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香港大會堂是本港首座大型公共文娛中心,第一代香港大會堂於1869年落成,後於1947年全部拆卸。及後新的香港大會堂(現址)於中西區中環愛丁堡廣場5號興建,並於1962年3月2日落成開幕。2009年被政府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去年更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蹟之一,轉眼間已擁有超過60多年的歷史。多年來大會堂一直肩負著推廣藝術,扶植香港文化事業的重任,是區內外市民假日消閒活動的樂地方之一。

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掀起一股潮流
第一代香港大會堂於1869年落成,位於香港匯豐總行大廈現址旁,面向皇后像廣場。1933年,第一代大會堂的用地因為被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收購進行重建,故於1947年拆卸。

1950年,有團體敦促政府興建新的大會堂,政府其後委託當時的市政局(1999年已解散)參與策劃建築物的設計與發展,包括設立博物館、公共圖書館和演藝場館等。新的大會堂最終選址於中環愛丁堡廣場的填海地上,並由首任香港大學建築系系主任哥頓布朗及其團隊設計,英國建築師羅納德‧菲利普和艾倫‧菲奇完成興建。
新的香港大會堂設計整體主張功能主義,偏向僕素而非浮誇,當中包括大樓使用了簡潔的外觀、俐落的線條,與多功能的設施相互配合。同時採用突破傳統的現代建築風格設計,是二戰後期相當流行的設計理念,其呈現的國際風格亦在香港建築界曾經掀起了一股潮流。當時鄰近與大會堂差不多時間落成的一系列新型公共建築包括中環天星碼頭、卜公碼頭等,設計均講求簡樸實用。

作為大眾市民的公共空間
大會堂在本地文化藝術的推廣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多年來無數個本地及海外藝團曾在這裏舉行演出。本地的大型藝術匯演好像香港藝術節、亞洲藝術節、香港國際電影節等,皆在此首次登場。市民可在大會堂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藝術表演,擴闊視野、消遣娛樂,為香港近代的文化藝術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而大會堂高座更設有本港首間公共圖書館(大會堂公共圖書館)和美術博物館,後者設於大會堂高座頂層的10樓及11樓,稱為“大會堂美術館”,其後於1969年改名為“香港美術博物館”。該館除了讓廣大市民有機會欣賞到各種中國歷史文物的精品外,在推廣本地藝術創作方面,該館亦作了不少的嘗試,為青年藝術家提供互相砥礪和交流的機會。
經過多年的徵集和購藏,美術博物館在歷史繪畫、中國書畫文物、香港早期貨幣、郵票、歷史圖片、香港藝術家作品及鄰近地區民俗工藝品方面,都建立了具代表性的庋藏。隨著藏品日漸增加,展覽活動亦越見頻繁,為讓服務進一步擴展,美術博物館於1975年正式分家成香港博物館(現改稱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藝術館,並先後遷離大會堂。
大會堂多年來致力推廣藝術活動,弘揚中西文化。對市民而言,大會堂的重要性,已超乎藝術文化之上。這座具現代風格的建築物,已成為中環沿岸的“地標”。大會堂紀念花園內的神龕,載有二次大戰時香港苦難的記憶,至於與大會堂同年啟用的婚姻註冊處,則見證著數以十萬計本地家庭的成立,不少港人假日更會到大會堂逛逛,感受文化氣息。

來源:港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