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千年古茶融合非遺技藝,一縷獨特的茶韻幽香攜中華文明之美驚豔世界。北京時間2022年11月29日晚,“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茶,是人與大自然互動的傑作。這片片小小葉子經茶人揉撚、歷時光發酵,越古今、跨萬里,將包容、和諧、文明的中國展現在世界面前,生動演繹著茶和天下的中國故事。
文|北京 周雅其
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茶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
在中國茶申遺成功後,習近平主席專門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於弘揚中國茶文化很有意義。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樹和製作茶葉的國家,是茶文化發祥地。無論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亦或“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中國人相伴千年,已深深融入中國人的生產生活與精神世界。對於這一承載歷史和文化的“中國名片”,習近平主席一直十分重視它的保護傳承發展。
上個世紀在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曾先後四次來到福安社口鎮的古老茶村調研,要求當地因地制宜給茶葉分級,打出品牌,並親自指導推進茶種改良,提升茶葉質量。2020年,在浙江杭州考察時,習近平主席觀看龍井茶手工炒製技藝,鼓勵大家把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好。2022年4月,習主席赴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考察調研。他在手工茶坊參與炒茶勞動,還買下兩袋茶葉,勉勵村民把茶葉經營好,把日子過得更紅火。
“‘茶’字拆開,就是‘人在草木間’”“茶和酒並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200年前,首批中國茶農就跨越千山萬水來到巴西種茶授藝”“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時率領的是當時世界最龐大的艦隊,帶去的是絲綢、茶葉和瓷器,而不是戰爭,沿途沒有佔領一寸土地”……
習近平主席多次在國際場合以茶會友、以茶論道、妙解茶意,伴隨氤氳茶香生動闡釋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中國智慧與中國主張。這一刻,曼妙清茶化身外交使者和友誼紐帶,聯結海內知己,於潤物細無聲中盡展東方大國的包容大氣。
2019年12月,聯合國大會宣布將每年5月21日確定為“國際茶日”,以肯定茶葉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促進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020年5月21日,在首個“國際茶日”,習近平致信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聯合國設立“國際茶日”,體現了國際社會對茶葉價值的認可與重視,對振興茶產業、弘揚茶文化很有意義。作為茶葉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願同各方一道,推動全球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鑒,讓更多的人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
中國歷次人類非遺申報項目的“體量之最”
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千百年來,通過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萬里茶道等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中國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同時推動了英國、日本、韓國、俄羅斯、摩洛哥等國茶文化的形成。與侗族大歌、藏醫藥浴法、送王船等地方特色顯著的非遺項目相比,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影響範圍遍及全球,早已成為人類共同的文明財富,不斷促進中國與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華文明與世界其它文明交流互鑒,在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確定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為我國新一輪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項目申報工作得到了傳承群體的積極響應和廣泛參與。
本次申遺聯動了安徽省、湖北省、江蘇省、浙江省、雲南省、福建省6個省份,集中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江南、江北、西南和華南四大茶區,共由15個省(區、市)的44個涉茶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組成,包括浙江西湖龍井綠茶製作技藝 、河南信陽毛尖茶製作技藝、潮州工夫茶藝項目等,堪稱我國歷次人類非遺申報項目中的“體量之最”。
文化和旅遊部確定浙江省作為牽頭申報省份,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聯繫相關省,負責申報文本、圖片、視頻和社區知情同意書等材料的製作。對此,浙江省委省政府成立工作專班,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骨幹力量集中攻堅,全力以赴。其間,中國茶葉博物館聯合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及中國茶葉學會、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成立保護工作組,形成工作合力。
在文化和旅遊部的指導下,文本撰寫4萬字,修改32次;梳理各省提交的社區知情同意書216份,經6輪修改,定稿83份;拍攝並收集視頻素材3,957段(總容量2,159G)、圖片1,828張,製作成10分鐘申報片、選定10張申報圖片;精準翻譯2萬多字的申報文本、3萬多字的知情同意書、1萬多字的輔助材料及視頻解說詞和圖片說明,最終高質量完成申報工作,並於2021年3月31日按期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叩開了“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人類非遺大門。
