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2年10月26日,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以下簡稱“國際地科聯”)在西班牙公布世界首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當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層古生物學家、南京大學教授沈樹忠等地質科學領域專家學者,代表國際地科聯在浙江長興發布包括香港早白堊世酸性火成岩柱狀節理等7個中國入選的地質遺產地。為了解世界地質遺產地的重要價值意義及中國地質遺產資源的保護情況,記者採訪了沈樹忠。
文|本刊記者 魏東升 馮琳
世界首批100個地質遺產地有著共同特徵
記者:什麼是地質遺產?研究和保護地質遺產有什麼重要意義?
沈樹忠:實事求是講,地質遺產並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我們通常認為,地質遺產是記錄地球46億年演化和地質過程的遺跡地。在地球演化的漫長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許多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現象。這其中的大多數,如今都是著名風景名勝區,具有很高觀賞價值。還有一類地質遺產,看起來似乎與風景名勝無關,卻記錄著地球生命演化的歷史,比如一些岩石或地質現象等等。
地質遺產地在科學意義上、在自然景觀上以及理解地球演化歷史等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價值。地質遺產地不僅是地質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基地,而且還是廣大公眾了解地球奧秘、提升科學素養和環境保護意識的絕佳場所。這些遺產地一旦遭到破壞,我們可能沒法再在地球上找到其它類似地方了,所以需要加強保護。
記者:國際地科聯發布首批100個世界地質遺產地,遴選的程序和評判標準是什麼?
沈樹忠:國際地科聯成立於1961年,是世界上最大、最活躍的地球科學團體,目前入會的國家和地區達121個,相當於地質界的“聯合國”。此次100個遺產地由國際地科聯通過公平公正的投票選舉選出,是官方認可的、正式的地質遺產地名錄。
2022年初,國際地科聯地球遺產委員會向全球各會員和相關國際學術組織發布遴選通知。地質遺產地採取自由推薦方式,地質遺產地管理機構、科研機構、科學工作者等可按模板(格式)推薦全球任何地方自己認為符合條件的地質遺產地。與此同時,該委員會從21個國家和地區遴選34位地質遺產領域的專家組成評審和投票專家組。之後,地球遺產委員會按照 34 位評審和投票專家的專業特長,分配相應候選地的推薦材料,進行評估打分,打分標準分三個等級:完全達到標準(3分)、基本達到標準(2分)和沒有達到標準(1分)。每個候選地的遴選至少有3位專家參與,並需給出打分依據和具體意見。初步遴選工作在 2022年6 月底基本完成。最後,地球遺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主要根據專家評估打分情況,依照候選地的科學價值、研究和保護程度,兼顧地球科學領域和全球地域相對均衡的原則,對候選地進行綜合評定,最終確定首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並報國際地科聯核證批准。
從整體情況來看,本次國際地科聯地質遺產地的遴選在國際社會引起了積極響應,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收到來自56個國家和地區181份合格的推薦提案,質量整體良好。儘管多數提案由所在國的專家推薦和提交,但也有不少提案人從全球的角度按其專業判斷對其他國家的地質遺產地進行推薦,很好地顯示了這一工作的科學性和全球性。最終入選名錄的100個地質遺產地都有著共同特徵:是該類地質遺產在全球最佳代表或在地球科學發展史上具有特別重要地位、科學研究達到國際水平、獲得良好的保護。
國際地科聯推出和推動這樣一項工作,主要為了宣傳宜居地球、保護地球和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等內容。一方面,能夠入選地質遺產地,說明這些地方在地質方面研究的水平比較高,科學意義重要,另一方面,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公眾對自然現象、地球科學中的難題比較關注,發布名錄也是希望公眾對相關問題有更多了解。
中國地質遺產地保護狀況受到國際社會肯定
記者:中國有7個地質遺產地成功入選,這些地質遺產地有什麼價值?中國是本次入選遺產地最多的國家之一,這意味著什麼?
