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東 | 廣東工業大學法学院研究生
姚 琳 | 廣東工業大學法学院科研助理
中央高度重視並關懷香港青年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啟動後,更對香港青年寄予殷切期望,希冀香港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實現自身更好發展。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建設作為關鍵契機,內地為香港青年傾斜充足的政策資源。然而,儘管香港與內地的聯繫愈發緊密,香港青年融入大灣區建設卻與預期成效存在差距。近幾年的統計數據表明,香港青年對於前往珠三角九市等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與工作的意願不高,融入內地的香港青年人數並未呈現顯著提升趨勢,香港青年對於祖國內地以及大灣區的認同感以及融入感仍待進一步建構。因而需要通過對當前香港青年政策進行系統檢視,深刻剖析政策目標與實踐過程中落差產生的根本原因。
一、港青融入珠三角九市的現狀分析
(一)在內地的港青深度融入珠三角九市的積極性不高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珠三角九市應創造更具吸引力的引進人才環境,實行更有效的引進人才政策,加快建設粵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區。香港獨特的國際化、法治化、創新化環境,孕育了香港青年天然核心優勢與強大競爭力,香港青年更有能力、更有責任參與大灣區建設、助力國家發展。近年來,中央和廣東省政府高度重視打通香港青年到內地發展的「最後一公里」,不斷加大專項資金投入,推出具有針對性的惠港青年措施,形成了系列福利政策、完善社保體系和重大創業平台。申言之,在人員要素的流動過程中,珠三角九市良好的市場環境、完善的惠港政策,為香港青年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與廣闊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香港青年在香港本土向上流動的空間被不斷壓縮、生活成本與生存壓力陡增,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導香港青年「目光向內」轉向珠三角九市。
然而珠三角九市的城市「磁力」始終未能得到切實提升。居住證申領人數是港青深度融入珠三角九市發展的重要信號,但鑒於公安部門沒有按年齡層次細分申領居住證的香港居民,故此以已有數據大致推測相關情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在內地居住的香港居民達23.4萬餘人。截至2019年9月底,據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消息,只有20萬香港居民申領內地居住證,但10年間,香港人口已從702.4萬增長至741.3萬。這折射出10年間(包含2017年大灣區建設啟動後)包括港青在內深度融入內地發展的香港居民並無明顯的增長。
(二)過度強調創業的「售前服務」暴露出政策「售後服務」的缺位
據廣東省港澳辦官網統計,截至2020年6月底,粵港10家青創基地,已入駐香港青年創業團隊518個,吸納香港創業就業人員921人。同時,廣東已建成廣州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廠、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等50多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台。由此可見,廣東以打造珠三角九市的創新創業環境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港青創業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吸引大批懷揣創業夢想的港青留在內地。然而,當前的宣傳過於強調青年政策的「售前服務」,而忽略「售後服務」,即創業團隊人數增長快,獲得投資的個案及各種創業大賽的獎項數不勝數,可公開報導港青創業後期的收益情況較少。然而,初創企業起步難,發展更難。長期從事協助港青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開展業務的資深人士余日峰表示,當初獲得政府資助的初創公司能夠生存下來的為數不多。其原因在於香港青年在創業中後期所面臨的企業運營風險與初期相比有增無減,更需要政府長期且穩定的資金維持、技術支撐、管理協調等政策的全面支持和幫扶。但創業政策在「售後服務」方面的嚴重脫節致使大部分創業者難以度過中後期的艱難創業歷程,創業之路高開低走的情形較為普遍。
