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3月1日,香港特區政府推出恆常化“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作為特區政府促進青年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青年興,則香港興。如何切實幫助香港青年發展,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同時讓他們參與貢獻國家,成為了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的關鍵性課題。2022年就職的香港特區第六屆政府架構重組,特別將民政事務局重組為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為香港青年健康成長和多元發展設定政策目標。
記者:您怎麼看這次改組之後的民政及青年事務局?
麥美娟:其實從去年7月1日特區政府改組,可以看到政府非常關注青年工作,而且這其實不只是特區政府的事,現在整個國家對青年工作都是非常關注的。習近平主席去年來香港的時候,有一個“七一”的重要講話,最後也特別提到我們要關心、關愛青年人,還提到了青年人的“四業”,學業、就業、創業和置業,所以我們的工作真的是要關心香港青年人的整個成長階段。
記者:有人評價,在2019年“修例風波”中,很多香港年輕人的處境和思想出了問題。當時,您還在特區立法會當議員,7月1日示威者衝進立法會大樓的時候,您在哪?當時看到那麼多年輕的示威者時,您是怎樣的感受?
麥美娟:我記得是2019年6月12日,示威者第一次包圍立法會,然後7月1日衝擊立法會。其實6月12日的時候,我正好在立法會裡,而7月1日時是在電視裡看到整個過程。其實心很痛的,痛的是為什麼我們的城市會變成這樣,同時也很心痛有一批人煽動香港的年輕人上街、衝擊立法會,影響了這些年輕人的法治觀念。
我上任之後接觸了不同界別的香港青年人,我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這些年輕人不太了解特區政府在做什麼,也不太知道特區政府想做什麼,所以這其實就是我們的工作,拉近本地年輕人和政府之間的距離,建立一個溝通的渠道,起碼要讓年輕人知道政府會做什麼,或者這個城市有什麼正在發展,讓他們知道這個城市的發展機遇在哪裡,他們的希望在哪裡。

青年興則香港興 特區推《青年發展藍圖》
2022年12月20日,香港特區政府公布《青年發展藍圖》,整體全面地勾劃特區政府未來長期青年發展工作的理念和方針,並在首階段提出了超過160項支持青年發展的具體行動措施。
麥美娟:我們新一屆特區政府是2022年7月1日上任的,《青年發展藍圖》是12月20日公布的,這中間的時間我們參與了超過170場的諮詢會,這170多場諮詢會有些是大規模的,有些是研討會、討論會,更多的是一些小型的聚焦小組,譬如一些中學生,他們放學後直接來我辦公室,和我聊幾個小時。
有些人經常有一個錯覺,以為政府只是接觸一些身邊的,可以接觸到的青年人,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接觸了不同界別的青年人,因為《青年發展藍圖》是面向香港每一個青年人的,無論他的背景是什麼樣的,來自於什麼階層,他的教育程度如何,他的職業是什麼,我們希望每一個年輕人在香港都有機會發展。記者:12歲到39歲的年輕人都是我們《青年發展藍圖》的服務對象,當時170多場的諮詢會,這整個年齡段的青年人我們是不是都見到了?麥美娟:都見到了。剛纔說的一些正在讀書的,剛放學的中學生,我們有見;一些大學快要畢業,對前途很彷徨的學生,我們有見;一些已經畢業,正在考慮怎樣創業的青年人,我們有見;一些年輕的家長我們也有見。所以每一個年齡層,我們都有接觸。我和我的團隊試過晚上很晚,找一些社工帶着我們在街上,找一些所謂的“夜青”,在球場聊天,當時真的沒有約定,就是在街上看到了,就問他們一起聊聊天行不行,然後坐在一起聊天,所以我們的諮詢也有很多不同的場景,我們希望可以在不同的場合,讓我們接觸到不同階層的年輕人。那天晚上,我們在球場遇到的幾個年輕人,其中有一個年輕人很喜歡跳舞,他就說你可不可以給我們多一些機會表演?他很想讓別人看到他跳得有多棒。所以正因如此,我們接下來每年會舉辦一個青年節,這個青年節的目的就是提供一個平台給那些擁有不同才能的青年人,讓他們可以表演,發揮他們的潛能。記者:今年就會開始辦嗎?麥美娟:我們想今年夏天就會辦這個青年節了。

