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十大報告確立的各項發展戰略的貫徹落實,中國經濟將擺脫新冠病毒疫情和外部發展環境帶來的短期負面衝擊,回歸中高速增長軌道。相關研究表明,短期的外部衝擊固然會加大中國經濟短期波動的幅度,但不會改變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中長期潛力,即使進入人口規模減少、勞動力供給規模下降的新時代,在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的支持下,中國經濟依然能夠在2025年以前保持5%左右、2035年之前保持4%以上的潛在增長能力。
文|北京 李建偉
歷經百年奮鬥,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的持續發展,中國共產黨率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和社會長期繁榮穩定的兩大奇跡,勝利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歷史性地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中國作為人口大國,能用四十年的時間就把一個1978年人均收入只有156美元的低收入國家發展為2021年人均收入12,556美元的中高收入國家,這在人類發展歷史上是罕見的偉大成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二十大報告在科學研判中國未來發展環境與條件基礎上,規劃了新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指明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方向,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基於二十大確立的新時代中國中長期發展戰略,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活力與潛在增長能力看,未來中國經濟依然具有保持中長期中高速增長的潛力和能力。
中國經濟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韌性
工業化時期各國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在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演進過程中,經濟增速呈倒U型發展,在從傳統農業經濟轉型為工業經濟的工業化初期,經濟增速會不斷提升;在從輕工業化向重化工業化演進的工業化中期,經濟會加速增長;在重化工業化進程基本結束的工業化後期,經濟增速會不斷下降;在服務業相對快速發展的後工業化時期,經濟增速將保持中低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遵循了一般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在經歷了1978年到1990年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階段之後,1990年到2000年進入輕工業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到2010年步入重化工業快速發展階段,2010年以後進入第三產業相對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後期,並逐步向後工業化時期演進。與經濟結構的階段性變化相對應,我國經濟增速大致經歷了1978年-1990年的快速增長(年均增速8.3%)、1991年-2000年的高速增長(年均增速10.4%)、2001年-2010年的加速增長(年均增速10.6%)和2010年以後增速下降(年均增速6.6%)四個階段。尤其是2008年以後,我國經濟增速在進入周期性下行階段後又遇到了美國經濟與金融危機和新冠病毒疫情兩次重大負面衝擊。與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一樣,面對兩次重大外部衝擊,我國經濟增速在2009年一季度和2020年一季度都出現了深度下滑,但在應對重大衝擊方面的表現都好於其他經濟體,經濟增速都能率先回升。如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疫情暴發後,2020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速深度下降到-6.9%,但隨後又迅速回升到2021年一季度的18.3%;儘管此後多次遭受區域性疫情衝擊,總體經濟依然保持了較快增長,2020年一季度到2022年三季度中國經濟季度平均增速為4.69%,遠好於同期美國的1.88%、歐盟的0.9%、日本的-0.41%和印度的3.03%,中國經濟表現出更強的保持中高速增長的韌性。
中國經濟具有保持中長期中高速增長的活力
從發展階段看,工業化後期和後工業化時期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動力,一是依靠自主創新,二是依靠需求結構的升級。從技術進步角度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的技術進步依靠兩大來源。其一是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優勢,通過引進發達國家成熟技術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但隨著中國與發達國家技術水平差距的不斷縮小,這種後發優勢正在迅速弱化,能夠引進先進成熟技術的空間日益縮小。其二是自主創新,在後發優勢弱化後,自主創新成為中國技術進步日益重要的來源。依靠自主創新實現全社會技術進步並推動經濟持續發展,是每個國家發展到中高收入水平之後必然的選擇,沒有自主創新帶來的技術進步,一國經濟發展就會停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從衡量一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PCT(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專利申請量看,2000年以後中國專利申請量及其在全球專利申請量中的佔比都在迅速提升,分別從2000年的782件和0.84%,提高到2019年的59,187件和22.3%,從2019年開始中國超過美國,成為申請量最大、佔比最高的國家。儘管近年來美國持續打壓中國高科技產業,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受到一定的衝擊,但依然保持了強勁發展勢頭,2021年中國PCT專利申請量及其佔比分別提高到69,578件和25.1%,遠超美國的59,428件和21.44%,2022年前9個月中國專利申請量及其佔比分別達到50,083件和24.75%,依然領先於美國的43,859件和21.67%,全年領先的幅度還會進一步提升。強勁的自主創新能力為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動力支撐。
從需求角度看,工業化後期和後工業化時期,商品特別是耐用消費品消費需求通常會趨於飽和,服務消費需求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相對於工業化中期消費需求的高速增長,總消費需求增速會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同時,相對於非耐用消費品和服務消費,耐用消費品需求會拉動更高的投資增長,消費結構從耐用消費品向服務消費的轉換,必然會導致投資增速和整個經濟增速的下降,這是2010年以後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調的需求因素,是經濟發展階段性變化的必然規律。2020年一季度以來,受疫情影響,消費需求特別是服務消費受到很大衝擊,但2020年到2021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依然保持了平均4.74%的月度增速,現階段我國消費需求依然具有中高速增長的潛力。2022年消費需求受到疫情多次嚴重衝擊,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也僅比2021年下降0.2%,這充分彰顯了我國消費需求的巨大潛力與活力。隨著疫情趨緩和管控措施的不斷優化,中國消費需求特別是服務消費需求將迅速恢復中高速增長常態,成為支持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需求支撐。
