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後的關鍵一年。滿載著新的信心與希望,全國兩會於三月召開,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齊聚北京、共商國是。對於這一盛事,廣大香港青年倍感鼓舞、十分期待。透過本刊採訪,多名在內地各行各業艱苦奮鬥、成功創業的香港青年紛紛表達了對祖國、對香港、對自身未來發展的美好祝願與無限暢想……
文|本刊記者 馮琳 莊蕾
李興龍:期待更明晰的創新創業政策指引
李興龍是北京真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現任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副理事長暨科技委員會主任委員。作為一名科技從業人員,他最期盼的是能有更多的香港同胞來北京發展,尤其希望更多港青能在科技行業大有作為。“內地是逐夢的理想地,我希望可以發揮‘橋樑’作用,把更多所見所想傳遞給香港同胞,特別是到北京學習、工作的香港青年,鼓勵更多港青來到內地從事科技行業。”
李興龍表示,現在是後疫情時代了,兩地往來已徹底開放,香港的一些學生實習團和創新創業人員來內地也方便了。他敏銳地感知到,面對疫情之後的大變局,市場相應會誕生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包括在人工智能創新方面也會產生很多新的需求。他盼望隨著全國兩會召開,國家可以出台一些創新創業政策,鼓勵香港年輕人來內地發展。
同時,李興龍非常期待今年的全國兩會能對創新創業者給出一些更明晰的政策指引。“這樣我們就能更清楚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然後就可以配合國家政策去走,這對我們創新創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要跟著國家的大方向去發展。”李興龍直言道。
今年內地與香港順利通關,李興龍也終於在疫情發生的三年間第一次回到香港過年,他感覺到一切都恢復正常了,“這對我們這些在內地工作的港青是一份莫大的鼓舞”。李興龍十分期待兩地通關之後,香港創科局、香港科技園、數碼港等機構與內地方面能有更多的交流。今年春節在港期間,李興龍參加了福建某市舉辦的招商會,切實體會到兩地往來熱情高漲,也令他對未來內地和香港的經濟復蘇發展充滿信心。
李興龍及其創業團隊專注於機器人研發,疫情三年給他們的事業帶來了困難和挑戰,但也孕育了一些新的機會。比如,他公司研製的防疫機器人、測溫機器人因疫情防控需要廣受市場歡迎,甚至得到機會服務北京冬奧會。“我希望未來可以繼續探索其它能幫助社會發展的應用。”李興龍說。
李啓揚:期待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
細化方向
李啓揚是一名從事國際稅務及併購諮詢工作的企業高管,目前在北京生活任職,是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理事。20年前,李啓揚從美國學成返港,進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就職,從事中國稅務諮詢工作。2010年,李啓揚順應時代浪潮來到北京,未曾想就此扎根下來。
剛到北京時,李啓揚的工作內容多為幫國外客戶對來中國投資和營運提供各類型的稅務諮詢服務。2013年中央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令他的工作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下子從以國外客戶為主,變成以服務各類型的央企、國企為主;項目涉及的領域也比以前廣泛了很多,從國內生產型企業、房地產企業投資併購項目,轉變為到海外併購大宗商品貿易集團、礦業集團、高端生產型企業等等。而後新型經濟和互聯網浪潮席卷而來,顛覆了傳統經濟的很多既有規則,也給李啓揚的稅務諮詢工作帶來不少的挑戰和機遇。
後來,中美貿易爭端開始,雖然減慢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但更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決定在美國退市,回中國內地或香港特區第二上市,也掀起了新一輪的紅籌回歸熱潮。加上更多的內地企業考慮到香港上市,幫客戶在搭建紅籌的過程中提供專業建議成為了李啓揚的主要業務之一。他介紹,疫情並沒有冷卻中外投資人的投資熱情,再加上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項目和工作可謂從不間斷。
作為企業諮詢顧問,李啓揚對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尤其關注。“二十大報告提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支持農業經濟發展,這些都是我工作範疇中比較關注的議題。”李啓揚期待今年的全國兩會能對這些內容給出更明確更細化的指引和方向。
看到如今內地與香港全面恢復通關,李啓揚很高興,“對商業來說,通關的意義重大,因為有些商業洽談還是得面對面才能完成。”他坦言,雖然從國內外形勢上看經濟快速增長仍有很多不穩定因素,但只要能把握國家的各種政策以及疫後復蘇的契機,會對個人的整體事業發展非常有幫助。
洪緯:期待團結調動所有力量實現中國夢
洪緯是深圳焱信為民創業服務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也是中國人民大學紫荊谷創業營學員。洪緯的創業履歷非常特別。早在1997年,洪緯就來到深圳羅湖成立了第一家軟件開發公司。在深圳創業多年,洪緯深知單打獨鬥的艱難和不易。於是,2019年,他在深圳前海創立焱信為民灣區追夢社群平台。這個面向創業者的社群平台是最早入駐前海青年夢工場的港企之一,專注於為灣區青年創業者提供優質的社會資源對接渠道。
