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1日凌晨0時40分,長江口橫沙水域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新的歷史性突破——一艘清代古船時隔150多年重見天日。這一考古編號為“長江口二號”的古船是中國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重大發現,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發現的體量最大、保存最為完整、船載文物豐富的古代木質沉船之一,填補了我國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四天後,它平穩進入楊浦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這標誌著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整體打撈任務圓滿完成。
文|本刊記者 馮琳
豐富船載文物見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繁盛之景
習近平主席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的順利推進,是中國水下考古三十多年來發展的創新實踐,充分體現了考古工作的重大社會政治意義,充分體現了考古工作以物論史、以史增信的歷史意義,充分體現了考古工作傳承弘揚中華文明、講好中國故事的現實作用。
2015年,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上海市文物局組織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等單位在長江口崇明橫沙水域開展水下考古重點調查時,通過聲吶掃測等技術發現了一艘木質古船,並將其考古編號為“長江口二號”。為進一步摸清這艘古船的性質和年代,從2016年開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等專業機構,每年對它進行水下考古調查和多學科研究。
經過7年的調查勘探,長江口二號古船的基本情況“浮出水面”。長江口二號古船為木質帆船,確認年代為清代同治時期(公元1862—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體埋藏於5.5米深淤泥中,殘長約38.1米、寬約9.9米,已探明有31個艙室。古船上部的船艏、纜樁、主桅杆、左右舷等結構完整,從目前的勘測情況看,推測為清代上海廣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
通過選取4個艙室進行的小範圍清理,發現古船艙內均有碼放整齊的景德鎮窯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經出水完整或可修復的文物種類多、數量大。另外,在船體及周圍還出水了紫砂器、越南產水煙罐、木質水桶殘件、桅杆、大型船材、鐵錨、棕纜繩、滑輪以及建築材料等大量文物。特別是出水的綠釉杯底書有“同治年製”款,為古船的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2021年和2022年,上海市文物局兩次組織水下考古專業機構對長江口二號古船及周圍進行了水下調查,清理出了前幾次調查未發現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以及一批產自江蘇宜興窯陶瓷器。
長江口二號古船是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全國水下文物普查期間首次主動發現並進行考古調查的古船,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遺存。船體的完整性和豐富的船載文物對中國乃至世界的造船史、航運史、陶瓷史、經濟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大大豐富了“一帶一路”倡議、“海洋強國”戰略和長江經濟帶、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
然而古船由於位於長江口航道上,因水流長期沖刷導致船體逐漸露出海底,難以原址保護,長江口渾濁水域也無法實施全面系統的水下考古發掘。為確保古船安全,國家文物局組織多方論證,2021年確定採用整體打撈發掘方式進行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和保護工作,並列入《“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
世界首創“弧形樑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打撈古船
在長江口這片能見度幾乎為零的江海交匯水域,找尋水下文化遺產猶如大海撈針。渾水環境是中國乃至世界水下考古發展至今極難跨越的瓶頸。
在水下考古工作啟動之初,上海市文物局組織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等機構的考古工作者與科技工作者開展跨界合作、聯合攻關,自主研發了獲得國家專利的“渾水水域水下成像裝置”,開發了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的“機器人水下考古裝備關鍵技術與應用”,綜合運用無人艇、多波束聲吶、側掃聲吶、淺地層剖面儀和磁力儀等海洋物探設備,對長江口水域開展水下調查,科技創新融合發展成為發現長江口二號古船最重要的因素。
在國家文物局同意採取整體打撈方式對長江口二號古船進行保護後,上海市文物局會同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集成當前世界最先進的打撈工藝、技術路線、設備製造,最終研究並形成了世界首創的“弧形樑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來打撈這艘古船。該項技術是在大膽進行科研和技術創新基礎上提出的全新打撈解決方案,創造性地融合了核電弧形樑加工工藝、隧道盾構掘進工藝、沉管隧道對接工藝,並運用液壓同步提升技術、綜合監控系統等目前全球最為先進的高新技術。
此外,為了平穩安全提升弧形樑形成的沉箱並順利將其護送至船塢,創造性地設計並建造出一艘專用打撈工程船“奮力輪”。“奮力輪”主尺度長130米,寬34米,型深9米,設計吃水6米,兩端設有同步提升裝置,在船中部開口,自帶一個長56米、寬20米的月池。穿樑完成後的弧形樑沉箱裝載著古船直接由“奮力輪”從海底提升至中部月池,並轉運、卸載至船塢。一艘船能夠完成提升、運輸、卸載三項任務,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性強、科技含量高等諸多優點。