(三)新形勢下港青往珠三角九市發展的意願較低
由香港廣東青年總會發起的香港青年大灣區發展調查顯示,儘管有九成的受訪香港青年聽聞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但是對於認同且願意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香港青年僅佔35%及41%,歷經「修例風波」和新冠肺炎疫情後,港青到珠三角九市參與大灣區建設的整體積極性更低。由此可見,受社會形勢影響,珠三角九市對港青創業定居的吸引力面臨下降,香港青年暫不願將自身職業發展規劃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結合,更缺乏建設大灣區的主人翁意識和能動性,香港青年的大灣區融入感亟須得到切實加強。除此之外,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公布的《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顯示,香港青年就業人口在未來5年將出現明顯不足的情況,這意味著香港也需要保留青年人才在港參與大灣區建設。
二、香港青年融入珠三角九市發展
收效甚微的原因分析
(一)港青缺乏對內地的了解和適應是重要原因
據香港中文大學統計,影響香港青年在珠三角就業前兩項關鍵因素分別為:一是對內地法治完善程度存疑或對內地政治印象負面,二是認為自己不適應內地生活與工作文化。高強度工作模式與香港青年所推崇的彈性自由的工作環境之間存在巨大落差,令大多數香港青年難以適從,並逐漸對內地工作環境產生厭倦心理。
(二)部分港青對相關政策的認知存在偏差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指明香港作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將發揮至關重要的核心引擎作用,輻射帶動其他區域發展。但在政策設計與推廣中,存在將珠三角九市等同於大灣區,鼓勵港青向「大灣區」發展的現象,再加上反對派鼓吹的「大灣區取代香港」,導致部分港青在認知上出現偏差,認為「大灣區只對內地有利」,而香港僅僅是珠三角九市的人才供應地。香港青年群體開始產生「到大灣區是掏空香港」等類似負面評價與抵觸情緒,「香港邊緣化論」也由此蔓延開來,並由此錯誤萌生了「只有留在香港才能建設香港」的狹隘想法。在此種不良宣傳語境的渲染下,香港作為中心城市的重要地位被刻意弱化,粵港澳大灣區為人員要素的充分流動提供保障、共同打造人才高地的政策舉措被惡意曲解,香港青年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各展所長、多極發展的建設格局產生質疑心理。
(三)部分灣區內地青年對港青有負面印象
內地青年對港澳青年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港澳青年的自我認知和身份定位,影響港澳青年對祖國的態度和情感。然而,歷經「修例風波」後,「誤入歧途」、「偏激」成了部分珠三角九市青年心中香港青年形象的代名詞,並對於前往內地發展的香港青年普遍帶有先入為主的負面觀感,珠三角九市暫未形成良好的相容氛圍接納香港青年的到來。因此,儘管地域界限被打破,香港青年與內地青年之間的群體界限依然無法實現有效消解,不利於港青融入內地發展。
(四)比較優勢不足削弱香港青年北上意願
香港中文大學2019年民調顯示,超過一半市民(53.8%)表示香港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優勢很小或完全沒有。事實上,港人對於香港青年在珠三角九市欠缺發展優勢的擔憂不無道理。面對珠三角九市激烈的社會競爭,港青在珠三角九市缺乏明顯的比較優勢,在內地競爭力不足。具體來說,大部分初來乍到的香港青年在內地暫未建立起廣闊的人脈網路,工作中的業務交流開拓、生活中的人際交往等方面均受到一定限制與阻礙。除此之外,香港青年無法熟練掌握普通話、不習慣內地的中文書面表達,即便他們國際視野較廣,英文運用自如,但不足以形成比較優勢。
三、助推香港青年在港參與大灣區
發展的制度空間建構
(一)依託香港本土平台參與灣區建設
特區政府、香港各界在推廣大灣區時要全面領會大灣區發展要義,準確理解大灣區地域內涵。但現階段出現一些將大灣區區域協同發展目標錯誤引向偏頗式地域發展現象,這誤導香港青年認為大灣區的發展與建設重心已向珠三角九市傾斜,而香港也必將在不久的未來被超越。因此,對大灣區的宣傳應當著重強調整體性發展特徵,每個城市都有獨特優勢因而具有不可替代性。香港作為大灣區核心引擎的城市地位不會改變,大灣區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仍待香港發揮好以點帶面的關鍵作用,助推其他城市發展共建大灣區。不僅如此,大灣區更是香港青年的堅實依靠,在香港人才呈現飽和、發展空間有限的現狀下,香港青年可以選擇來到內地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發揮優勢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切身參與大灣區建設。