沈樹忠:中國本次入選的7個地質遺產地包括,長興煤山二疊紀/三疊紀生物大滅絕和“金釘子”、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必魯特高大沙山和湖泊、雲南澄江寒武紀化石產地和化石庫、香港早白堊世酸性火成岩柱狀節理、雲南石林喀斯特、藏南絨布峽谷滑脫構造體系、珠峰奧陶紀岩石(中國/尼泊爾)。它們涵蓋了岩石學、構造地質學、地層古生物學、地理學、地貌學等領域,在地質上都有著特殊的意義。其科學價值和研究水準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一致認可,優良的保護狀況也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肯定。
其中,珠穆朗瑪峰山頂的4.6億年前奧陶紀石灰岩,形成於溫暖的淺海中。這些岩石中含有大量海洋動物化石,代表了地球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之一——奧陶紀生物大輻射時期的熱帶海洋生物,它們現今大多已經滅絕。雲南石林喀斯特保存並展示了世界上最好的劍狀喀斯特(石林)地貌,它的形成經歷了跨度2.5億年的複雜地質演化過程,構成了一幅從地上到地下的喀斯特全景圖。浙江省長興縣的煤山“金釘子”剖面,含有兩顆經國際地科聯和國際地層委員會正式批准的“金釘子”——二疊系-三疊系界線、長興階底界“金釘子”。該剖面完整記錄了2.52億年前地質歷史時期發生的最大的一次生物滅絕事件,這次生物滅絕事件導致當時海洋和陸地中80%以上的生物物種在很短的時間內滅絕,為認識和保護當今地球的生物與環境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歷史借鑒。
地質遺跡的保護和國家的發達程度密切相關,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國民文明程度。中國成為本次入選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一方面說明我國地大物博、地質現象和地質遺產豐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我們對地質遺產地的保護進入了一個比較良性或是較高水平的循環。
記者:中國地質遺跡資源整體的發現和保護情況如何?您認為未來應如何加強對地質遺產的保護和研究?
沈樹忠:我國地質遺跡資源豐富、分布地域廣闊、種類齊全,是世界地質現象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底,全國調查出重要地質遺跡點6,322處。2019年—2021年,累計調查全國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2,176處。中國14處世界自然遺產、4處自然和文化雙遺產都涉及地質遺產地,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四川、福建、廣東、江西等地;中國38處世界文化遺產也有10餘處涉及地質遺跡。截至2022年6月底,中國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41處,總面積5萬餘平方公里;同時還擁有國家地質公園281處,都已成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從地質遺跡的整體發現和保護情況來看,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比如美國的黃石公園、科羅拉多大峽谷這些地質遺產地,無論是地質景觀、科學意義還是其給全球普通遊客的印象,都比我國的地質遺產地知名度和影響力要高很多。而且他們在管理和保護方面都非常規範,比如有統一的網絡平台和委員會來審批人們在這些區域的活動,確保不會給遺產地造成破壞。
我們國家尤其是地方政府,對一些具有重要旅遊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地質遺產地保護比較重視,但是對一些具有重要科普宣傳意義卻不能帶來顯著經濟效益的地質遺產地的保護措施相對而言要差一些。另一個方面,保護這些地質資源的意義是什麼、它到底有什麼用,很多普通老百姓其實不太明白,而我們又缺乏一個比較系統的能夠約束和執行地質遺產地保護的法律法規。在一些化石產地,常常會出現當地鄉民四處採挖的情況。有時候科學家想要正常地實地考察研究,反而會受到當地有關部門和老百姓的阻撓。
所以我認為,我國在保護地質遺產地方面迫切需要加強一些相關法律法規的制訂工作,同時還應當建立一套規範的管理模式,把國家公園、世界地質遺產地這些珍貴的地質資源納入一個統一規範的平台進行管理和保護。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保障這些地質資源不被破壞,而且能夠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開展更多的科學研究。
保護並不意味著不能進行開發和利用。正相反,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進行科學研究,規範有序的開發、科學合理的利用。在我國東部省份,一些地質遺產地周邊配套建設了博物館、科技館,幫助大家加深對地質遺產的理解,長興煤山就建了兩個博物館;在廣袤的中西部地區,地質遺產多數建在地質公園、地質遺產保護區內,保護與發展更接近原生態、自然態,也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香港地質公園完好展示了極高的地質多樣性
記者:香港早白堊世酸性火成岩柱狀節理本次成功入選,不知您可到過香港實地考察?這一地質遺產地有什麼特點和價值?
