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國際力量對比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全球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十年中,諸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使得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大國博弈更趨激烈。經過十年探索聚力,“一帶一路”倡議克服各種困難與挑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合作成果,已經成為推動全球發展的重要力量,為全球化走向何處、全球可持續發展如何推進、全球“四大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發展赤字)如何破解等事關全人類命運的重大問題給出了新的答案。
文|北京 劉倩
據統計,截至2023年1月,中國已經同15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餘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對外直接投資方面,2015年中國對“一帶一路”相關49個國家的直接投資額為148.2億美元,2022年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到209.7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方面,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從2015年3,987份增長至2022年5,514份,新簽合同額也由926.4億美元增加到1,296.2億美元。十年來,在中國的大力推動與廣大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積極參與下,“一帶一路”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越來越多的沿線國家和地區從“一帶一路”建設中獲益。
“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成就
“一帶一路”碩果
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這是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時對“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取得重要成就的高度凝練與總結。“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這“三通”全面地歸納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基本內容與十年成就。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優先領域,“硬聯通”就是基礎。十年來,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碩果累累,為改善當地民生、擴大就業作出了貢獻。2022年,雅萬高鐵作為東盟第一條高速鐵路試驗運行,柬埔寨第一條高速公路正式通車。2022年前11個月,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同比增長18.9%,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和發送貨物標箱分別同比增長10%和11%以上,在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重要的國際公共產品。
加強規則標準“軟聯通”,是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近些年,共建“一帶一路”經貿領域、投融資領域以及交通領域的規則標準對接扎實有效。2022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正式生效,中國累計與32個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協議。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續提升,中國與56個共建國家和地區簽訂了雙邊投資協定(BIT),與59個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避免雙重徵稅協定。同時,中國積極推進沿線國家和地區在諸多領域對接合作,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國家和地區在建重點基礎設施項目採用中國標準。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人文基礎。“心聯通”不僅包括在文化交流民心工程上做出的努力,也是通過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改善當地民生的結果。十年來,在直接吸納本地就業的同時,中國向沿線國家和地區輸出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培養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了本地勞動者技能水平,帶動就業與收入提升,這為共建“一帶一路”打下了堅實的民意基礎。
共建“一帶一路”與全球發展已緊密相連
共建“一帶一路”成為全球經濟包容性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一帶一路”倡議代表著新的全球經濟治理模式,它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提供了一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平台,使得欠發達國家和地區能夠自由、平等地參與到國際合作與競爭中,這也是提高全球經濟增長包容性的關鍵問題。包容性增長的核心是消除貧困、共享繁榮,共建“一帶一路”則提供了一個通往包容性全球化的路徑,最大限度顧及了普通民眾的發展需求。共建“一帶一路”推進十年,讓基礎設施延伸至更多國家和地區,讓經濟增長惠及了更多民眾。
共建“一帶一路”為全球化提供了新思路。近幾年,逆全球化浪潮不斷湧起,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公共產品缺口日益擴大,經濟全球化的走向成為至關重要的全球治理議題。曾經全球化的推動者成為了逆全球化的擁躉者,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開始意識到全球化需要新思路、新方向,共建“一帶一路”正是中國為全球化發展提供的新方案。十年建設成就,證實了共建“一帶一路”所倡導的具有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理念的全球化,尊重多元化發展模式的全球化,積極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推動社會公平的全球化,已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可。
共建“一帶一路”建立了全球經濟合作新範式。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外交的頂層設計,聚焦經濟發展,不搞地緣政治,不搞排他小圈子,注重和各國政策對接和機制建設。截至2021年底,中國企業在共建國家和地區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累計投資超過43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34萬多個就業崗位;截至2022年8月底,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貨物貿易額累計約12萬億美元。共建“一帶一路”作為一種秉持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理念的可持續性國際合作新範式,它為國際合作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方式,增加了國際交流的多元化和多樣性,也將為全球發展貢獻更多持久動能。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內容。自201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後,共建“一帶一路”積極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對接。共建“一帶一路”幫助沿線國家和地區實施了大量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項目,“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立體基礎設施網絡加快形成。在推進“健康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以及“綠色絲綢之路”中,不斷加強“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多邊合作平台建設,切實踐行“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的建設原則,尤其在“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中,嚴格遵守“東道國標準”。在2022年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中,進一步提出了“鼓勵企業參照國際通行標準或中國更高標準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相關要求。
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台。面對當前全球治理的失靈,國際社會迫切需要具有理論性、啟發性的新理念和新治理方式來凝聚人心、聚合力量。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對全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一帶一路”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台。經過十年實踐,“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促進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在多領域、多層次的互聯互通,達成合作與共識,促進溝通與交流,逐步開始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以及文化包容的共同體,逐步開始推進區域一體化以及全球化,這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十年實踐行穩,未來啟航致遠。2023年,共建“一帶一路”必將在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國際合作,在推進全球發展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上開啟新征程,貢獻更多力量。
(作者係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副教授,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