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黃潤波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以結腸彌漫性炎癥為主要病變的急性腸道傅染病,簡稱菌痢。全年均可發病,以夏秋季節最為多見。臨床表現為陣發性腹痛、腹瀉,大便初時為糊狀或水樣,繼而轉為黏液膿血便,裏急後重,同時伴有發熱、惡心、全身不適等中毒癥狀。
病情輕微者,僅有低燒、腹痛、腹瀉,大便1日3~5次等情況,較少出現大便有黏液、裏急後重。嚴重病情者,可出現血壓低、手腳冰冷、脫水等癥狀。若在腹瀉前,出現高燒驚厥昏迷,稱為中毒性菌痢,以兒童最為多見。若治療不當或抵抗力低下,腹瀉遷延不癒,可轉為慢性。本病屬中醫“痢疾”範疇。
中醫對此病認識,由來已久,早在1800年前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已有此病的記載,並提出了治療相應方藥,這些方劑到今時今日,仍在臨床使用中,行之有效。
或許讀者覺得奇怪,為何1800多年前的方藥,訴諸今天,仍有療效?原因在於中醫與西醫,對疾病認識與理解有所分別。西醫認為疾病發生,在於病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所引致,治療方向在於杜絕病原因體。但中醫字典內是沒有病菌、病毒等認識,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是正邪鬥爭,邪勝正敗的結果,所以治病的手段,是扶正袪邪,正勝則邪退。
熱邪盛,稱為熱痢,則扶寒以袪熱,張仲景建議用白頭翁湯,組成藥物是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等一派寒涼藥物,治療原則是熱者寒之;寒邪盛,稱為寒痢,則扶熱以袪寒,張仲景建議用桃花湯,組成藥物是赤石脂、乾薑、白米等一派溫熱藥物,治療原則是寒者熱之。憑著調整陰陽,令人體陰陽恢復平衡,正氣恢復,就能將疾病殲滅,恢復健康。
上文提“裏急後重”這個名詞,是一個癥狀的描述。意思是指病人大便完畢,準備離開,瞬間卻發現大便好像仍未排淨,需要回坐於厠,良久卻苦無大便排出,感覺不適,稱為“裏急後重”,這是痢疾病人,常會出現的一個典型癥狀。古人將其治法總結成為:“行血則便膿自癒,行氣則後重自除。”用活血化瘀藥例如赤芍,即能袪除大便膿血,用行氣藥例如木香,便可將大便不盡的感覺消除。用這種方法,便能緩解裹急後重。
有關白頭翁,有一個典故,是關於朱元璋與劉伯溫,他們認識於微時,朱元璋對劉伯溫重用有加,常親切稱其為“愛卿”。有一次出征,大部份官兵皆染上痢疾,無法作戰,此時有一長者,滿頭白髮,親拿一些草藥至軍營中,說能治療痢疾,其後煎給將士服用,果如其說。朱元璋詢之博學的劉伯溫其為何藥,回答不知,但謂既是一長者所贈,就稱“白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