北京時間2022年11月29日晚,“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實乃中國茶及茶文化價值的又一有力例證,國人歡欣鼓舞、奔走相告。至此,中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中國創造了體系完整、種類繁多、風格獨特的茶葉文明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中國第一部藥物專著《神農本草經》中有著關於茶的最早記載。到了唐代,陸羽所著《茶經》問世,這部“茶葉百科全書”對茶葉生產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進行了綜合性記述,使茶文化發展達到空前,也標誌著中國茶文化的形成。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開始種茶、採茶、製茶和飲茶,與茶相關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泛分布在中國大地上,被各地區各民族廣泛享用。海內外中華兒女都是茶文化的傳承者,日用而不覺地踐行著中華民族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
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包靜指出,作為茶文化的締造國,中國幾千來年的茶史就是技術改進、品種改良的歷史,保證了技藝的傳承、飲茶習俗的延續和發展。時至今日,中國依然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技藝資源大國,是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製茶技藝的源泉,也是對世界茶文明的貢獻與共享。中國創造了體系完整、種類繁多、風格獨特的茶葉文明,而且深深扎根在中國人的生產生活中。
根據相關文書,“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採摘、茶的手工製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傳統製茶技藝分布在北緯18°—37°、東經94°—122°範圍內,包括浙江、江蘇、江西、湖南、安徽、湖北、河南、陝西、雲南、貴州、四川、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市);相關習俗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布,為多民族所共享。
茶農依照自然規律和世代相傳的經驗種茶和管理茶園,採茶工採摘、揀選茶葉。製茶師根據當地的風土,使用炒鍋、竹匾、烘籠等工具,運用殺青、燜黃、渥堆、萎凋、做青、發酵、窨製等核心技藝,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滿足著民眾的多種需求。飲茶和品茶貫穿於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人們採取泡、煮等方式,在家庭、工作場所、茶館、餐廳、寺院等場所飲用茶與分享茶。品茶、鬥茶、評茶等活動在許多地區成為當地特色風俗,生動見證著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了重要作用。以茶敬客、以茶敦親、以茶睦鄰、以茶結友為多民族共享,為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
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世代傳承,有著系統的知識體系、廣泛的社會實踐、成熟的傳統技藝、豐富的手工制品,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傳達著茶和天下、包容並蓄的理念。茶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形塑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也對中國人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塑造產生了深遠影響。茶的飲用與分享是人們交流、溝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長者為先等與茶相關的禮俗彰顯著中國人謙、和、禮、敬的價值觀。中國人通過製茶、泡茶、品茶,培養了平和包容的心態、形成了含蓄內斂的品格,也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
不僅如此,在茶文化的帶動和促進下,中國茶產業快速發展,茶科技水平穩步提高。“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全國茶產業從業人員超過8,000萬,帶動了大批農村人口就業和貧困縣發展。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在提供可持續生計、增進性別平等、促進鄉村振興、保護陸地生態系統,以及推動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開啟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保護新篇章
茶,與咖啡、可可並稱為世界三大飲料,風靡全球。如今,全球產茶國和地區達60多個,飲茶人口超過20億,中國茶葉的種植面積、從業人群、茶產量及產值均居世界前列。與此同時,花式茶飲、圍爐煮茶等各類新潮茶產品和茶文化盎然興起,足足一派“且將新火試新茶”的生機氣象。如何讓千年古茶於傳承賡續中煥發澎湃活力,是申遺成功後需要銳意思考的話題。
“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再次體現出中華文明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貢獻,我們感到非常振奮。”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激動地表示,“此次申遺成功,是我們推動茶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向世界傳播中國非遺保護成就新的契機。”
據王晨陽介紹,當前,與這一項目相關的知識和技藝主要通過家族傳承、師徒傳承和社區傳承等傳統方式進行傳承,並與正規教育有所融合。比如,安溪鐵觀音製作技藝在福建省安溪縣王氏家族已傳至第13代;安徽祁門紅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昶在近5年間收徒授藝17人。更多人是通過家庭、社區的活動參與傳承的,比如在家庭中,飲茶、敬茶等相關禮俗由長輩傳授給下一代;在社區,相關儀式活動的組織經驗和儀軌知識,通過長者口傳身授實現代際傳承。
