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記者 彭彥)3月11日北京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為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3月10日,正在北京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呂成蹊接受了香港紫荊雜誌記者採訪,他表示東莞將跟全國一道聚焦實現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東莞實踐。

報告突出高質量發展導向
記者:今年報告中,有哪些亮點?釋放了哪些新信號?
呂成蹊:對報告,我有幾個方面的感受尤其深刻:一是彰顯出強烈的發展信心。報告提出今年GDP增長5%左右,這個目標穩健務實,既與“十四五”規劃相銜接,也符合潛在增長率;既釋放了穩增長的預期與信號,也為高質量發展留有空間,經過努力完全可以實現。
二是突出高質量發展導向。報告強調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並舉、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提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對推進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發展數字經濟等進行了安排部署,突顯了質量優先。
三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報告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將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作為增強消費能力的重點。同時,要求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要有效帶動社會投資,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體現了對擴大消費和有效投資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
四是注重激發市場活力。報告強調要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提出要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這些都有利於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競相發展,必將進一步增強市場主體活力和經濟發展動力。
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東莞實踐
記者:東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九城之一,如何率先高質量發展?如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貢獻東莞力量?
呂成蹊:東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九城之一,是全國第15個GDP過萬億、人口超千萬的“雙萬”城市,我們將切實強化經濟大市、人口大市的使命擔當,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總書記、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聚焦實現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東莞實踐。
一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我們將堅持系統觀念,緊密結合東莞所處的歷史方位、面臨的機遇挑戰、承擔的使命任務等,對全市各項工作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佈局、整體性推進。同時,堅持問題導向,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圍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促進鎮村區域均衡發展、鞏固污染防治成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等精準施策,力爭取得突破性成效。
二是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我們將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立足“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的城市特色,把高質量作為推動製造業發展的根和魂,全力做優做強製造業厚實家當。特別是要做好發展大產業、打造大平臺、搶抓大項目、培育大企業、做優大環境五篇“大文章”,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創製造強市,力爭在堅持製造業當家上走在全國前列、作出典型示範。
三是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深入轉變發展方式。我們將充分發揮東莞作為改革放開放先行地的優勢,以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質量變革,更好地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特別是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幫助全市市場主體提效益、降成本,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創造力。
四是着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們將堅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建設全齡友好型城市,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困難群衆等的關心關懷,不斷提升東莞現代文明的城市形象,推動千萬人口與城市共生共榮,讓更多的人在這座“海納百川、厚德務實”的城市逐夢、圓夢。
譜寫莞港兩地發展新篇章
記者:東莞推動外向型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哪些舉措?您對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外商投資合法權益的保護有哪些建議?莞港將如何推動縱深發展?
呂成蹊:東莞是一座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城市,是中國第五大外貿城市。東莞推動外向型經濟高質量發展,重點是要做好兩大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我們要把現有的外資企業服務好。這些企業是東莞外資經濟的基本盤,非常重要。我們將全面加強日常化的聯繫服務,切實幫助企業解難題、幹成事,讓廣大外資企業在東莞放心投資、安心發展。另一方面,我們要着力推動“五外聯動”,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我們將緊緊把握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調整的機遇,主動走出去、引進來,着力打好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組合拳,打造更加開放、更具活力的外向型經濟。
外資企業為東莞建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東莞一直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全面落實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切實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外商投資合法權益保護力度,全方位尊重企業、尊重企業家,着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外資企業在東莞與其他企業都是一視同仁。這次“兩會”,我作為人大代表提交了兩項建議,其中一個就是“加大銀行業對製造業金融支持”,建議支持的範圍同樣涵蓋外資企業。
東莞與香港人緣相親、血脈相連,每十位香港人裡就有一位莞籍人士。目前在莞常住港人超過8萬人,在莞港資企業超過8000家。
我們希望大力推動“三個結合”,讓莞港合作不斷向縱深發展。一是推動“香港服務+東莞製造”。東莞擁有良好的製造業基礎,而香港的商務服務、金融、法律、會計等現代服務業比較發達,雙方合作潛力巨大。二是推動“香港研發+東莞轉化”。香港的科研實力非常雄厚,而東莞擁有強勁的製造業轉化配套能力。我們誠邀更多香港科技人才來莞發展、更多香港先進科研成果來莞轉化,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三是推動“香港運營+東莞軌道”。目前東莞已建或已批的軌道站點共有94個站點,我們竭誠歡迎香港企業積極參與到東莞TOD開發建設和綜合體運營中來,大家一起攜手開創莞港合作新局面,不斷譜寫兩地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