2022年3月2日,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整體打撈階段工作正式啟動。9月6日,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打撈工程主作業船“大力號”到達古船所在水域,正式開展古船整體打撈和考古保護工作。9月12日,古船整體打撈專用“端板—縱樑”組合框架沉放至設計位置。9月29日,海上施工進入安裝弧形樑階段,正式下穿22組弧形樑中的第1組。11月15日,第22組弧形樑穿樑到位。11月17日,專用工程船“奮力輪”到達古船所在水域,整體打撈出水進入關鍵階段。11月21日凌晨0時40分,22根巨型弧形樑組成的長48米、寬19米、高9米、重約8,800噸的沉箱裝載著古船,經過近4個多小時水下持續提升後,在“奮力輪”中部月池緩緩露出水面,古船桅杆清晰可見。經過77天的海上施工奮戰,古船終於成功整體打撈出水。
長江口二號古船從發現到水下調查、再到整體打撈,科技賦能始終是推動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核心動力。這些首次應用於考古與文物保護領域的技術,充分體現了文物保護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為水下考古整體打撈模式提供了新方法、開闢了新思路、增加了新案例,為世界水下考古提供了中國理念、中國經驗。
為國際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貢獻中國智慧、上海方案
2022年11月25日下午1時30分,“奮力輪”裝載著長江口二號古船平穩進入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內。經過近2個小時工作,古船弧形樑沉箱精準地落座至預先澆築的馬鞍座上。長江口二號古船入塢落座標誌著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整體打撈階段任務圓滿完成,進入統籌開展保護艙建設、古船考古發掘、船體和船載文物保護、博物館規劃建設等方面新階段。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出席長江口二號古船入塢儀式時指出,長江口二號古船水下考古調查以及整體打撈階段的成功出水、平安運輸、順利入塢,充分展現了中國水下考古技術的突破和創新,凸顯了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高端製造實力,體現了我國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能力的顯著提升,在世界水下考古領域也是首屈一指。
李群表示,要深化考古和中國文明歷史研究,進一步完善後續考古和保護方案,最大限度獲取古船承載的豐富歷史信息,主動凝練重大課題,加強海上絲綢之路與文明交流互鑒研究。要提高文物保護管理水平,高水平建設保護艙、考古站和博物館,細化重要遺跡現場保護、船體監測、微環境控制等措施,全面提升古船體和有機質文物保護能力。要讓文物“活”起來,依托豐富多樣的出水文物,講好古船整體打撈保護的時代價值、世界意義,為國際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貢獻中國智慧、上海方案。
2022年7月,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確定了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保護第一”是開展文物考古工作的核心關鍵。出水文物特別是海洋木質文物整體保護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為了確保古船船體和船載文物安全,國家文物局指導上海統籌各方資源和力量,研究制訂了古船分階段保護工作方案,探索形成文物整體保護的中國新方案。
11月21日古船出水後,現場保護工作立即啟動,文物保護專業人員現場對桅杆和桅夾捆綁固定,對暴露船體進行保濕處理、整體覆罩保護。同時,分別對文物所處區域的海水及淤泥取樣分析,及時獲取古船文物保存環境的原始信息。在古船進入船塢落座後,對1號船塢現場區域增加圍擋封閉,建立區域安防系統,提升安全防護等級。同時,文物保護團隊將進一步採集各類樣品進行檢測分析,及時開展離散暴露船體構件臨時加固保護、船體保濕處理。
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和推動下,上海市委市政府已決定在首批創建的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核心區域楊浦上海船廠舊址,利用兩個老船塢和保留的歷史建築籌建長江口二號古船博物館。這裡曾是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重要發源地,見證了“工業鏽帶”變身“生活秀帶”的發展歷程。在古船博物館建設過程中,將在1號船塢區域建設一座覆蓋整個古船沉箱的臨時考古站,搭建鋼結構棚架保護艙,搭載照明、安防和文物保護等系統,開展保護艙環境狀況實時監測和調控,確保艙內各項環境參數穩定,確保船體及文物安全。預計2023年10月前,臨時考古站建設可以完成,古船將進入實驗室考古發掘與文物整體保護階段。
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和保護工作,不僅要全面獲取古船承載的歷史信息,更要關注考古成果轉化和內涵價值傳播,依托豐富多樣的出水文物和規模龐大的船體,打造高品質的水下文物精品展覽,講好古船的前世今生,講好古船整體打撈保護的創新突破和時代意義,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發展歷程,傳承弘揚海洋文化,強化廣大人民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和海洋意識。
