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裝備製造業被稱為國家製造業的脊樑,是工業的心髒和國民經濟的生命線。中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裝備製造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裝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更是重中之重。十年來我國裝備製造業取得了怎樣的發展成就?如何把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製造業掌握在自己手中,擺脫“大而不強”困境,更有力向2035年製造強國目標邁進?針對這些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陳學東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文|本刊記者 馮琳
中國持續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
記者:您如何評價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裝備製造業的整體發展表現?
陳學東:二十大報告對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做了總結,指出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製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製造業發展,提出2035年我國製造業整體要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製造強國是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中國夢的重要指標之一,其內涵有六個方面,一是自主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二是產業結構要進一步優化,三是製造業產品質量和品牌要進一步提升,四是要用綠色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式,五是供應鏈能夠實現自主可控,六是體制機制更加完善。
十年來,我國製造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6.9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增加到2021年的31.4萬億元,佔全球比重從22.5%提高到近30%,持續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我國科技工作者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在重點領域的高端裝備製造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諸多進展與成果,尤其在產業基礎高級化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我國有106項重點產品實現了技術突破,在輸變電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紡織機械以及石油化工和鋼鐵等行業的一些裝備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湧現出了如特高壓輸變電、復興號高速列車等舉世矚目的標誌性成果。高檔數控系統技術水平和市場銷量提升;新能源汽車的國產電池成組效率及能量密度普遍高於同期國際其他產品,驅動電機本土化發展不斷深入;農業裝備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基於北斗系統的農機導航終端年銷量超過2萬台。此外,我國還在軌道交通、光伏等若干領域具備了全產業鏈基礎產品和技術的自主化配套能力,許多零部件有了國際話語權,一批企業也從中低端邁向了中高端。
記者:中國持續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然而仍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與世界先進製造國家相比還有哪些差距?
陳學東:坦白說,我國科技創新長期處於跟蹤和模仿階段,自立自強還不夠。我國產業基礎關鍵環節仍面臨挑戰,特別是部分核心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工藝軟件不能自主可控;產品一致性、穩定性、壽命可靠性需要全面提升;質量效益指數低,缺乏知名品牌……導致我國製造業長期徘徊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2019年,中國工程院組織專家對26類代表性製造業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我國11類產業世界領先或先進,15類產業與世界製造強國差距大或巨大。
我國製造業目前“大而不強”,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自主創新能力弱、研發投入少,科技創新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低,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二是工業基礎薄弱,一些重要領域的高端基礎件依賴進口,比如大型盾構機主軸軸承、電動汽車電液轉向架等,部分產品的一致性、穩定性、壽命和可靠性不高,壽命大概只有發達國家最好水平的30%,短板問題突出,質量效益指數低,缺乏國際知名品牌;三是資源能源利用率低,製造業單位GDP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6倍,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四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水平亟待提升,部分企業仍在進行數字化“補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製造才剛剛開始探索。面對這種“大而不強”的局面,高端裝備製造業應進一步自主創新、自立自強。
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是一場持久戰
記者:中國正在向2035年製造強國目標邁進,面對充滿不確定性國際局勢的影響,怎樣才能更好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陳學東: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質量強國、品牌中國的必由之路是工業強基。工業基礎包括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重要基礎工藝、工業軟件、質量技術基礎。工業基礎是製造業產品質量性能的重要標誌,是我國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只有工業強基,我們國家的製造強國目標才能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中央第五次財經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對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推動製造業優化升級以及落實“雙碳”目標、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等做出了部署。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目的也是要通過工業強基,支撐裝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未來15年,我國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比較複雜,一方面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在高端產品方面對我們進行壓制,另一方面一些發展中國家同我們爭奪中低端市場,我國製造業面臨雙向受壓的局面。新冠病毒疫情暴發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也出現了變化,縱向縮短,橫向趨於區域化,我國製造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並存。