在王晨陽看來,我們每個人都能做茶文化的傳承者。目前,中國有40多所中職和80多所高等院校開設茶學和茶文化專業,每年培養製茶、茶藝等專門人才3,000多人;一些代表性傳承人進入學校,開展傳承教學。為增強傳承活力,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成立了保護工作組,並聯合制定了《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五年保護計劃(2021—2025)》,鼓勵傳承人按照傳統方式授徒傳藝,依托中職院校和高等院校培養專門人才,鞏固代際傳承;舉辦保護傳承培訓班,加強能力建設;建立研學基地,編寫普及讀本,開展相關巡展活動,提高青少年的保護意識。文化和旅遊部和相關地方政府積極支持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組織實施系列保護措施,做好該遺產項目的傳承與實踐。
2022年12月18日,“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慶典儀式舉行。“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保護工作組的47個成員單位聯合發布《邁向可持續發展新未來—— “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保護傳承杭州宣言》,共同開啟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保護的新篇章。
他們一致認為,此次申遺成功,必將進一步促進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提高對包括本遺產項目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重要性的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可持續發展的相互依存關係,並通過實踐加以回應;進一步促進國際間“以茶為媒”的對話交流和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大“朋友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澎湃力量。
實際上多年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框架下,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為國際非遺保護貢獻了寶貴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王晨陽表示,接下來將不斷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高度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講好新時代中國非遺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1月號)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3/1/3/IRSOMT4mzssswgerfo2eOHXKmJw4FEM0Ddo.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當千年古茶融合非遺技藝,一縷獨特的茶韻幽香攜中華文明之美驚豔世界。北京時間2022年11月29日晚,“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茶,是人與大自然互動的傑作。這片片小小葉子經茶人揉撚、歷時光發酵,越古今、跨萬里,將包容、和諧、文明的中國展現在世界面前,生動演繹著茶和天下的中國故事。
文|北京 周雅其
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茶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
在中國茶申遺成功後,習近平主席專門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於弘揚中國茶文化很有意義。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樹和製作茶葉的國家,是茶文化發祥地。無論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亦或“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中國人相伴千年,已深深融入中國人的生產生活與精神世界。對於這一承載歷史和文化的“中國名片”,習近平主席一直十分重視它的保護傳承發展。
上個世紀在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曾先後四次來到福安社口鎮的古老茶村調研,要求當地因地制宜給茶葉分級,打出品牌,並親自指導推進茶種改良,提升茶葉質量。2020年,在浙江杭州考察時,習近平主席觀看龍井茶手工炒製技藝,鼓勵大家把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好。2022年4月,習主席赴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考察調研。他在手工茶坊參與炒茶勞動,還買下兩袋茶葉,勉勵村民把茶葉經營好,把日子過得更紅火。
“‘茶’字拆開,就是‘人在草木間’”“茶和酒並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200年前,首批中國茶農就跨越千山萬水來到巴西種茶授藝”“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時率領的是當時世界最龐大的艦隊,帶去的是絲綢、茶葉和瓷器,而不是戰爭,沿途沒有佔領一寸土地”……
習近平主席多次在國際場合以茶會友、以茶論道、妙解茶意,伴隨氤氳茶香生動闡釋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中國智慧與中國主張。這一刻,曼妙清茶化身外交使者和友誼紐帶,聯結海內知己,於潤物細無聲中盡展東方大國的包容大氣。
2019年12月,聯合國大會宣布將每年5月21日確定為“國際茶日”,以肯定茶葉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促進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020年5月21日,在首個“國際茶日”,習近平致信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聯合國設立“國際茶日”,體現了國際社會對茶葉價值的認可與重視,對振興茶產業、弘揚茶文化很有意義。作為茶葉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願同各方一道,推動全球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鑒,讓更多的人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
