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回望過去一年,世界面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叠加,大國激烈角力、地緣衝突加劇等因素深刻影響和改變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國經濟在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反復頻發的疫情衝擊下,依靠強大韌性奮力突破重圍,繼續向高質量發展前進,中國正邁上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香港與祖國巨輪繆力同心,也必將再創輝煌。
文|上海 紀飛峰
中國經濟依靠強大韌性突破重圍
2022年,新冠病毒疫情、自然灾害等因素對中國經濟造成負面衝擊,導致國際貿易、國內消費等關鍵領域受挫。但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的努力下,中國經濟經受住了猛烈衝擊和嚴峻考驗,展現出強大韌性。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2022年GDP達到12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3.0%,貨物進出口總額42萬億元,同比增長7.7%。截至2022年12月末,外匯儲備規模為31,277億美元,較11月末上升102億美元,升幅為0.33%;特別是在歐美嚴重通脹、主要經濟體激進收緊貨幣、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受阻、國內疫情復發等不利形勢下,中國依然保持物價穩定,CPI穩定在2%左右。過去5年,中國GDP實現年均5%以上的增速,一直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面對多重風險挑戰,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勁韌性和巨大活力,令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前景充滿信心。尤其在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後,中國經濟各項數據正在迅速恢復,並為全球經濟穩定和增長起到明顯提振作用。
中國經濟繼續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更難能可貴的是,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同時,高質量發展更顯成效。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1至11月,中國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2%;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9.9%,比全部投資增速高14.6%。移動通信基站設備、民用飛機、民用無人機等產品產量分別同比增長41.2%、30.8%、24.3%;新能源產品生產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60.5%,充電樁、光伏電池、風力發電機組等新能源產品產量分別增長69.0%、68.6%、50.7%;新材料產品生產高位加快,太陽能工業用超白玻璃、多晶矽、單晶矽等產品產量分別同比增長110.3%、103.4%、77.4%,較10月份加快30.3%、7.2%、17.5%。
同時,中國航天屢創佳績、新型國產航母順利下水、國產大飛機C919正式交付、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面建成,國產家用電器、手機、筆記本電腦、電動汽車日益普及,優良空氣天數不斷增加……這些都讓人們切身感受到中國經濟正以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精準政策確保中國經濟加快復蘇
為確保中國經濟的快速復蘇,彌補因新冠病毒疫情造成的損失,中央連續出台系列政策。特別是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針對國內外形勢,對中國經濟發展作出全面而精準的部署。
會議部署的今年宏觀政策框架可概括為“五大政策”和“六個統籌”。“五大政策”包括財政、貨幣、產業、科技、社會政策。會議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並舉,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六個統籌”具有很強的年度針對性和問題導向性。其中關於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容備受矚目。隨著疫情防控優化措施的實施,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將加快恢復,這將釋放出巨大活力,促使經濟更順暢循環起來、運轉起來,儘快達到潜在增速。
在具體部署上,今年一項重點任務就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可見中央對高質量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視。會議要求,圍繞製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製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會議要求,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堅持分類改革方向,處理好國企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關係。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接受採訪時重點提出:要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和受疫情影響較大群體的收入,提高消費能力;鼓勵住房、汽車等大宗商品消費;貨幣政策加大向民營企業的傾斜力度,推動降低綜合融資成本,持續發力支持民營經濟;優化進出口貿易金融服務,鞏固拓展外貿競爭新優勢等措施。
從各方面可以看出,一條條精準有效的經濟政策正在有條不紊地制定和部署。中國生產要素條件較好,勞動力素質優良、資金流量充裕、科技和管理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經濟潛在增長率較高。2023年,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和經濟政策效果的持續顯現,中國經濟增長有望較快恢復到正常軌道上來。
高質量發展道路坎坷但前途光明