沈樹忠:非常遺憾,我還沒有到現場看過,不過我看了照片和介紹感到非常震撼。香港西貢火山岩園區的早白堊世流紋質火山岩柱群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地質遺跡。這些火山岩柱群源自約一億四千萬年前該地區的火山活動。當時劇烈的地殼活動導致香港東南面形成一座超級火山。經過前後長達300萬年的猛烈噴發後,火山最終崩塌,形成直徑約20公里的破火山口,大量火山物質在破火山口內堆積並冷卻。由於冷卻環境穩定及火山物質均勻一致,過程中火山物質能夠隨著冷卻體積收縮,導致表面首先形成規整的六角網絡狀裂隙,並隨著冷卻方向下延伸,最終將龐大的火山物質分割成數百萬條岩柱。
縱觀世界各地的六角形岩柱大多屬二氧化矽含量較低的深灰色基性玄武岩,惟香港地質公園的岩柱罕有地由富含二氧化矽的流紋質中性火山岩形成,分布在西貢糧船灣、滘西洲、吊鐘洲、甕缸群島及果洲群島等約100平方公里海陸區域。這些岩柱的直徑平均為1.2米,最粗達3米,現存總厚度估計達400米,露出地表的高度達100米。加上這些岩柱大多分布在西貢地區綿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上,海岸侵蝕使得這些岩柱清晰敞露,並結合了豐富的海蝕地貌景觀,構成全球罕見的地質奇觀。
記者:近年來,您與香港方面有過哪些交流合作?您如何評價香港的地質資源情況?
沈樹忠:香港是一個著名的國際大都會和金融中心,區域面積相對較小,人口十分密集。在高度發展的同時,香港擁有完善的自然保育政策,保護了大部分的自然景觀、生態環境和地質遺產。在僅有的約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多達40%的土地被劃作保護區,其中包括了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香港地質公園。香港地質公園雖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地質公園之一,卻完好展示了極高的地質現象多樣性。我相信香港特區政府機構和普通民眾都對保護當地自然景觀的重要意義比較了解,應該說在理解的程度上比內地要高一個層次。
我多次訪問過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與香港高校的教授、院士就保護地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話題開展學術研討。但是與他們進行一些實質性的深入合作,目前還比較少。近期我參加了2022年香港“科創大講堂”活動,很高興被聘為香港學校科學教育榮譽講師。
在地質研究領域,香港有許多優秀人才,在這方面其實已經比較超前了。不過香港畢竟地理範圍小,地質資源的豐富性受限,所以我特別希望香港的科學家們能夠多到內地開展研究。一來,他們可以見到很多香港見不到的地質現象,二是他們可以把香港的成熟經驗帶到內地來,也會對內地產生好的影響。
不懈探索人類和地球其他生命和諧共存
記者:作為世界著名地層古生物學家,2019年,您榮獲世界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也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亞洲科學家。對您而言,在地質科學不懈探索的理想和使命是什麼?
沈樹忠:當初我選擇地質學研究,完全是一個偶然,一開始也不懂這到底是做什麼的。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尤其在後來的工作當中,我越發覺得地質工作非常有趣。我們老說“胸懷全球,放眼世界”,地質學家可以走遍天涯海角。我們去世界各地勘探,採集各種各樣的石頭樣品等等,回來後做室內的分析,再把它寫成文章,寫的過程中又會碰上新的問題,需要再去跑新的地方。
地球科學沒有國界,因為我們要從地球的整體來理解這個星球上的演化過程。我所研究的主要領域是地球生命的演化,比如火星上沒有生命,而地球上的生命卻能夠發展到如此發達的程度,導致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地球上自生命出現以來共有近四十億年的歷史,這些生命是怎麼起源的、怎麼一步步進化過來的?又比如地球的生命系統有沒有受到過強烈的災難性事件,或者導致地球生命系統受到嚴重威脅的事件?總的來講,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樣的地球才是一個宜居的地球,我們怎麼做才能夠讓地球可持續發展下去。
其實我們研究後發現,地球歷史時期曾經發生過多次令整個生物圈受到嚴重威脅的事件。現在地球人口快速增長,人類居住區域佔領的面積越來越大,對其他生物、對整個地球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這些都跟地球生命的演化息息相關。我們需要特別加強宜居地球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我一直覺得,如果人類不能生存下去,那我們做所有其它的事情都沒有意義。人類怎樣能和地球的其他生命和諧共存,這是一個我們都需要去努力探索的科學問題。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3/1/3/XR0uUh5WmY5m9LaAFdQWpPGPq5OqXbkHkaO.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北京時間2022年10月26日,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以下簡稱“國際地科聯”)在西班牙公布世界首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當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層古生物學家、南京大學教授沈樹忠等地質科學領域專家學者,代表國際地科聯在浙江長興發布包括香港早白堊世酸性火成岩柱狀節理等7個中國入選的地質遺產地。為了解世界地質遺產地的重要價值意義及中國地質遺產資源的保護情況,記者採訪了沈樹忠。
文|本刊記者 魏東升 馮琳
世界首批100個地質遺產地有著共同特徵
記者:什麼是地質遺產?研究和保護地質遺產有什麼重要意義?
