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倫 |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新界青年聯會執行委員
新冠病毒疫情已經逐步走向尾聲,世界各國正紛紛「搶人才」,希望全力帶動地方發展,恢復經濟活力。過去兩年,香港整體勞動人口流失約14萬。為此,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積極推出各項人才引進政策,其中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下稱「高才通計劃」)推出約7星期,接獲超過1萬宗申請,在8,400宗已獲處理的個案中,成功獲批比率高達9成。雖然計劃成績看似亮麗,然其成功申請個案中,工作經驗少於三年的C類人士不在少數,人才的國際化程度亦未有提及。要鞏固和發展香港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確立的八大中心定位,讓香港攀上另一個高峰,實現「由治及興」的目標,必須找出人才短缺的重點行業,了解吸引人才落戶的因素,繼而制訂合適的人才政策,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支持經濟發展。
一、香港需要什麼產業的人才?
在進行討論前,我們必須認清人才都是活生生的流動個體。步入Web 3.0 時代,傳統商業模式展開了新改革。隨之,職場或工作場所的定義亦變得模糊,延伸出不需要固定地點、固定時間工作的新工種,例如數碼遊牧(Digital Nomad)和斜槓族(Slasher)成為全球職涯新趨勢。因此,香港特區政府要吸引人才,必須更具野心,擺脫固舊思維,主動出擊。回顧香港的情況,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中心城市,「9+2」城市錯位發展,互補不足,環環相扣。筆者認為香港的人才政策應該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方向,並從「灣區思維」出發,在善用香港獨特的地理位置、法制與低稅率優勢之餘,也透過大灣區其他城市補充香港的不足,吸引海外人才落戶,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要實現發展目標,必先確定香港所需的產業人才,絕不能無的放矢。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在今年年中開展新一輪人力資源推算,協助政府就整體人力需求制訂適切的策略」。世界各國正全力「搶人才」,在這個時候才進行推算,可能已經錯過最佳時機。據筆者觀察,香港特區政府過去為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偏頗於招睞金融和商務人才,欠缺全面就人才流動進行長遠規劃。因此,在新時代,香港欠缺新興產業及科創人才的問題逐漸浮上水面,顯而難解。
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中有著核心地位,是推動中國發展成科技大國的必由之路。而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提到要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包括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可見,科技是粵港澳大灣區,更是整個國家的重點產業。
事實上,不僅香港,中國各地方普遍出現科技人才稀缺的情況。根據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在2021年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內地)急需緊缺人才目錄》,需求量排名前30的崗位中包括技術研發類,而企業有較高需求的專業包括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信息與計算科學等。與香港定位較為接近的廣州、深圳、珠海,它們均以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為主要產業,程序設計師、軟件工程師等技術研發崗位最為緊缺。因此,大灣區內各市應考慮引入「科技人才通」計劃,讓合乎資格的高增值產業科研人才可於大灣區內流動。
除了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定位之外,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及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亦有必要加大力度發展。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提到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上述兩個定位相輔相成,是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及國際知華友華力量的重要方式,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同時,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產業。在上世紀90年代,韓國就開始文化輸出工作,先後訂立支持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法規,在2009年更成立了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KOCCA),大力推動對外事務,使「韓風」席捲全球,大大提高了韓國的國際聲譽,2021年韓國文化內容出口額估計接近900億港元。講好中國故事是中國國際傳播的總體方向,香港作為國家對接國際的窗口,更需要做好文化產業的發展。可是,香港近年引進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實屬不多。根據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年報,2021年經有關計劃到港工作的藝術及文化人才只有19個,而2020年更加只有14個,明顯地不足以支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及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定位的落實,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香港具有哪些吸引人才
落戶的因素?
從人才的角度,為何要落戶香港?正因為他們的發展機會處處,在進行決定前當然會比較各個國家及地區的政策和發展機會的優劣,而決定性因素主要可以分成經濟誘因及非經濟誘因。
經濟誘因方面,除了收入水平、稅率高低、生活成本等直接關乎勞動成果及回報的因素外,簽證的年期和自由度亦是關鍵的考量點。宏觀各國工作簽證,離不開限制工作年期及工作處所,而自由度和彈性較低的工作簽證會大幅局限收入,不利好吸引人才。
非經濟誘因可簡單界定為工作以外關乎日常生活的因素。一般而言,人才會就城市的平均工作時數、居住環境和醫療水平等,以評估當地的生活作息平衡。當然,每個地方的社會狀況都有很大差異,包括當地居民的語言能力、對海外人士的接納程度等,種種均影響人才能否融入社區和獲得較佳的生活水平。
