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陽
一連幾日,維港兩岸細雨如絲。早上出門,那溫潤的空氣,像精靈一樣鑽進鼻孔,深吸一口,是那種帶著泥土芳香的甜,一直甜到心裡。這是春雨的氣息——纏綿的暖意,淅淅瀝瀝;無聲的甜蜜,絲絲縷縷。它們那樣清晰地提醒我:又一個春天在眼前!
濛濛細雨之中,維港之上有了新的氣象。停擺三年的港澳碼頭,終於響起了第一聲汽笛——那是從深圳蛇口到香港的早班船,乘客們從信德中心二樓的廊橋魚貫而出。我的不少同事搭乘這班船來港返工,他們的睫毛上、髮梢上、外套上,還沾著細碎的雨滴。疫情前,他們每日搭船來往深港,疫情後,他們不得不變更工作地點。不少朋友跟我說:“好想念香港!好懷念每日航班靠岸的那一瞬間,感覺就是抵達了奮鬥的起點,滿身是勁!”如今,這種感覺又回來了。當同事們在辦公室的落地窗鳥瞰香江,他們都說,雨中的水天一色,兩岸的景致錯落,像極了春日的水彩,“溫暖如初”。我明白那份感受,春雨無聲,滋養心田,迎接久違的人群回到久違的城市、陪伴他們找回那熟悉的節奏,更有奮鬥的青春。
濛濛細雨之中,我來到漢華中學,給學生們講授“中文閱讀與寫作課”。三年前的春天,《大公報》的忠實讀者、漢華中學的嚴助校看到我的專欄,覺得很多文章適合給中學生做範文,便邀請我擔任客座講師。於是,每個星期一和星期三的下午,我都會來到課堂上,和中四、中五的學生一同閱讀經典,領略中文的美好。這個星期三,我精選了一組以“中華地理”為主題的詩歌,同學們開心地誦讀起來。窗外,細雨如煙沙沙作響;室內,孩子們在詩詞經典中,體味著特色鮮明的中國風格——上下五千年的泱泱華夏,層出不窮的經典詩篇,凝結著對美的敏銳感知、浪漫想像和凝練表達,他們引領著一班香港少年的思緒在中華大地上馳騁:從“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雅緻江南,到“黃河遠上白雲間”雄壯邊關;從“一覽眾山小”的登高望遠,到“一衰煙雨任平生”的達觀超然,青山不老,經典永恆,它們如同春雨般落在孩子們的心頭,喚醒他們對詩與遠方的無限神往。
昨晚,我和友人相約西九龍戲曲中心,觀賞傳統粵劇《白蛇傳》。兩個小時的演出,演員傾情表演、爐火純青,觀眾凝神入戲、讚不絕口。我留意到觀眾席間,既有上了年紀的“粵劇票友”,也有二十出頭的小夥子,還有不少金髮碧眼的外國友人。顯然,他們都不是第一次看這部粵劇了。我的心不禁為之一動:中國戲曲,能打破時間、空間、語言的局限,以情動人,其中國特色、東方審美,容易吸引國外民眾,進而被接受、被喜歡、被尊重,以獨特方式講述中國故事。作為中國重要的戲曲劇種,粵劇距今已有四百多多年歷史,漂洋過海到異域傳播也歷經百餘載。一八五二年,粵劇走出國門,到美國三藩市演出,為世界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扇窗戶,在海外成為中國戲曲的典型代表之一。當我走出戲曲中心,天空又開始飄落細雨,伴著街燈柔和的光暈,平添幾分夜的浪漫。而這漫漫香江,中西文化交融,那聲聲樂韻,在細雨之中裊裊不絕,更有一種文化自信的力量,激勵我們講好新時代的香江故事,用家國大愛陪伴一代又一代港人成長。
春雨無聲潤香江。我愛這雨夜,我愛這城市,我愛每一個屬於香江的春天,我愛每一滴春雨帶來的希望和力量!
來源:《港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