沈樹忠:實事求是講,地質遺產並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我們通常認為,地質遺產是記錄地球46億年演化和地質過程的遺跡地。在地球演化的漫長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許多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現象。這其中的大多數,如今都是著名風景名勝區,具有很高觀賞價值。還有一類地質遺產,看起來似乎與風景名勝無關,卻記錄著地球生命演化的歷史,比如一些岩石或地質現象等等。
地質遺產地在科學意義上、在自然景觀上以及理解地球演化歷史等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價值。地質遺產地不僅是地質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基地,而且還是廣大公眾了解地球奧秘、提升科學素養和環境保護意識的絕佳場所。這些遺產地一旦遭到破壞,我們可能沒法再在地球上找到其它類似地方了,所以需要加強保護。
記者:國際地科聯發布首批100個世界地質遺產地,遴選的程序和評判標準是什麼?
沈樹忠:國際地科聯成立於1961年,是世界上最大、最活躍的地球科學團體,目前入會的國家和地區達121個,相當於地質界的“聯合國”。此次100個遺產地由國際地科聯通過公平公正的投票選舉選出,是官方認可的、正式的地質遺產地名錄。
2022年初,國際地科聯地球遺產委員會向全球各會員和相關國際學術組織發布遴選通知。地質遺產地採取自由推薦方式,地質遺產地管理機構、科研機構、科學工作者等可按模板(格式)推薦全球任何地方自己認為符合條件的地質遺產地。與此同時,該委員會從21個國家和地區遴選34位地質遺產領域的專家組成評審和投票專家組。之後,地球遺產委員會按照 34 位評審和投票專家的專業特長,分配相應候選地的推薦材料,進行評估打分,打分標準分三個等級:完全達到標準(3分)、基本達到標準(2分)和沒有達到標準(1分)。每個候選地的遴選至少有3位專家參與,並需給出打分依據和具體意見。初步遴選工作在 2022年6 月底基本完成。最後,地球遺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主要根據專家評估打分情況,依照候選地的科學價值、研究和保護程度,兼顧地球科學領域和全球地域相對均衡的原則,對候選地進行綜合評定,最終確定首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並報國際地科聯核證批准。
從整體情況來看,本次國際地科聯地質遺產地的遴選在國際社會引起了積極響應,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收到來自56個國家和地區181份合格的推薦提案,質量整體良好。儘管多數提案由所在國的專家推薦和提交,但也有不少提案人從全球的角度按其專業判斷對其他國家的地質遺產地進行推薦,很好地顯示了這一工作的科學性和全球性。最終入選名錄的100個地質遺產地都有著共同特徵:是該類地質遺產在全球最佳代表或在地球科學發展史上具有特別重要地位、科學研究達到國際水平、獲得良好的保護。
國際地科聯推出和推動這樣一項工作,主要為了宣傳宜居地球、保護地球和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等內容。一方面,能夠入選地質遺產地,說明這些地方在地質方面研究的水平比較高,科學意義重要,另一方面,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公眾對自然現象、地球科學中的難題比較關注,發布名錄也是希望公眾對相關問題有更多了解。
中國地質遺產地保護狀況受到國際社會肯定
記者:中國有7個地質遺產地成功入選,這些地質遺產地有什麼價值?中國是本次入選遺產地最多的國家之一,這意味著什麼?