從外需看,歷經四十餘年的改革開放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和全球製造業基地,2000年到2021年中國商品出口年均增長13.09%,是全球商品出口平均增速(6.09%)的一倍多,在全球商品出口貿易中的佔比也從2000年的3.86%提高到2021年的15.07%,中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儘管面臨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多方面制約,出口商品的比較優勢依然顯著。尤其是新冠病毒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產業鏈受損,中國依靠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優勢,進出口貿易保持了持續較快增長,在為國內經濟增長提供外需支持的同時,也為全球應對疫情衝擊、恢復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持。未來隨著全球經濟逐步恢復增長常態,憑藉堅實的比較優勢,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有能力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態勢。
中國經濟具有保持中長期中高速增長的潛力與能力
中國經濟現在正處於從工業化後期向後工業化階段轉換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經濟結構性體制性矛盾突出、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加快、外部發展環境日趨複雜等多方面挑戰。為應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與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明確新時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使命任務的同時,也從構建新發展格局、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綠色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多方面,進行了全方位戰略規劃和戰略部署。隨著二十大報告確立的各項發展戰略的貫徹落實,中國經濟將擺脫新冠病毒疫情和外部發展環境帶來的短期負面衝擊,回歸中高速增長軌道。我們的研究表明,短期的外部衝擊固然會加大中國經濟短期波動的幅度,但不會改變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中長期潛力,即使進入人口規模減少、勞動力供給規模下降的新時代,在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的支持下,中國經濟依然能夠在2025年以前保持5%左右、2035年之前保持4%以上的潛在增長能力。
(作者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和文化發展研究部部長,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2月號)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3/2/2/EWQ717FEEfWDvBa25c6hfDLP7W57h1UBfIV.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隨著二十大報告確立的各項發展戰略的貫徹落實,中國經濟將擺脫新冠病毒疫情和外部發展環境帶來的短期負面衝擊,回歸中高速增長軌道。相關研究表明,短期的外部衝擊固然會加大中國經濟短期波動的幅度,但不會改變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中長期潛力,即使進入人口規模減少、勞動力供給規模下降的新時代,在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的支持下,中國經濟依然能夠在2025年以前保持5%左右、2035年之前保持4%以上的潛在增長能力。
文|北京 李建偉
歷經百年奮鬥,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的持續發展,中國共產黨率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和社會長期繁榮穩定的兩大奇跡,勝利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歷史性地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中國作為人口大國,能用四十年的時間就把一個1978年人均收入只有156美元的低收入國家發展為2021年人均收入12,556美元的中高收入國家,這在人類發展歷史上是罕見的偉大成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二十大報告在科學研判中國未來發展環境與條件基礎上,規劃了新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指明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方向,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基於二十大確立的新時代中國中長期發展戰略,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活力與潛在增長能力看,未來中國經濟依然具有保持中長期中高速增長的潛力和能力。
中國經濟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韌性
工業化時期各國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在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演進過程中,經濟增速呈倒U型發展,在從傳統農業經濟轉型為工業經濟的工業化初期,經濟增速會不斷提升;在從輕工業化向重化工業化演進的工業化中期,經濟會加速增長;在重化工業化進程基本結束的工業化後期,經濟增速會不斷下降;在服務業相對快速發展的後工業化時期,經濟增速將保持中低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遵循了一般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在經歷了1978年到1990年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階段之後,1990年到2000年進入輕工業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到2010年步入重化工業快速發展階段,2010年以後進入第三產業相對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後期,並逐步向後工業化時期演進。與經濟結構的階段性變化相對應,我國經濟增速大致經歷了1978年-1990年的快速增長(年均增速8.3%)、1991年-2000年的高速增長(年均增速10.4%)、2001年-2010年的加速增長(年均增速10.6%)和2010年以後增速下降(年均增速6.6%)四個階段。尤其是2008年以後,我國經濟增速在進入周期性下行階段後又遇到了美國經濟與金融危機和新冠病毒疫情兩次重大負面衝擊。與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一樣,面對兩次重大外部衝擊,我國經濟增速在2009年一季度和2020年一季度都出現了深度下滑,但在應對重大衝擊方面的表現都好於其他經濟體,經濟增速都能率先回升。如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疫情暴發後,2020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速深度下降到-6.9%,但隨後又迅速回升到2021年一季度的18.3%;儘管此後多次遭受區域性疫情衝擊,總體經濟依然保持了較快增長,2020年一季度到2022年三季度中國經濟季度平均增速為4.69%,遠好於同期美國的1.88%、歐盟的0.9%、日本的-0.41%和印度的3.03%,中國經濟表現出更強的保持中高速增長的韌性。
