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何漢權委員倡建大灣區教育良性互動圈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香港“八大中心”新定位。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育評議會會長、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何漢權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要肩負起這個責任,教育發展是核心動能,建議聯合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形成教育良性互動圈。而推進大灣區教育的優質發展、良性互動,需得到全方位支持。為此,他將向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提交提案,建議多方支持大灣區一線教育者和教學管理人員開展合作交流,促進教師資格證互認。同時,實現教學互通,資源共享,建構優質教育互動圈。長遠目標是將大灣區打造成可與美、日灣區媲美的優質教育基地。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處於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香港與內地教育合作也處在全面互動合作進程中。何漢權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文化、旅遊、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合作”。在推動教育合作方面,要考慮如何給予大灣區教育工作者更寬鬆的條件。另外,《規劃綱要》中還提到“研究開放港澳中小學教師、幼兒教師到廣東考取教師資格並任教。” 但並未提到內地教育工作者可以到港澳就業,這也是相關部門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問題。同時,如何促進大灣區師生的教與學互動的良性循環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何漢權建議,多方面支持鼓勵大灣區一線教育者和教學管理人員開展合作交流。首先從往返簽注方面,相關部門可給予相關人員/團體往返的便利。例如可參考新公布的人才簽注,簡化此類簽注。同時,他建議中央政府或香港特區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表彰傑出教育工作者。另外,還可專設一個學校/場地展示大灣區教育交流方面的合作過程,記錄困阻及里程碑式的發展,定期開展交流、教研和合作。
何漢權還提到了教師資格證互認。他認為,如能互認教師資格證,教育工作者可以自由流通,也為粵港澳大灣區注入更大動能。“或者可有條件互認教師資格證,比如領取教師資格證後再額外進修當地指定課程可以換發領取當地教師資格證。”
“我建議在課程中增加大灣區元素,在大灣區內結姊妹學校,建構灣區內優質教育互動圈,教學互通、教育資源共享,圖書館、實驗室都可共享。”何漢權表示,內地教材比較統一,香港則有更大的自主性,且教育起步較早,東西文化匯聚。各方可共同探索,取長補短,研發適用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各類教材、課程,資源互通,以期為國家培育人才作最大的貢獻。
“可以先在大灣區的每一個城市選幾個不同階段的學校作為試點,老師通過教學觀摩,學生通過學習,取長補短。隨後,由點到線再到面,實現無縫連接大灣區九市兩特區的學校。相信屆時9+2一定可以大於11,產生最大的教學效能與動能。”他說。
“比較長遠的目標就是在香港回歸祖國的第二個25年內,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可與日本東京灣和美國灣區媲美的優質教育基地。”何漢權說,“這將是一個科技、金融、人文學科等全方位發展的優質教育圈,同時還可與長三角、京津冀等教育圈形成良性互動,能量不可限量。”
來源:文匯網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3/5/27OY7VCMvV0oqp3NkVTjlqZjHxn27nrI267.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