沈樹忠:中國本次入選的7個地質遺產地包括,長興煤山二疊紀/三疊紀生物大滅絕和“金釘子”、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必魯特高大沙山和湖泊、雲南澄江寒武紀化石產地和化石庫、香港早白堊世酸性火成岩柱狀節理、雲南石林喀斯特、藏南絨布峽谷滑脫構造體系、珠峰奧陶紀岩石(中國/尼泊爾)。它們涵蓋了岩石學、構造地質學、地層古生物學、地理學、地貌學等領域,在地質上都有著特殊的意義。其科學價值和研究水準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一致認可,優良的保護狀況也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肯定。
其中,珠穆朗瑪峰山頂的4.6億年前奧陶紀石灰岩,形成於溫暖的淺海中。這些岩石中含有大量海洋動物化石,代表了地球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之一——奧陶紀生物大輻射時期的熱帶海洋生物,它們現今大多已經滅絕。雲南石林喀斯特保存並展示了世界上最好的劍狀喀斯特(石林)地貌,它的形成經歷了跨度2.5億年的複雜地質演化過程,構成了一幅從地上到地下的喀斯特全景圖。浙江省長興縣的煤山“金釘子”剖面,含有兩顆經國際地科聯和國際地層委員會正式批准的“金釘子”——二疊系-三疊系界線、長興階底界“金釘子”。該剖面完整記錄了2.52億年前地質歷史時期發生的最大的一次生物滅絕事件,這次生物滅絕事件導致當時海洋和陸地中80%以上的生物物種在很短的時間內滅絕,為認識和保護當今地球的生物與環境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歷史借鑒。
地質遺跡的保護和國家的發達程度密切相關,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國民文明程度。中國成為本次入選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一方面說明我國地大物博、地質現象和地質遺產豐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我們對地質遺產地的保護進入了一個比較良性或是較高水平的循環。
記者:中國地質遺跡資源整體的發現和保護情況如何?您認為未來應如何加強對地質遺產的保護和研究?
沈樹忠:我國地質遺跡資源豐富、分布地域廣闊、種類齊全,是世界地質現象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底,全國調查出重要地質遺跡點6,322處。2019年—2021年,累計調查全國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2,176處。中國14處世界自然遺產、4處自然和文化雙遺產都涉及地質遺產地,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四川、福建、廣東、江西等地;中國38處世界文化遺產也有10餘處涉及地質遺跡。截至2022年6月底,中國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41處,總面積5萬餘平方公里;同時還擁有國家地質公園281處,都已成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從地質遺跡的整體發現和保護情況來看,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比如美國的黃石公園、科羅拉多大峽谷這些地質遺產地,無論是地質景觀、科學意義還是其給全球普通遊客的印象,都比我國的地質遺產地知名度和影響力要高很多。而且他們在管理和保護方面都非常規範,比如有統一的網絡平台和委員會來審批人們在這些區域的活動,確保不會給遺產地造成破壞。
我們國家尤其是地方政府,對一些具有重要旅遊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地質遺產地保護比較重視,但是對一些具有重要科普宣傳意義卻不能帶來顯著經濟效益的地質遺產地的保護措施相對而言要差一些。另一個方面,保護這些地質資源的意義是什麼、它到底有什麼用,很多普通老百姓其實不太明白,而我們又缺乏一個比較系統的能夠約束和執行地質遺產地保護的法律法規。在一些化石產地,常常會出現當地鄉民四處採挖的情況。有時候科學家想要正常地實地考察研究,反而會受到當地有關部門和老百姓的阻撓。
所以我認為,我國在保護地質遺產地方面迫切需要加強一些相關法律法規的制訂工作,同時還應當建立一套規範的管理模式,把國家公園、世界地質遺產地這些珍貴的地質資源納入一個統一規範的平台進行管理和保護。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保障這些地質資源不被破壞,而且能夠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開展更多的科學研究。
保護並不意味著不能進行開發和利用。正相反,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進行科學研究,規範有序的開發、科學合理的利用。在我國東部省份,一些地質遺產地周邊配套建設了博物館、科技館,幫助大家加深對地質遺產的理解,長興煤山就建了兩個博物館;在廣袤的中西部地區,地質遺產多數建在地質公園、地質遺產保護區內,保護與發展更接近原生態、自然態,也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香港地質公園完好展示了極高的地質多樣性
記者:香港早白堊世酸性火成岩柱狀節理本次成功入選,不知您可到過香港實地考察?這一地質遺產地有什麼特點和價值?