中國歷次人類非遺申報項目的“體量之最”
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千百年來,通過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萬里茶道等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中國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同時推動了英國、日本、韓國、俄羅斯、摩洛哥等國茶文化的形成。與侗族大歌、藏醫藥浴法、送王船等地方特色顯著的非遺項目相比,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影響範圍遍及全球,早已成為人類共同的文明財富,不斷促進中國與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華文明與世界其它文明交流互鑒,在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確定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為我國新一輪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項目申報工作得到了傳承群體的積極響應和廣泛參與。
本次申遺聯動了安徽省、湖北省、江蘇省、浙江省、雲南省、福建省6個省份,集中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江南、江北、西南和華南四大茶區,共由15個省(區、市)的44個涉茶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組成,包括浙江西湖龍井綠茶製作技藝 、河南信陽毛尖茶製作技藝、潮州工夫茶藝項目等,堪稱我國歷次人類非遺申報項目中的“體量之最”。
文化和旅遊部確定浙江省作為牽頭申報省份,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聯繫相關省,負責申報文本、圖片、視頻和社區知情同意書等材料的製作。對此,浙江省委省政府成立工作專班,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骨幹力量集中攻堅,全力以赴。其間,中國茶葉博物館聯合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及中國茶葉學會、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成立保護工作組,形成工作合力。
在文化和旅遊部的指導下,文本撰寫4萬字,修改32次;梳理各省提交的社區知情同意書216份,經6輪修改,定稿83份;拍攝並收集視頻素材3,957段(總容量2,159G)、圖片1,828張,製作成10分鐘申報片、選定10張申報圖片;精準翻譯2萬多字的申報文本、3萬多字的知情同意書、1萬多字的輔助材料及視頻解說詞和圖片說明,最終高質量完成申報工作,並於2021年3月31日按期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叩開了“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人類非遺大門。
北京時間2022年11月29日晚,“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實乃中國茶及茶文化價值的又一有力例證,國人歡欣鼓舞、奔走相告。至此,中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中國創造了體系完整、種類繁多、風格獨特的茶葉文明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中國第一部藥物專著《神農本草經》中有著關於茶的最早記載。到了唐代,陸羽所著《茶經》問世,這部“茶葉百科全書”對茶葉生產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進行了綜合性記述,使茶文化發展達到空前,也標誌著中國茶文化的形成。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開始種茶、採茶、製茶和飲茶,與茶相關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泛分布在中國大地上,被各地區各民族廣泛享用。海內外中華兒女都是茶文化的傳承者,日用而不覺地踐行著中華民族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
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包靜指出,作為茶文化的締造國,中國幾千來年的茶史就是技術改進、品種改良的歷史,保證了技藝的傳承、飲茶習俗的延續和發展。時至今日,中國依然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技藝資源大國,是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製茶技藝的源泉,也是對世界茶文明的貢獻與共享。中國創造了體系完整、種類繁多、風格獨特的茶葉文明,而且深深扎根在中國人的生產生活中。
根據相關文書,“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採摘、茶的手工製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傳統製茶技藝分布在北緯18°—37°、東經94°—122°範圍內,包括浙江、江蘇、江西、湖南、安徽、湖北、河南、陝西、雲南、貴州、四川、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市);相關習俗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布,為多民族所共享。
茶農依照自然規律和世代相傳的經驗種茶和管理茶園,採茶工採摘、揀選茶葉。製茶師根據當地的風土,使用炒鍋、竹匾、烘籠等工具,運用殺青、燜黃、渥堆、萎凋、做青、發酵、窨製等核心技藝,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滿足著民眾的多種需求。飲茶和品茶貫穿於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人們採取泡、煮等方式,在家庭、工作場所、茶館、餐廳、寺院等場所飲用茶與分享茶。品茶、鬥茶、評茶等活動在許多地區成為當地特色風俗,生動見證著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了重要作用。以茶敬客、以茶敦親、以茶睦鄰、以茶結友為多民族共享,為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