記者:您做完這170多場的諮詢會之後,有沒有了解到一些和您原本想象不太一樣的情況?
麥美娟:我讀書的時候或者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遇到過像新冠疫情這麼重要的公共衞生事件,所以疫情發生之後,我發現很多同學的學習壓力非常大,有很多人甚至告訴我們想放棄學業。我們在做這個諮詢之前,其實也可以想象得到在香港讀書有很大競爭,但是我們沒想到疫情對於一些學生的影響原來這麼大。因為疫情,香港停了一段時間面授課,學生們要學習上網課,學會上網課之後沒多久又要上回面授課,不僅如此停課之後還要追回學習進度,老師們可能會提不同的要求,那麼本來在家裡上網課很舒服,突然又要早起上回正常的課堂,所以那個壓力是很大的。因此,這也提醒了我們要關注青年人的精神健康,在藍圖裡我們就特別提到,要讓青年人有一個全面的發展,精神健康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議題。

記者:那麼如何能夠服務這些不同年齡的青少年?
麥美娟:我很感恩,《青年發展藍圖》其實不只是我們民青局的工作,160項措施包括了不同政策局所提出的不同措施,譬如針對中學生的很多措施,就是由教育局提出,協助他們面對生涯規劃,加強國情教育等;還有一些關於置業的措施、創業的措施,都是由不同的政策局提出,所以整個特區政府團隊,不同政策局都有一起參與做青年工作。我相信這也是這屆特區政府的一個特點,就是我們整個問責團隊很團結,而且目標很明確,就是要為我們的青年人製造機會,讓他們看到在香港這座城市發展的機會和希望。

記者:這樣一個跨局或者跨司局的協作,誰來做主筆?您收集了很多的資料,但是就像您說的這麼多不同的事情,不是您一個民青局可以去管的,您要去跟不同的司局去談,讓他們能夠出相應的協助政策,半年的時間這個過程是怎樣完成的?
麥美娟:其實時間是很緊迫的,但是我們很幸運,因為李家超行政長官很清楚青年工作的重要性,無論是在他的競選政綱,還是施政報告裡,他都特別提出我們要做好青年工作,所以我們就由政務司司長帶領,司長很快和我們開了一些跨局的會議,協調不同的政策局大家都來提出一些做青年工作的建議或者措施,然後我們民青局就開始匯集不同的局交出來的政策建議、措施,去統一梳理,最後匯總放在《青年發展藍圖》裡面。同時,我們也和特首、司長說過我們整個藍圖的概念、理念是什麼,以往特區政府的青年工作,可能有一些碎片化,或者只是單一的項目,我們現在講求的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整體的青年工作,希望我們整個特區政府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去做好我們長期的青年工作。
《藍圖》160項舉措 促香港青年“四業”發展
2023年2月7日,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之後,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組織三十名青年代表,乘坐廣深港高鐵前往廣東省交流,這是新設立的民青局所舉辦的首個青年內地交流活動。
記者:我知道通關沒多久,民青局就已經率香港青年朋友到廣州去了,但是一日來回,想要達到什麼目標呢?
麥美娟:我們整天和香港青年人說,我們是大灣區的一部分,我們和大灣區其它城市應該緊密聯系,那到底有多緊密呢?就一定要接觸過才會了解,所以正式通關是2月6日,我們專門在2月7日安排,由我們的副局長帶領一批年輕人一起去廣州,當日來回就是想讓他們感受一下,我們經常強調的“一小時生活圈”。
我們現在的交流團和以往的有一個分別,就是我們希望每一次交流團都是有主題的,青年人參與了這些交流團之後,他們會在某一些方面有所收穫,而參與完這些交流團的青年人,我們也會將他們組織起來。疫情之前,每年參與這些交流、實習計劃的人次也都達到7萬人,其實不少的,但是中間就沒有了聯繫。所以我們現在想要將這一班年輕人組織起來,令他們可以更加緊密地接觸,知道特區政府有什麼計劃、措施,通過這些年輕人再去分享給他們的朋友聽,我想這也是政府可以接觸到年輕人的更直接的方法。

