構建碳中和社區提出具體建議,可行的措施包括廣泛應用區域供冷技術以鼓勵全民節能;規劃“無車區域 ”/“減少用車區域”、推動電動車使用、建造完善的行人及單車徑網絡等。
綠色金融。實現碳中和以及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投放大量資源。我們估計在未來15至20年,特區政府投放在各項應對氣候變化措施上的金額可達到約2,400億港元。2018年成立的政府綠色債券計劃可為特區政府的綠色工務項目提供資金,該計劃已成功發行接近100億美元等值的綠色債券,所募集的資金已用於資助超過四十多個綠色項目,當中包括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第一期(I.Park)、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Park1 及 O.Park2)、區域供冷系統和西九龍雨水排放系統改善項目等。發行政府綠色債券,有助進一步豐富香港綠色金融的生態。
不同的私營企業相信也會投放大量投資減碳轉型,龐大的融資需求會直接加速綠色金融產品的發展,帶來新的投資機會。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表明將會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推動香港成為內地及海外政府和綠色企業的首選融資平台,更特別提出在香港建設國際碳市場。這個發展方向不但可有效利用市場機制控制碳排放,更可發揮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促進國際資本與優質綠色項目配對,積極助力國家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
綠色科研。為推動減碳技術的研發、試驗和應用,特區政府撥款4億港元成立低碳綠色科研基金,過去兩年批出22個來自本地大學、指定公營科研機構和私營企業的項目,涉及總額約1億港元。獲撥款的科研項目涵蓋多個範疇,包括推動和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動交通工具電動化、轉廢為材、低碳廢物處理技術、以及智慧廢物管理及回收等。我們亦會通過提升與鄰近區域的合作,推動綠色科技發展,特別是內地大舉發展可再生能源,香港可以探討在境外開發新項目的可行性,例如由香港和內地的電力企業共同投資和營運電力項目,引入新能源發電。
人才培育。為協助青年人把握低碳轉型帶來的就業機遇,環境及生態局和環境保護署舉辦暑期實習和師友計劃多年,並推出了“大專畢業生資助項目”,資助私人公司和合適機構聘用新畢業生從事環保相關工作。環境保護署亦與多個專業學會及團體合作,為大學工程系畢業生提供實習培訓機會,以及推出“綠色專才計劃”,為畢業生提供專業培訓課程。環保署將會把培訓工作擴展至中學生,在本年稍後推出工作影子計劃,讓學生跟從環境及生態局和環保署的專業人員學習這些部門的日常工作。為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特區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推出了“可持續金融實習計劃”和“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等,培育綠色金融專才。香港多間大專院校也新增了不少與環保和綠色金融相關的本科和研究生課程,我希望各院校考慮開辦更多相關課程,以滿足香港和全球對環保和綠色產業人才的需求。
國際參與。香港一直積極參與世界各地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我剛於去年11月獲選加入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C40)的指導委員會,成為代表C40中東亞地區城市的指導委員,並曾於去年10月以視像錄播形式,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C40世界市長峰會發表演說,向各C40城市介紹香港綠色金融的發展。我們會繼續與其他C40城市緊密合作,共同應對氣候危機。
適應氣候變化
COP27也强調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性。氣候變化會引致海平面上升及極端海浪,為加強沿岸地區的應對能力,特區政府會為存在高風險的低窪或當風住宅地區,推展改善工程和管理措施。特區政府亦會開展海岸管理策略性研究,從規劃和土地用途上提供指引及制訂長遠策略和防禦措施。
此外,我們正籌劃興建大灣區空氣質素實驗室及氣象監測超級站,以促進區域性的科研合作,同時繼續加強公眾溝通,提升社會對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的準備和應變能力。
結語
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實踐綠色轉型發展,是香港邁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任重道遠,但亦帶來很多新的機遇。剛成立的“氣候變化與碳中和辦公室”,會全力推動和統籌深度減碳工作。此外,我們正籌備成立“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為減碳策略提供意見及推動社會各界合作。為了下一代的福祉,特區政府會繼續與市民和各界人士同心同德,攜手推動香港低碳轉型,朝着2050年前達至碳中和的目標邁進。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3/1/3/KMTXgAbg6L10BiFdAEHsJSfERAPIaiFbElr.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