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包括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外的所有區域,佔香港陸地面積約90%,居於新界的人口佔比也接近香港總人口的60%。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的北部都會區恰位於新界,令新界發展備受各界關注。對新界的發展,基層市民有何期盼訴求?作為立法會議員如何擔當好政府與市民之間的橋樑紐帶?就此,本刊誠邀香港立法會新界北議員張欣宇撰文。
文|香港 張欣宇
新界面積廣闊,其內部民風民俗和自然環境也有很大差異,因此,新界的發展策略應因地制宜,很難將整個新界混為一談。進行實地考察,取得第一手資料,才能對新界發展有最真實的了解。
基礎設施不完善
成為目前制約新界發展的重要因素
與香港島和九龍半島比較,新界發展相對滯後,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完善是目前制約新界發展的重要因素。
舉例而言,截止到2021年6月,過半的新界鄉村仍然未獲政府納入污水收集系統工程計劃,而未納入上述計劃的鄉村只能繼續使用原有污水處理系統,如化糞池等,帶來衞生隱患,甚至對居民健康造成威脅。同時,新界供水供電設施出現問題的情況亦時有耳聞。2017年,元朗八鄉的農地曾經長期供水不足,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和生計,而去年新界西元朗、天水圍、屯門一帶大停電的情況也歷歷在目。
新界的交通基建情況更加值得關注。吐露港公路和屯門公路兩條最主要幹道,長久以來都是交通擠塞的“黑點”,也頻發交通意外。
在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發展相對落後的情況下,新界豐富的土地資源也引發了其他問題紛至沓來。根據特區政府2017年的數字,香港光是荒廢農地便有3,700公頃,絕大部分位於新界區,幾乎是整個九龍區的大小。
整合利用新界土地資源
依然面臨種種困難
目前特區政府在開發新市鎮時,主要依靠《收回土地條例》整合私人擁有的土地資源,而該條例授權政府收回土地以作公共用途。儘管已有上述法例依據,特區政府想要利用新界的土地資源依然面臨種種困難。相當部分農地荒廢後,逐漸成為容納各種行業運作的“棕地”,而根據調查,棕地約共涉及5.2萬個職位,並非所有棕地作業者都能承受搬遷的成本以及具有易地經營的能力;部分棕地的業權相當分散,因此特區政府回收棕地可能需要面臨大量繁雜冗長的法律程序,曠日持久,耗費巨大;棕地的交通接駁同樣欠缺,如果進行開發建設,更需要大量投資建設配套的基礎設施。
另外,新界地權爭議亦相當複雜。由於歷史原因,新界地契類型繁多,與此同時,部分地契丈量不夠精確:根據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的數據,估計有二十萬個地段的確實位置並非在丈量約份地圖所顯示的位置上,佔地段總數的三分之二。隨著時間的流逝,新界地權的爭議變得無可避免。即使沒有上述爭議,由於私有財產權受基本法及其他相關法例保護,對於私人擁有的農地,土地是否作農業用途則屬土地擁有者個人決定,只要相關土地的使用符合適用法例及地契條款,政府很難限制使用甚至收回土地。而過往政府對新界土地監管同樣不夠嚴格,甚至致使非法侵佔政府土地行為長期存在。
筆者當選議員不久,就曾遇上一宗涉及土地的難題。位於粉嶺鄉郊的一間豬油廠在政府土地上持續運營數十年,時而擁有合法牌照,時而從事牌照業務以外的非法經營,而生產活動所產生的令人不適的氣味和濃烟,引發當區附近居民不斷投訴,情況延續多年,甚至訴諸法庭,也一直未能解決。筆者和團隊同事,在跟進過程中,不得不翻查數十年來的地契和政府文書等等記錄,終於抽絲剝繭,找出了該豬油廠非法霸佔政府土地的證據,最終在特區政府最高層的直接介入下,令到非法豬油場停止運營,特區政府得以收回相關土地。
這個案例僅僅是新界複雜的土地問題的一個縮影。要充分利用新界巨大的發展潛能,確實需要管治者更多的決心、魄力和智慧。
北部都會區規劃建設
為新界發展帶來機遇
可喜的是,特區政府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改善。在民生配套層面,特區政府表示將逐步延伸污水處理網絡,新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計劃也已陸續規劃實施,如11號幹線線、屯門繞道和港鐵北環線和中鐵線等。同時,特區政府近兩年的施政報告都對新界的未來做出了清晰的規劃,亦對土地資源的利用提出了完善的發展路線,這也充分表現了特區政府改變新界現狀、發展新界的決心。
新界未來不會僅僅是住宅區,更不應再被居於港島和九龍的市民視為落後地區。特區政府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中提出,未來要使北部都會區與維港都會區並駕齊驅,相輔相成。北部都會區採取以創科產業為發展引擎,多種產業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宜居、宜業、宜遊;更能夠緊密香港與深圳的聯繫,參與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戰略,幫助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在國家高度重視、中央政府大力支持的情況下,香港通過政策和資源傾斜,讓新界居民不僅安居,更能樂業,共創新界未來,共享發展成果;新界好,香港才會好,新界有未來,香港才能朝更美好的新方向前進。
(作者係香港立法會新界北議員,文章大小標題為編者所擬,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