中國正通過高質量發展向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奮進。而以美國為首的部分國家企圖通過貿易戰、科技封鎖等手段極力遏制中國的發展。眾所周知,美國長期位居世界經濟、科技、軍事等領域的最高端,並利用絕對的領先優勢獲取霸權地位和超額利潤。隨著中國的高質量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特別是高端自主品牌的崛起,例如華為、小米等公司的手機、電腦,比亞迪、蔚來等公司的電動汽車,騰訊、阿里、美團等公司的互聯網產品,因性價比高而全球暢銷,甚至與美國產品展開國際競爭。美國產品在中國市場不再像以前那麽稀缺,美國公司在中國不再像以前那麽容易賺錢,美國政府感覺霸權地位不再像以前那麽牢固。於是美國政府和一些美國公司對中國越來越不滿。而美國兩黨競爭越激烈,越會拿中國做文章,企圖打“中國牌”轉嫁矛盾,拉攏選民。因此,在中國向高質量發展、向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美國遏制中國的手段會愈演愈烈,過程會長期持續。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抵制遏制和激烈競爭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經之路。道路坎坷,但前途光明。我們要保持憂患意識,並做好應對準備。
我們要清醒認識到,中國製造業門類齊全,規模化優勢明顯,中國經濟正不斷向高質量發展,但是在基礎科學、尖端科技、關鍵技術等領域與美西方差距仍然較大,存在“卡脖子”現象。美國頻頻通過對先進設備、工業軟件、特種材料等科技封鎖來打擊中國的高端製造業,企圖掐斷中國高端製造業的供應鏈和產業鏈,使中國成為只能從事低端製造業的世界工廠。
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中國經濟體制的一大優勢在於國有企業是經濟的“壓艙石”和“穩定器”,民營經濟則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拉動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國有企業在基建、能源、金融、軍工、高科技等領域提供基礎保障,千千萬萬個民營企業在各行各業服務民生並勇於突破創新,湧現出華為、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一大批科技創新先鋒。因此,中國的科技創新與科技產業發展要將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相結合,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優勢和市場的創新優勢,充分運用好國有企業的穩定性和民營企業的創新性特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這將給市場帶來強大的信心。
中國的高質量發展不但造福中國人民,也將為全球發展帶來巨大紅利。在國際產業鏈中,中國發揮強大的製造能力,能够為其他國家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既有公路、高鐵、輪船這樣的大型基礎設施或裝備,也有手機、電腦這樣的先進電子產品。“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中國始終以開放的姿態、合作共贏的理念與沿線各國共商共建共享,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即使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響,2022年11月舉辦的第五届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仍吸引了284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參展,438項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代表性首發,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金額達735.2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只要始終堅持對外開放、合作共贏,把高質量發展的紅利惠及全球,中國必將會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融入國家高質量發展香港才能再創輝煌
作為國際自由貿易港,香港遭受了新冠病毒疫情和“逆全球化”浪潮的嚴重衝擊,2022年經濟負增長3.2%左右。但在祖國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已經熬過了最艱難時刻。2022年全年通脹率控制在約1.8%-1.9%,未出現大規模企業倒閉潮,失業率由2021年2月的5.4%高位下降至2022年11月的3.7%,港股在2022年最後2個月上升了37%。隨著疫情的平復,香港下一步要著重考慮如何應對國際環境深刻變化帶來的挑戰,並尋找機遇走向新的輝煌。答案就是加快融入祖國的高質量發展!
當前國際環境動亂不斷,但全球東升西降的趨勢明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趨勢不變,中國式現代化也必將實現。香港應該順應世界潮流、歷史潮流、經濟潮流,主動融入祖國的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
在風高浪急的大海中,香港應緊緊搭上祖國這艘劈波斬浪的巨輪,並與祖國風雨同舟,共同前進。香港既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也在打造國際科創中心,可以發揮獨特優勢為祖國的高質量發展貢獻重要力量。例如,香港可以發揮國際貿易中心優勢,積極參與“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國內國際雙循環”和“一帶一路”建設;可以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優勢,大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可以發揮國際科創中心優勢,加大對內地的科創投資,為內地的科技創新培養更多人才,直接參與內地重大科技項目聯合攻關,分享內地科技產業快速成長的紅利。香港在融入和助力祖國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也將實現自身的轉型和多元化發展,必將迎來新的輝煌!
(作者係中歐陸家嘴金融50人論壇特約研究員,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3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2/27/T5zhEauHbSJUG5nLYlDFcBxYt2rIJRDpxZA.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