未來,國家文物局將協同上海市委市政府,聚焦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古船博物館、全球一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國際航運貿易中心展示窗口和人民城市“生活秀帶”文化地標的規劃建設目標,打造一座可同步開展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和展示教育的活態的考古遺址博物館。老船塢將“華麗變身”為“生活秀帶”上一顆最亮眼的“明珠”,讓更多的人欣賞到文物考古的魅力神韻,領悟到中華文明的深厚滋養。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3/1/3/ORqRWGhrNZlLCMzze2bVtYc7Exf1DRTFtxt.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2022年11月21日凌晨0時40分,長江口橫沙水域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新的歷史性突破——一艘清代古船時隔150多年重見天日。這一考古編號為“長江口二號”的古船是中國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重大發現,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發現的體量最大、保存最為完整、船載文物豐富的古代木質沉船之一,填補了我國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四天後,它平穩進入楊浦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這標誌著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整體打撈任務圓滿完成。
文|本刊記者 馮琳
豐富船載文物見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繁盛之景
習近平主席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的順利推進,是中國水下考古三十多年來發展的創新實踐,充分體現了考古工作的重大社會政治意義,充分體現了考古工作以物論史、以史增信的歷史意義,充分體現了考古工作傳承弘揚中華文明、講好中國故事的現實作用。
2015年,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上海市文物局組織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等單位在長江口崇明橫沙水域開展水下考古重點調查時,通過聲吶掃測等技術發現了一艘木質古船,並將其考古編號為“長江口二號”。為進一步摸清這艘古船的性質和年代,從2016年開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等專業機構,每年對它進行水下考古調查和多學科研究。
經過7年的調查勘探,長江口二號古船的基本情況“浮出水面”。長江口二號古船為木質帆船,確認年代為清代同治時期(公元1862—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體埋藏於5.5米深淤泥中,殘長約38.1米、寬約9.9米,已探明有31個艙室。古船上部的船艏、纜樁、主桅杆、左右舷等結構完整,從目前的勘測情況看,推測為清代上海廣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
通過選取4個艙室進行的小範圍清理,發現古船艙內均有碼放整齊的景德鎮窯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經出水完整或可修復的文物種類多、數量大。另外,在船體及周圍還出水了紫砂器、越南產水煙罐、木質水桶殘件、桅杆、大型船材、鐵錨、棕纜繩、滑輪以及建築材料等大量文物。特別是出水的綠釉杯底書有“同治年製”款,為古船的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2021年和2022年,上海市文物局兩次組織水下考古專業機構對長江口二號古船及周圍進行了水下調查,清理出了前幾次調查未發現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以及一批產自江蘇宜興窯陶瓷器。
長江口二號古船是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全國水下文物普查期間首次主動發現並進行考古調查的古船,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遺存。船體的完整性和豐富的船載文物對中國乃至世界的造船史、航運史、陶瓷史、經濟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大大豐富了“一帶一路”倡議、“海洋強國”戰略和長江經濟帶、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
然而古船由於位於長江口航道上,因水流長期沖刷導致船體逐漸露出海底,難以原址保護,長江口渾濁水域也無法實施全面系統的水下考古發掘。為確保古船安全,國家文物局組織多方論證,2021年確定採用整體打撈發掘方式進行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和保護工作,並列入《“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
世界首創“弧形樑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打撈古船
在長江口這片能見度幾乎為零的江海交匯水域,找尋水下文化遺產猶如大海撈針。渾水環境是中國乃至世界水下考古發展至今極難跨越的瓶頸。
在水下考古工作啟動之初,上海市文物局組織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等機構的考古工作者與科技工作者開展跨界合作、聯合攻關,自主研發了獲得國家專利的“渾水水域水下成像裝置”,開發了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的“機器人水下考古裝備關鍵技術與應用”,綜合運用無人艇、多波束聲吶、側掃聲吶、淺地層剖面儀和磁力儀等海洋物探設備,對長江口水域開展水下調查,科技創新融合發展成為發現長江口二號古船最重要的因素。
在國家文物局同意採取整體打撈方式對長江口二號古船進行保護後,上海市文物局會同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集成當前世界最先進的打撈工藝、技術路線、設備製造,最終研究並形成了世界首創的“弧形樑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來打撈這艘古船。該項技術是在大膽進行科研和技術創新基礎上提出的全新打撈解決方案,創造性地融合了核電弧形樑加工工藝、隧道盾構掘進工藝、沉管隧道對接工藝,並運用液壓同步提升技術、綜合監控系統等目前全球最為先進的高新技術。
此外,為了平穩安全提升弧形樑形成的沉箱並順利將其護送至船塢,創造性地設計並建造出一艘專用打撈工程船“奮力輪”。“奮力輪”主尺度長130米,寬34米,型深9米,設計吃水6米,兩端設有同步提升裝置,在船中部開口,自帶一個長56米、寬20米的月池。穿樑完成後的弧形樑沉箱裝載著古船直接由“奮力輪”從海底提升至中部月池,並轉運、卸載至船塢。一艘船能夠完成提升、運輸、卸載三項任務,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性強、科技含量高等諸多優點。