“我們在深圳創業這麼多年的經驗和資源,希望可以作為先行者幫助香港的青年創業者及中小企業落地大灣區,為參與者組建連接互惠商務社群,提升參與者的營商能力。”洪緯告訴記者,“當時深圳的生活和人力成本要比香港低很多。雖說現在深圳的生活和消費水平已經和香港很接近了,當年的這種低成本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但這裡的創業配套和氛圍更全面、更濃郁。”
二十大勝利召開之後,洪緯看到一個驚喜——香港第一次大規模學習研討黨的報告和精神。他說,2023年是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一年,也是香港由治及興的序章。
“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幹的舞台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的這句對中國青年的殷殷囑托,令洪緯難以忘懷。他認為,這其中也包括了國家對香港的支持、包容與期待。
“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創業過程中,都能特別感受到各方面對香港青年以及香港參與者的善意與支持。”洪緯說,“現在我們通過焱信為民灣區追夢社群平台,也得到了前海管理局和夢工場很多創業夥伴的支持。”
洪緯表示,極期待兩會可以把二十大的每一方面、每一個細節都落實到國家政策的每一個角落,有效地執行,有力地團結、調動社會所有圈層的力量及資源,實現我們共同的中國夢。
黃鉅煒:期待房地產行業迎新機
黃鉅煒在上海創辦了靈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智慧房地產管理行業。他也是上海交通大學紫荊谷創業營學員。“每年的全國兩會都是我們非常關注的一件大事。”黃鉅煒說,“ ‘十四五’規劃出台後國家對房地產行業作出了一些政策調整。那麼二十大之後到今年全國兩會後,究竟房地產行業會迎來怎樣的發展,我們非常關注。”
近兩年內地房地產市場雖不像早年那般如火如荼,但對黃鉅煒及其創業團隊來說還是有一些好消息——多了一些發展機會。黃鉅煒介紹,“比如 ,一些民營房地產開发商現在都会有其他国營資本或開发商在裡面共同参与。也就是說以前他們的商業模式只是給自己原有體系的一些公司去發展,但現在這個市場更自由更開放了,最起碼我們可以有機會去進行投標或者去參與一些項目的競爭。”
黃鉅煒關注的另一方面是節能減排政策。“我們國家領導人多次在國際場合呼籲節能減排,我國也制定了2030年前‘碳達峰’與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其中,建築物節能減排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黃鉅煒稱,“這兩年住建部列出了一系列明確指標,要求不同樓宇從環保節能角度去制定完善建設方案,我們也在實際工作中不斷跟進。”
黃鉅煒預計,香港未來的發展一方面還是以傳統的金融、服務優勢產業為主,另一方面要看到國家在大力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現在是一個具有非常多發展機會的地方,特別是對一些初創企業和行業。“對我而言,肯定是哪裡的機會多,哪裡的樓宇建設工程多,我們就奔著哪裡去的。”
在黃鉅煒眼中,上海在全國來說是能做標杆的一個城市,他的公司已參與過上海中心、浦東機場、國家會展中心(上海)的建設。他認為在上海積累了豐富經驗後,完全可以帶著這些案例再去大灣區發展。
羅偉特:期待給創業者更多空間和時間成長
90後的羅偉特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2016年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後,他和團隊成員選擇在廣東省江門市開始創業之路,創辦了“魚菜共生”項目,並獲得了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資質,目前項目已帶動251戶農戶增收,累計納稅超過人民幣100萬元。
羅偉特表示,作為創業者,希望今年的全國兩會能夠更多的關注創業者,推出更多為創業者發聲的政策。作為江門開平市的政協委員,羅偉特今年也有一個提案:香港與內地通關後,開平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部分,應該抓住這一機遇,儘快承接好港澳人才和投資的回流。作為一個創業者和港澳青年的代表,通過參與開平市的兩會,羅偉特感受到越來越強的歸屬感。
羅偉特對記者說,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進一步優化,各種各樣的機遇逐漸顯現,以他自己為例,以前他主要從事蔬菜、水稻的種植,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鄉村旅遊,有很多年輕人到農場參觀,他便開始謀劃農旅融合的項目。
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業多年,羅偉特認為,應該進一步鼓勵港澳青年運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到內地創業就業。他以自己為例,他選擇在江門創業的原因很簡單,香港的土地資源稀缺,在發展農業方面不具有先天優勢,而江門離香港的距離並不遠,又有很好的配套政策,於是他便選擇帶著從香港獲得的資金到江門從事農業生產。現在他們的農產品種出來了,又面向了深圳、廣州甚至香港的高端消費市場。羅偉特說,大灣區的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優勢,創業也好,就業也好,各行各業在大灣區都可以通過不同城市之間的協作,找到更好的資源。如果港澳青年能夠運用好這些優勢,便可以更快更好的成長。
羅偉特表示,創業本身就是一個試驗的過程,具有一定的挑戰。青年人要不怕失敗,不怕試錯。港澳青年人到粵港澳大灣區闖一闖,能夠磨練意志,累積成長經驗。他還說,自己的項目前期用了三年的時間才落地,後來逐漸提高了產量並開始銷售,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成長是需要時間的,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他建議政府在鼓勵青年人創業的同時,要包容試錯,要給大家更多的空間和時間來培育優質創業企業的成長。