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世代傳承,有著系統的知識體系、廣泛的社會實踐、成熟的傳統技藝、豐富的手工制品,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傳達著茶和天下、包容並蓄的理念。茶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形塑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也對中國人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塑造產生了深遠影響。茶的飲用與分享是人們交流、溝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長者為先等與茶相關的禮俗彰顯著中國人謙、和、禮、敬的價值觀。中國人通過製茶、泡茶、品茶,培養了平和包容的心態、形成了含蓄內斂的品格,也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
不僅如此,在茶文化的帶動和促進下,中國茶產業快速發展,茶科技水平穩步提高。“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全國茶產業從業人員超過8,000萬,帶動了大批農村人口就業和貧困縣發展。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在提供可持續生計、增進性別平等、促進鄉村振興、保護陸地生態系統,以及推動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開啟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保護新篇章
茶,與咖啡、可可並稱為世界三大飲料,風靡全球。如今,全球產茶國和地區達60多個,飲茶人口超過20億,中國茶葉的種植面積、從業人群、茶產量及產值均居世界前列。與此同時,花式茶飲、圍爐煮茶等各類新潮茶產品和茶文化盎然興起,足足一派“且將新火試新茶”的生機氣象。如何讓千年古茶於傳承賡續中煥發澎湃活力,是申遺成功後需要銳意思考的話題。
“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再次體現出中華文明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貢獻,我們感到非常振奮。”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激動地表示,“此次申遺成功,是我們推動茶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向世界傳播中國非遺保護成就新的契機。”
據王晨陽介紹,當前,與這一項目相關的知識和技藝主要通過家族傳承、師徒傳承和社區傳承等傳統方式進行傳承,並與正規教育有所融合。比如,安溪鐵觀音製作技藝在福建省安溪縣王氏家族已傳至第13代;安徽祁門紅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昶在近5年間收徒授藝17人。更多人是通過家庭、社區的活動參與傳承的,比如在家庭中,飲茶、敬茶等相關禮俗由長輩傳授給下一代;在社區,相關儀式活動的組織經驗和儀軌知識,通過長者口傳身授實現代際傳承。
在王晨陽看來,我們每個人都能做茶文化的傳承者。目前,中國有40多所中職和80多所高等院校開設茶學和茶文化專業,每年培養製茶、茶藝等專門人才3,000多人;一些代表性傳承人進入學校,開展傳承教學。為增強傳承活力,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成立了保護工作組,並聯合制定了《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五年保護計劃(2021—2025)》,鼓勵傳承人按照傳統方式授徒傳藝,依托中職院校和高等院校培養專門人才,鞏固代際傳承;舉辦保護傳承培訓班,加強能力建設;建立研學基地,編寫普及讀本,開展相關巡展活動,提高青少年的保護意識。文化和旅遊部和相關地方政府積極支持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組織實施系列保護措施,做好該遺產項目的傳承與實踐。
2022年12月18日,“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慶典儀式舉行。“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保護工作組的47個成員單位聯合發布《邁向可持續發展新未來—— “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保護傳承杭州宣言》,共同開啟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保護的新篇章。
他們一致認為,此次申遺成功,必將進一步促進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提高對包括本遺產項目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重要性的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可持續發展的相互依存關係,並通過實踐加以回應;進一步促進國際間“以茶為媒”的對話交流和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大“朋友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澎湃力量。
實際上多年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框架下,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為國際非遺保護貢獻了寶貴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王晨陽表示,接下來將不斷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高度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講好新時代中國非遺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1月號)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3/1/3/IRSOMT4mzssswgerfo2eOHXKmJw4FEM0Dd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