其次在人才政策設計上,避免出現只鼓勵香港青年到珠三角九市發展的導向,防止因過度追求人才要素的形式流動,而忽略人才內在動力的充分激發。在出台鼓勵青年到珠三角九市發展的專項計劃基礎上,同步推出支持青年在港參與大灣區項目計劃,創造條件讓青年參與其中,為香港青年的職業發展規劃提供選擇空間,實現人才需求和大灣區發展的雙向滿足,推動形成「在港言大灣區,在港發展大灣區」的政策導向。在政策落地過程中,兩地政府更要精誠合作,打破地域隔閡,實現信息互通。結合香港優勢,推動灣區項目在香港更大範圍內實現落地與推進,吸引珠三角優勢企業拓展在港業務,加快大灣區各類在港合作平台的建設。
(二)發揮本土資源優勢促進香港產業結構優化
2020年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服務業作為香港當之無愧的第一產業,佔比高達93.4%,與其他產業之間佔比懸殊,可見現階段香港產業結構分布嚴重失衡。製造業等其他產業的空缺以及單一產業結構之下有限的人才容納空間,造成了香港人才市場過度飽和的現狀,香港青年難以在當今香港產業結構之下獲得足夠的就業與發展空間。在此現狀下,香港特區政府應主動吸引大灣區內地城市企業到香港發展,支持並引導珠三角九市有競爭力的企業在港開設子公司或分公司,積極引進項目在香港落地。在此過程中,香港青年的就業機會得到顯著提高,更深層地參與銜接大灣區項目。
在大灣區內地城市中,深圳與香港僅一河之隔,在此獨特的地域牽連之下,香港更應該啟動內生發展動力,主動創造發展條件和機會,充分利用深港邊境地區,發展適宜港青參與的行業,進一步擴充港深合作格局。以數碼行業為例,深港可共同在河套、沙嶺等邊境地區重啟數碼港計劃並啟動新項目。根據香港特區政府預計,在香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背景下,本地創新及科技產業的人力需求會由2017年的3.8萬人大幅增加至2027年的5.76萬人。為此,應設立專項資金,積極發展「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的新興科技業以及文化創意等產業,支持香港青年到「北部都會區」主動參與創業、就業和實習活動。再如影視行業,可發揮香港影視產業優勢,並參照橫店影視發展模式,在深港邊境選址,建設大灣區影視基地,吸引部分在橫店的影視公司分流至該基地開設業務,吸引港青投身影視產業。
四、結語
粵港澳大灣區的崛起,為香港青年搭建了更廣闊的圓夢舞台,拓寬了青年群體向上流動發展的空間。粵港澳大灣區絕不僅是珠三角九市的發展機遇,更是港澳當前和下一個時期的最大優勢。當下部分香港青年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意識、動力和能力相對欠缺,過度強調青年群體離港北上可能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在香港本地就業環境尚可接受的前提下,在港發展仍然可能是大部分港青的首選。事實上,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和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在貫徹國家重大戰略、服務國家大局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基於此,粵港澳三地政府不如另闢蹊徑,通過各種手段鼓勵香港青年立足香港本地實際,積極嘗試在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申言之,在港參與大灣區建設有助於香港青年抓住灣區發展機遇,拓寬在港發展空間,推動形成「在港言灣區,在港發展灣區」的政策導向,又有助於引導香港青年樹立正確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促進香港人心回歸。
✽本文係司法部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部級科研項目「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法治評估體系研究」(課題編號:22SFB5009)和廣東工業大學2022年人文社科類學生項目「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法律規則銜接研究」(項目編號:R2022X01)研究成果。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3年1-2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3/13/a37u3SmWo4pZVDeoP3yHwrDbPxDONgyEhCT.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