沈樹忠:非常遺憾,我還沒有到現場看過,不過我看了照片和介紹感到非常震撼。香港西貢火山岩園區的早白堊世流紋質火山岩柱群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地質遺跡。這些火山岩柱群源自約一億四千萬年前該地區的火山活動。當時劇烈的地殼活動導致香港東南面形成一座超級火山。經過前後長達300萬年的猛烈噴發後,火山最終崩塌,形成直徑約20公里的破火山口,大量火山物質在破火山口內堆積並冷卻。由於冷卻環境穩定及火山物質均勻一致,過程中火山物質能夠隨著冷卻體積收縮,導致表面首先形成規整的六角網絡狀裂隙,並隨著冷卻方向下延伸,最終將龐大的火山物質分割成數百萬條岩柱。
縱觀世界各地的六角形岩柱大多屬二氧化矽含量較低的深灰色基性玄武岩,惟香港地質公園的岩柱罕有地由富含二氧化矽的流紋質中性火山岩形成,分布在西貢糧船灣、滘西洲、吊鐘洲、甕缸群島及果洲群島等約100平方公里海陸區域。這些岩柱的直徑平均為1.2米,最粗達3米,現存總厚度估計達400米,露出地表的高度達100米。加上這些岩柱大多分布在西貢地區綿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上,海岸侵蝕使得這些岩柱清晰敞露,並結合了豐富的海蝕地貌景觀,構成全球罕見的地質奇觀。
記者:近年來,您與香港方面有過哪些交流合作?您如何評價香港的地質資源情況?
沈樹忠:香港是一個著名的國際大都會和金融中心,區域面積相對較小,人口十分密集。在高度發展的同時,香港擁有完善的自然保育政策,保護了大部分的自然景觀、生態環境和地質遺產。在僅有的約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多達40%的土地被劃作保護區,其中包括了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香港地質公園。香港地質公園雖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地質公園之一,卻完好展示了極高的地質現象多樣性。我相信香港特區政府機構和普通民眾都對保護當地自然景觀的重要意義比較了解,應該說在理解的程度上比內地要高一個層次。
我多次訪問過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與香港高校的教授、院士就保護地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話題開展學術研討。但是與他們進行一些實質性的深入合作,目前還比較少。近期我參加了2022年香港“科創大講堂”活動,很高興被聘為香港學校科學教育榮譽講師。
在地質研究領域,香港有許多優秀人才,在這方面其實已經比較超前了。不過香港畢竟地理範圍小,地質資源的豐富性受限,所以我特別希望香港的科學家們能夠多到內地開展研究。一來,他們可以見到很多香港見不到的地質現象,二是他們可以把香港的成熟經驗帶到內地來,也會對內地產生好的影響。
不懈探索人類和地球其他生命和諧共存
記者:作為世界著名地層古生物學家,2019年,您榮獲世界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也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亞洲科學家。對您而言,在地質科學不懈探索的理想和使命是什麼?
沈樹忠:當初我選擇地質學研究,完全是一個偶然,一開始也不懂這到底是做什麼的。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尤其在後來的工作當中,我越發覺得地質工作非常有趣。我們老說“胸懷全球,放眼世界”,地質學家可以走遍天涯海角。我們去世界各地勘探,採集各種各樣的石頭樣品等等,回來後做室內的分析,再把它寫成文章,寫的過程中又會碰上新的問題,需要再去跑新的地方。
地球科學沒有國界,因為我們要從地球的整體來理解這個星球上的演化過程。我所研究的主要領域是地球生命的演化,比如火星上沒有生命,而地球上的生命卻能夠發展到如此發達的程度,導致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地球上自生命出現以來共有近四十億年的歷史,這些生命是怎麼起源的、怎麼一步步進化過來的?又比如地球的生命系統有沒有受到過強烈的災難性事件,或者導致地球生命系統受到嚴重威脅的事件?總的來講,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樣的地球才是一個宜居的地球,我們怎麼做才能夠讓地球可持續發展下去。
其實我們研究後發現,地球歷史時期曾經發生過多次令整個生物圈受到嚴重威脅的事件。現在地球人口快速增長,人類居住區域佔領的面積越來越大,對其他生物、對整個地球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這些都跟地球生命的演化息息相關。我們需要特別加強宜居地球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我一直覺得,如果人類不能生存下去,那我們做所有其它的事情都沒有意義。人類怎樣能和地球的其他生命和諧共存,這是一個我們都需要去努力探索的科學問題。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3/1/3/XR0uUh5WmY5m9LaAFdQWpPGPq5OqXbkHkaO.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