未來15年是我國製造業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我們必須要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做好質量和品牌建設,我認為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一是要加強頂層設計、分類施策,形成可持續推進機制。二是進一步創新機制,激發企業自主創新活力。包括,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話語權,鼓勵龍頭企業成為產業鏈“鏈主”、帶動中小企業發展,鼓勵企業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國家給予經費支持或稅收優惠,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培養一批“專精特新”隱形冠軍,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打造重點領域特色產業集群等。2021年11月,國務院領導小組辦公室專門出台《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若干措施》,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會進一步提升,在國家產業基礎提升和產業鏈現代化過程中發揮更加重要作用。三是對標世界一流、加強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研發投入,開發極端條件、高精度、高穩定性、可靠性計量與檢驗檢測技術,健全國際、國家、團體標準體系,建立質量分級制度,開展高端品質認證,加快中國標準“走出去”,培育檢驗檢測認證知名品牌。
在創新平台建設方面,要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未來產業鏈,建立健全共性技術研發機構。鼓勵轉制院所回歸公益,成為原創技術策源地,為國家在解決關鍵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鼓勵大型企業集團組建重大裝備創新聯合體,聯合高校、院所、主機和零部件企業,形成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良好生態。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支撐企業技術創新,參與企業項目凝練,幫助企業分析問題背後的基礎科學問題,並結合自身優勢,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在優秀人才培養方面,我們要大力培養戰略科學家、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企業家是有戰略引導作用的。我們要在企業中弘揚科學家精神,培養科學家精神與企業家精神融合的戰略科技領軍人才,要培養具有科學家素質的工程師和工程師修養的研究員,要“工學結合”為企業培養輸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如果我們把這幾個方面人才都培養好、使用好、尊重好,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就一定會大幅提升。
總之,工業基礎薄弱是我國製造強國、質量強國、品牌中國建設的核心問題,也是制約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為此我們需要從體制機制創新、創新平台建設、優秀人才培養等方面協同發力,不斷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工業強基與質量品牌建設。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是一場持久戰,需要長期性、系統性的戰略布局,我們要久久為功,把產業基礎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其作為製造強國建設的核心任務,推動產業基礎創新發展,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助我國壓力容器擺脫進口依賴
記者:您從事高端壓力容器和管道特種設備的設計製造與研發工作近30年,為我國高端壓力容器擺脫進口依賴作出重大貢獻。2014年,您的科研項目“極端條件下重要壓力容器設計、製造與維護”更是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能否結合您和團隊的創新實踐經歷分享一下科技自立自強的感受與願景?
陳學東:壓力容器是一種包含著危害性化學介質、承受一定壓力的殼體,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家庭使用的液化氣罐,到航空火箭燃料箱、深海探測器,特別是石油、化工領域各種反應器、塔器、存儲器,都屬於壓力容器。壓力容器的使用量大面廣,但由於有限的空間承受著較大的壓力,如果製造、管理不到位,就容易發生爆炸,從而引發中毒、火災、環境污染等事故。多年前,我國80%以上壓力容器依賴於進口,萬台設備年事故率曾高達4.0,即1萬台壓力容器在一年中有4台發生事故,嚴重威脅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壓力容器技術工作,黨的十八大以後,全國人大專門制定了《特種設備安全法》來規範壓力容器的設計製造與使用安全管理。近40年來,全國有30萬科技工作者從事壓力容器與管道的安全和研發工作。經過多年努力,現在我國的壓力容器產品基本上不再依賴於進口,壓力容器的事故率已經大幅度降低,萬台設備年事故率從40年前的4.0降到現在的0.08,死亡率也降到0.08,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作為這30萬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員,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高端壓力容器的設計製造,二是壓力容器在苛刻環境下的長周期安全保障工作,並作出了一點成績,曾經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次、二等獎兩次。
另外,我來自於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我們集團有四支力量:一是包括30家轉制院所的突出研發優勢;二是擁有11家設計院的勘察設計能力;三是包括中國一拖、中國二重、中國恒天在內的重大裝備研發製造基地;四是豐富的國際化經驗,服務全球160多個國家。中國機械工業集團的戰略定位是,鍛造國機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多年來,我們在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促進工業強基和質量品牌建設方面進行著不斷探索,有以下幾方面經驗分享:
一是重視產業技術基礎能力提升,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圍繞重大技術裝備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著力解決重大裝備基礎領域的短板弱項,打造“重大裝備關鍵基礎零部件創新聯合體”,服務國家重大工程;二是重視轉制院所行業引領作用,持續穩定支持轉制院所開展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開發,促進基礎研究和產品實現有效銜接,勇做原創技術策源地;三是重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成為產業鏈“鏈主”,集聚高端生產要素,帶動中小企業發展,驅動產業鏈轉型升級;四是重視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精品工程,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和科學家精神,重視企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在技術高地上構築高峰,在優秀團隊中產生領軍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說,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做壓力容器目的最初是為了解決人民“吃飯穿衣”問題,“吃飯”就是做化肥,做化肥需要高壓容器,“穿衣”是做化纖,那時“織衣服”也要用壓力容器。未來,汽車、飛機、輪船、高鐵都可以使用氫燃料,這個時候氫能的儲運就需要壓力容器,所以壓力容器一定會為我們的生活提供越來越多的支撐。
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我們中國的科技發展也在蓬勃興起,我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人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立足新發展階段,國家現代化建設對我們的要求更高;貫徹新發展理念,對壓力容器的高端、綠色和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將和我的團隊帶領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努力攻堅克難,為我國壓力容器的創新突破以及裝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3/2/6/3te4TV2WY7mK7ICVQ3yLk84vmD50Ps0fHLk.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