中國經濟具有保持中長期中高速增長的活力
從發展階段看,工業化後期和後工業化時期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動力,一是依靠自主創新,二是依靠需求結構的升級。從技術進步角度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的技術進步依靠兩大來源。其一是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優勢,通過引進發達國家成熟技術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但隨著中國與發達國家技術水平差距的不斷縮小,這種後發優勢正在迅速弱化,能夠引進先進成熟技術的空間日益縮小。其二是自主創新,在後發優勢弱化後,自主創新成為中國技術進步日益重要的來源。依靠自主創新實現全社會技術進步並推動經濟持續發展,是每個國家發展到中高收入水平之後必然的選擇,沒有自主創新帶來的技術進步,一國經濟發展就會停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從衡量一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PCT(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專利申請量看,2000年以後中國專利申請量及其在全球專利申請量中的佔比都在迅速提升,分別從2000年的782件和0.84%,提高到2019年的59,187件和22.3%,從2019年開始中國超過美國,成為申請量最大、佔比最高的國家。儘管近年來美國持續打壓中國高科技產業,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受到一定的衝擊,但依然保持了強勁發展勢頭,2021年中國PCT專利申請量及其佔比分別提高到69,578件和25.1%,遠超美國的59,428件和21.44%,2022年前9個月中國專利申請量及其佔比分別達到50,083件和24.75%,依然領先於美國的43,859件和21.67%,全年領先的幅度還會進一步提升。強勁的自主創新能力為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動力支撐。
從需求角度看,工業化後期和後工業化時期,商品特別是耐用消費品消費需求通常會趨於飽和,服務消費需求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相對於工業化中期消費需求的高速增長,總消費需求增速會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同時,相對於非耐用消費品和服務消費,耐用消費品需求會拉動更高的投資增長,消費結構從耐用消費品向服務消費的轉換,必然會導致投資增速和整個經濟增速的下降,這是2010年以後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調的需求因素,是經濟發展階段性變化的必然規律。2020年一季度以來,受疫情影響,消費需求特別是服務消費受到很大衝擊,但2020年到2021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依然保持了平均4.74%的月度增速,現階段我國消費需求依然具有中高速增長的潛力。2022年消費需求受到疫情多次嚴重衝擊,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也僅比2021年下降0.2%,這充分彰顯了我國消費需求的巨大潛力與活力。隨著疫情趨緩和管控措施的不斷優化,中國消費需求特別是服務消費需求將迅速恢復中高速增長常態,成為支持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需求支撐。
從外需看,歷經四十餘年的改革開放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和全球製造業基地,2000年到2021年中國商品出口年均增長13.09%,是全球商品出口平均增速(6.09%)的一倍多,在全球商品出口貿易中的佔比也從2000年的3.86%提高到2021年的15.07%,中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儘管面臨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多方面制約,出口商品的比較優勢依然顯著。尤其是新冠病毒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產業鏈受損,中國依靠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優勢,進出口貿易保持了持續較快增長,在為國內經濟增長提供外需支持的同時,也為全球應對疫情衝擊、恢復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持。未來隨著全球經濟逐步恢復增長常態,憑藉堅實的比較優勢,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有能力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態勢。
中國經濟具有保持中長期中高速增長的潛力與能力
中國經濟現在正處於從工業化後期向後工業化階段轉換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經濟結構性體制性矛盾突出、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加快、外部發展環境日趨複雜等多方面挑戰。為應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與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明確新時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使命任務的同時,也從構建新發展格局、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綠色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多方面,進行了全方位戰略規劃和戰略部署。隨著二十大報告確立的各項發展戰略的貫徹落實,中國經濟將擺脫新冠病毒疫情和外部發展環境帶來的短期負面衝擊,回歸中高速增長軌道。我們的研究表明,短期的外部衝擊固然會加大中國經濟短期波動的幅度,但不會改變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中長期潛力,即使進入人口規模減少、勞動力供給規模下降的新時代,在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的支持下,中國經濟依然能夠在2025年以前保持5%左右、2035年之前保持4%以上的潛在增長能力。
(作者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和文化發展研究部部長,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2月號)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3/2/2/EWQ717FEEfWDvBa25c6hfDLP7W57h1UBfIV.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