香港是否為一個吸引人才的地方?筆者進行了一個簡單對比。就經濟誘因而言,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香港就業人士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為19,000港元,而鄰近的競爭對手——新加坡,其全職工作的當地居民僱員月薪中位數約為5,070新元(約合29,700港元),香港的收入中位數較新加坡低超過56%。而居住成本方面,根據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的調查,香港連續第12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不吃不喝23.2年才能置業,而在新加坡5.8年便可實現置業夢,情況差天共地。
至於簽證的自由度和年期方面,香港的高端人才簽證在申請時無須先受僱,限制不多,但簽證年期只有2年。環顧周邊地區,新加坡開放新的專為高薪的外國公民而設的5年工作簽證,容許成功申請人可為多間公司工作,門檻較以往寬鬆不少。另外,作為東盟的新興市場國家,泰國亦推出了10年工作簽證,吸引技術勞工和投資者。比較之下,香港的經濟誘因較為遜色。
而其他非經濟誘因方面,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資料,2020年5至6月香港全職僱員每周工時中位數為44.3小時,至於新加坡平均工作時長則為45小時,情況相近。但就英語水平,香港在一個調查中全球排名32位,新加坡卻勇奪全球第4位,相信英語系國家的海外人才較容易融入新加坡的社會。
2022年11月23日,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書面回復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質詢時指出,2020年至2021年,通過五項人才入境計劃來港就業的海外人才(不包括內地人才)人數達30,946人﹔2022年前九個月,相關數據為10,730人。或許過去三年受全球疫情的影響,窒礙了海外人才來港,然而追溯計劃的多年成效,實在未見突出。成因或許是香港的經濟及非經濟誘因都未有特別的優勢。因此,香港政府必須就人才政策方面作出調整,以「灣區思維」出發,讓香港、甚至整個大灣區成為人才落戶的理想地。
三、就優化與人才相關政策的建議
要吸引更多人來港工作,必須強化香港的經濟及非經濟誘因。單打獨鬥絕非上策,善用大灣區城市之間的優勢互補,以「灣區思維」共同推動人才相關政策,才可以有效解決缺少海外人才的問題。
第一,推動科技及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更多高端工作機會。回看香港的科技及文化產業,目前算不上非常蓬勃。以2019年為例,香港的科研資金投入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不足1%,反觀中國內地為2.23%、韓國為4.64%,科技研發相關的行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只屬小數。而文化創意產業於香港整體產業結構中所佔比例仍較小,2020年行業增加值佔本地生產總值比重僅4.5%,當中軟件、電腦遊戲及互動媒體佔比最大,近47%,遠超出版、設計、表演藝術等傳統文化產業的產出。據了解,不少傳統文化產業從業員的收入低於香港的入息中位數,難讓海外人才看到發展機遇。
不過,特區政府已經在2022年底發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有計劃地增加科研投入及促進科技產業的產業鏈發展;未來亦會制訂《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及《十年文化藝術設施發展藍圖》。為了搶佔先機,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快落實計劃,並更好結合「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以建立起更多國際化的企業,提高從業員的薪酬水平,吸引人才主動前來尋找機遇。
第二,推動大灣區「9+2」城市共同協作,促進海外人才區內流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表明需要推出更多促進跨境人才流動的措施,包括在CEPA框架下進一步開放,容許香港專業人士和公司享有國民待遇,以及擴大專業資格互認。今年2月9日,中央政府宣布6類大灣區人才可以獲得有效期1年至5年的香港簽注,期間無限次往返,每次逗留不超過一個月。現行的安排,主要都是服務中國內地及香港永久居民,海外人才無法參與,不利於大灣區的發展。建議粵港澳三地政府考慮共同制訂人才往來機制,讓符合條件的海外專才享有在大灣區自由流動的待遇,容許海外人才服務大灣區。
不過,大灣區內地九市及兩個特區仍有不少差異,粵港澳三地居民醫保、商業保險結算銜接機制也尚未建立,因此人才在生活上會遇到很多不便。粵港澳三地政府需要共同協作解決有關配套問題。
第三,跟隨時代趨勢,推出數碼遊牧工作簽證。新冠病毒疫情改變了世界的運作模式,由以往的固定地點工作、舉行實體會議,轉變成可以使用遙距形式,催生了更多數碼遊牧。大灣區不少城市都有著好山好水,生活成本低廉,絕對是宜居的地方。在網絡配套上,《廣東省5G基站和數據中心總體布局規劃(2021-2025年)》及2023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到積極推動5G網絡發展,將珠三角建成5G寬頻城市群,計劃在2025年底廣東全省實現5G全域覆蓋,適合數碼遊牧的工作模式。世界各國都有數碼遊牧簽證,讓他們可以在一個城市生活,並遙距進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工作。粵港澳大灣區也值得考慮推出相類似的簽證,在大灣區的收入提供稅務優惠,吸引這群專才於中國定居。此外,更可以考慮與「一帶一路」國家訂立合作協議,為大灣區居住的數碼遊牧提供「一帶一路」國家的遙距工作機會,讓他們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並增強落戶大灣區的吸引力。
第四,支持來港讀書人才融入社區,加強他們的凝聚力。特區政府的人力政策一直是以培育本地人才為主,引入外來人才為輔。近年,香港的大專院校持續開辦不同範疇的研究生課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均慕名到香港學習。可是,他們在完成課程後便會離開香港,只有不足一半的非本地畢業生在留港一年後續領簽證,最後取得香港永久身份證的人估計約為一成。他們離開的原因離不開語言差異、缺乏朋友、未能融入社區等。建議特區政府與非牟利機構合作,支持海外人才建立社群,加強人才的凝聚力和更好融入社區,促進這群高學歷人才留港工作。
第五,促進海外僑胞回國,歡迎移民人士回流。目前,全球有6,000多萬海外僑胞,當中有不少專業人才。他們對祖國思念,血脈相連,因此特區政府各地的經濟貿易辦事處應更積極接觸僑胞族群,向他們宣揚回國效力的信息。另外,香港近年有不少中層或以上的管理人才移民到別國。其中,不少港人未能適應外國生活,或受排華的氣氛影響未能找到合適工作,或遭受歧視,卻礙於徬徨而未有回流香港。特區政府可以考慮制訂人才回流的優惠政策。
總括而言,全球正激烈「搶人才」,香港要在這場比賽中突圍而出絕非易事。務必儘快理順所需的「人才清單」,正視不足,並善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共同協作帶來的優勢,方能成功廣納賢才,為祖國長遠發展貢獻力量。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3年1-2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3/13/pNc3WRhsUXeA8kIQa8g4RIOSrAUT5f1YtIU.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