2022年3月2日,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整體打撈階段工作正式啟動。9月6日,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打撈工程主作業船“大力號”到達古船所在水域,正式開展古船整體打撈和考古保護工作。9月12日,古船整體打撈專用“端板—縱樑”組合框架沉放至設計位置。9月29日,海上施工進入安裝弧形樑階段,正式下穿22組弧形樑中的第1組。11月15日,第22組弧形樑穿樑到位。11月17日,專用工程船“奮力輪”到達古船所在水域,整體打撈出水進入關鍵階段。11月21日凌晨0時40分,22根巨型弧形樑組成的長48米、寬19米、高9米、重約8,800噸的沉箱裝載著古船,經過近4個多小時水下持續提升後,在“奮力輪”中部月池緩緩露出水面,古船桅杆清晰可見。經過77天的海上施工奮戰,古船終於成功整體打撈出水。
長江口二號古船從發現到水下調查、再到整體打撈,科技賦能始終是推動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核心動力。這些首次應用於考古與文物保護領域的技術,充分體現了文物保護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為水下考古整體打撈模式提供了新方法、開闢了新思路、增加了新案例,為世界水下考古提供了中國理念、中國經驗。
為國際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貢獻中國智慧、上海方案
2022年11月25日下午1時30分,“奮力輪”裝載著長江口二號古船平穩進入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內。經過近2個小時工作,古船弧形樑沉箱精準地落座至預先澆築的馬鞍座上。長江口二號古船入塢落座標誌著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整體打撈階段任務圓滿完成,進入統籌開展保護艙建設、古船考古發掘、船體和船載文物保護、博物館規劃建設等方面新階段。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出席長江口二號古船入塢儀式時指出,長江口二號古船水下考古調查以及整體打撈階段的成功出水、平安運輸、順利入塢,充分展現了中國水下考古技術的突破和創新,凸顯了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高端製造實力,體現了我國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能力的顯著提升,在世界水下考古領域也是首屈一指。
李群表示,要深化考古和中國文明歷史研究,進一步完善後續考古和保護方案,最大限度獲取古船承載的豐富歷史信息,主動凝練重大課題,加強海上絲綢之路與文明交流互鑒研究。要提高文物保護管理水平,高水平建設保護艙、考古站和博物館,細化重要遺跡現場保護、船體監測、微環境控制等措施,全面提升古船體和有機質文物保護能力。要讓文物“活”起來,依托豐富多樣的出水文物,講好古船整體打撈保護的時代價值、世界意義,為國際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貢獻中國智慧、上海方案。
2022年7月,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確定了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保護第一”是開展文物考古工作的核心關鍵。出水文物特別是海洋木質文物整體保護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為了確保古船船體和船載文物安全,國家文物局指導上海統籌各方資源和力量,研究制訂了古船分階段保護工作方案,探索形成文物整體保護的中國新方案。
11月21日古船出水後,現場保護工作立即啟動,文物保護專業人員現場對桅杆和桅夾捆綁固定,對暴露船體進行保濕處理、整體覆罩保護。同時,分別對文物所處區域的海水及淤泥取樣分析,及時獲取古船文物保存環境的原始信息。在古船進入船塢落座後,對1號船塢現場區域增加圍擋封閉,建立區域安防系統,提升安全防護等級。同時,文物保護團隊將進一步採集各類樣品進行檢測分析,及時開展離散暴露船體構件臨時加固保護、船體保濕處理。
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和推動下,上海市委市政府已決定在首批創建的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核心區域楊浦上海船廠舊址,利用兩個老船塢和保留的歷史建築籌建長江口二號古船博物館。這裡曾是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重要發源地,見證了“工業鏽帶”變身“生活秀帶”的發展歷程。在古船博物館建設過程中,將在1號船塢區域建設一座覆蓋整個古船沉箱的臨時考古站,搭建鋼結構棚架保護艙,搭載照明、安防和文物保護等系統,開展保護艙環境狀況實時監測和調控,確保艙內各項環境參數穩定,確保船體及文物安全。預計2023年10月前,臨時考古站建設可以完成,古船將進入實驗室考古發掘與文物整體保護階段。
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和保護工作,不僅要全面獲取古船承載的歷史信息,更要關注考古成果轉化和內涵價值傳播,依托豐富多樣的出水文物和規模龐大的船體,打造高品質的水下文物精品展覽,講好古船的前世今生,講好古船整體打撈保護的創新突破和時代意義,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發展歷程,傳承弘揚海洋文化,強化廣大人民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和海洋意識。
未來,國家文物局將協同上海市委市政府,聚焦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古船博物館、全球一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國際航運貿易中心展示窗口和人民城市“生活秀帶”文化地標的規劃建設目標,打造一座可同步開展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和展示教育的活態的考古遺址博物館。老船塢將“華麗變身”為“生活秀帶”上一顆最亮眼的“明珠”,讓更多的人欣賞到文物考古的魅力神韻,領悟到中華文明的深厚滋養。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3/1/3/ORqRWGhrNZlLCMzze2bVtYc7Exf1DRTFtxt.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