黃競:期待文創板塊推出一些更好的
扶持政策
2001年,黃競從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畢業後,選擇到東莞一家港資企業上班,完成了早期積累後,於2012年開啟創業之路。作為廣州DRD設計研究院的CTO(首席技術官)和合夥人,黃競用香港設計聯動粵港澳大灣區製造,幫助內地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在內地生活了20多年,香港設計師黃競親眼見證了國家日新月異的變化,他經常協助香港設計師到內地尋找機遇,希望能夠幫助香港年輕一代儘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在談到全國兩會時,黃競表示,每年的全國兩會都是中國發展的風向標。今年的全國兩會,黃競最關注的是在文創板塊是否會推出一些更好的扶持政策,尤其是對從事文創的青年人的扶持和促進文創產業與其他產業銜接方面的政策。黃競表示,發展文創產業是國家戰略,文創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在不斷增強。文創不僅能夠讓年輕人更了解中國文化,還能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進一步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以前我們多是接國外的訂單來生產,現在國內有很多優秀的品牌,中國製造的產品越來越好,從設計、生產技術到產品質量都在與國際接軌。”黃競說。
在內地20多年,黃競覺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推出以後,各個城市的配合度越來越緊密,希望這種緊密度可以不斷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的每個地區都有一個定位,如何把各自的優勢再放大一點,發揮好每個地區的產業互動是黃競最期待的。他認為,文創板塊是能夠幫助香港青年融入內地的一個軟性切入點。
在黃競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非常適合創業的地方,對於從事文創設計的香港青年來說是一個很大機遇。黃競認為,香港青年本身在設計的國際視野方面具有優勢,這個優勢可以推動國家的文創設計。現在香港的市場比較小,內地的市場空間非常大。香港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生活,語言、生活習慣是比較接近的,而且在粵港澳大灣區做文創產業設計很方便,黃競舉例說,如果有一個很好的想法要落地,首先可以在廣州的媒體公司拍宣傳片,然後可以在深圳華強北找配件,再到東莞生產樣板。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創意、打樣、生產的聚焦地,而且成本相對可控。
洪劍偉:期待中華文化傳承教育獲更多支持
洪劍偉是思麥星(北京)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創始人、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理事。2015年,隨著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推進,洪劍偉十分看好內地科技教育的發展前景,同多位歸國留學人員在北京創建思麥星企業,旗下運營著三個科普場館基地。
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其中對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點的強調,讓洪劍偉深有感觸。作為一名在內地從事教育和文旅行業的香港青年,洪劍偉感受到近年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越來越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走入中小學生的課堂,厚植中華文化底蘊、涵養家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文創旅遊相結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更廣闊的舞台上綻放光芒。洪劍偉介紹,他作為帶頭人,組織研發了多個長城主題的旅遊文創產品,在北京和廣西兩地實施了數十場青少年中華傳統文化體驗活動,既感受到參與遊客的熱情,也感受到群眾對於優秀傳統文化文旅產品的迫切需求。
洪劍偉坦言,三年的疫情對於各行業創業者的打擊都很大,對教育和文旅產業尤甚。好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諸如金融優惠、房租減免、刺激文旅領域消費等方面的政策,幫助他們渡過了難關,也讓他對在內地創業的決定更加堅定。
洪劍偉告訴記者,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他十分關注在新的一年裡,兩會在教育和文旅方面的部署和政策,希望能夠在鼓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和宣傳推廣方面有更多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對於未來的創業道路,洪劍偉表示一方面要加強學習的時效性,緊跟政府引導的方向,利用好政策紅利,把握住新機遇;另一方面要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企業目前涉及的青少年素質教育、職業教育、文旅行業不斷推出新產品新服務,通過高質量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2/27/L5crWGwS6GvRctar359QXia0Zh2ZKlBZODM.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