記者:我看到《青年發展藍圖》裡有一個叫做“青年宿舍計劃”,它是個什麼樣的計劃?
麥美娟:我們這個計劃分兩部分,第一期是上一屆政府已經開始了,就是會資助一些非政府機構,他們找到土地之後自己建一棟青年宿舍,會提供3000多個宿舍位,接下來這個季度應該會有1000多個宿舍位推出,對象就是一些剛畢業的年輕人,他們有一個收入的上限,他們想在畢業之後有自己的居住空間,我們就鼓勵他們可以住我們的青年宿舍。
現在我們有第二部分的青年宿舍計劃,就是資助一些非政府機構他們去租用市區的一些酒店或者賓館,然後用低於市價的租金租給年輕人,可以方便他們上班,也是解決他們的居住問題。但是這個就如我剛纔所說,我們這些計劃全部都要有一個長期的方向,我們現在希望這個“青年宿舍計劃”不只是用一個低於市價的租金租給年輕人住,我們更加要求承辦的非政府機構提供一些渠道或者平台給這些租住在青年宿舍的年輕人,讓他們可以參與一些社區或者社會的服務。目的就是既然我們協助年輕人找到自己的空間,他們也能有一個機會去幫助社會上的其他人,而且通過這樣的方式令到年輕人對於社區有一種歸屬感。我們經常強調主人翁意識,主人翁意識不是我們說給他聽的,其實是要他們自己去做,通過實踐才可以有這種意識。
同時,我們還希望這些非政府機構可以為租住在青年宿舍的年輕人提供一些其它的服務,譬如理財的訓練。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整個“青年宿舍計劃”的概念,不只是住這麼幾年,而是希望用這幾年讓年輕人,有機會加強他們自身面對日後人生不同階段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或者挑戰的能力,增加他們的抗壓能力,這個才是我們覺得可以真正長遠的為年輕人做的工作。

往昔青年大使 今日投身青年工作
麥美娟,1993年大學畢業之後便擔任葵青區議員,成為了當時香港最年輕的議員,而後自2012年起擔任特區立法會議員,直到2022年加入特區政府,擔任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
記者:當時擔任民青局局長,是行政長官找您的嗎?他是怎麼跟您說的?您是欣然同意還是經過了考慮?
麥美娟:我這個人是比較特別的,通常別人向我提出一些建議或者要求,而我又喜歡的話,我會很快答應,所以去年說要委任我做局長,問我做不做時,我就問了下是做哪個局,然後說是民青局,那我覺得可以,因為一方面我參與地區工作很多年,另一方面其實30多年前我也是一個青年大使,所以我就說可以,這樣就答應了。
答應之後在回家的路上,我就想我是不是答應了?怎麼就答應了呢?最初是有點戰戰兢兢的,會想我是不是太大膽了,但是很幸運的是加入特區政府之後,我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團隊。我經常開玩笑,我的團隊真的是遇到了一個“傻子”,就是我,他們得和我這個“傻子”一起,半夜上街去找年輕人聊天,還要在街上派傳單。

記者:1993年是在回歸之前,為什麼當時政府委派您去做區議員,您就去了?
麥美娟:1988年,我參加了葵青區的一個徵文比賽,然後被選為青年大使,當時參加了去新加坡的考察團,回來還組織了一個青年會,就是將青年大使好像同學會一樣組織起來,參與一些社區服務,直到讀大學的時候,我仍然有繼續在社區裡參與青年活動。但是當時還沒有想做完這個服務之後,我就要從政,只是機緣巧合,剛好葵青區議會裡有一個空缺,政府就問我做不做,那時候我剛剛考完大學畢業試,也有一份工作,但我想上班之餘也可以做一下,所以就答應了。

記者:所以您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您會知道怎樣更好地去幫助香港的年輕人,用正式的渠道或者是參與特區政府管治的方式貢獻自己的心力,甚至是培養像您這樣未來的管治人才。
麥美娟:其實是的,因為30多年前我自己是青年大使,一路走來參與地區的工作。我現在在這個崗位上,最大的心願是什麼呢?就是希望在我的任期裡,讓香港的年輕人可以得到我以往得到過的機會。因為我一路走來,得到了很多前輩或者社會給予我的不同機會,我希望現在香港的年輕人仍然可以有這樣的機會。他們不一定要參政,不一定要從政,但是他們的目標、理想,可以有機會達成,而特區政府不僅要幫助他們,還要與他們同行,我們要和他們一起走整個人生的成長路。
來源:鳳凰衞視問答神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3/7/hLhXrclvq2TZLzolvkJSn8MD8tPuWyLkhZ5.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