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說
南南懷瑾(自評):我的一生,八個字:一無所長、一無是處。沒有一樣是對的。
南懷瑾自己說:“我只是一個年紀大、頑固的、喜歡中國文化的老頭子。”
我發現大家有個錯誤觀念,以為南懷瑾是個學佛打坐搞修道的人,想跟他學一點修身養性,如不能成仙成佛,也至少祛病延年。這個觀念錯了,不是這樣一回事。
大家要學佛,對不起啊,我請問一個問題,不是質問,是請教。哪一位朋友簡單明了告訴我,什麼叫佛?想學佛嘛,佛學要懂哦!先要知道什麼是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叫做佛。在印度文叫Buddha,現在的翻譯叫佛,老的翻譯叫佛陀,也就是我們唐朝的音,意思是明德,親民,至善,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功德圓滿,智慧成就。不懂這些基本原理,一味盲目地打坐修行,你成個什麼佛啊?
“自覺”是自悟,自己悟了,所謂證得菩提就是悟了,找到生命的根本;“覺他”是度一切眾生。在《大學》呢?明德就是自覺;親民就是覺他;自己悟了,證得菩提,行為、功德做到度一切眾生,利益大眾,這些都完成了,止於至善,這樣叫做覺行圓滿,就是佛。換句話說,自利,利他,功德智慧圓滿,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以佛學跟《大學》所講的一模一樣,不過大家不懂得自己的文化,中國本來就有的啊!講佛也好,神仙也好,都離不開它的範圍。自己沒有中國文化根本的基礎,想去成仙學佛,搞打坐,那是幹什麼呢?自誤誤人。
風趣幽默的南懷瑾先生
南懷瑾說:我勸一些年輕人不要學佛,也不要學易經。要學就“上當”了,因為這兩門學問比科學還難,萬一要學佛學易經,只學一般就可以了,就不要學了,滋味無窮,如果學通了,就不想學了,天下萬事都知道了,所以這兩門學問不要碰。《易經》包含三個內容,科學、哲學、宗教、數理都有了,《易經》還有“通”和“變”,做學問要學通、求變,所有的學問都歸納到《易經》。
南懷瑾說:活佛、活菩薩、活羅漢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或者說,有佛心、有菩薩心、有羅漢心的人世上很多。活佛境界太高,雖然他們存在,我們也看不見——站地平原上的人,哪看得見珠穆朗瑪峰頂上那個人呢?而羅漢、菩薩則較易看見,比如,陶淵明不就是一尊活羅漢嗎?他自己覺悟了,就跑到深山老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誰才是真正的“菩薩”?
是那些懷有一顆善心去做一件件小事的人。比如那些勤奮敬業的老師,他們自己對世界的理解非常有限,卻願意用自己的肩膀,將學生們送到更高的境界,這不正是“自未得度,先度他人”嗎?比如那些奔波於各地的社會誌願者們,自己尚且工作難保,卻願意拿出有限的能力去幫助他人。比如,那個乞丐,到處要飯,卻願意把自己討來的錢捐給希望小學。——這才是真正的“活菩薩”。
為人處世,要完全做到“自未得度、先度他人”的菩薩境界,極難極難,但是,存幾分菩薩心腸,對他人、對這個世界有所奉獻,自可感染他人、感化他人,它是人類溫情的源泉,它使我們周圍的生存環境得到真正的改善。這不正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嗎?“菩薩心”能淨化心靈,使世界變得澄清。
南懷瑾,作為著名國學大師、養生學家、文學家、教育家,他精通儒、道、釋文化,其一生致力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在文化傳播方面建樹頗多,南懷瑾經典名言10句:
1、不玩手段,才是精明。
2、人與人交往,勢利是其常態。
3、最好的交情應當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4、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5、多跟可靠的、能幫助自己的人交往。
6、天地沒有不變的事物,變是當然,不要覺得美好可以一直持續。
7、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8、人不要喊窮,喊窮的人通常是有貧賤相的。
9、讀書是為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
10、傲慢的人,根本就是自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