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去年公布《基層醫療藍圖》(下稱《藍圖》),目的為強化本港基層醫療健康系統制定發展方向及策略,建立地區基層醫療網絡,為潛在重大疾病的市民及早進行篩查,以便及早進行治療。世界衞生組織多年前已強調基層醫療的重要性,當基層醫療做得好,市民健康水平上升,便可防患於未然,毋須過多的專科或複雜治療,從而減輕政府醫院床位和人手壓力。
香港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疾病逐漸普遍帶來的壓力,單靠增加公共醫療衞生開支,資助公營醫院應付龐大的醫療需求,明顯並不足夠。因此,政府著力改革現時醫療系統,期望將焦點從治療轉至預防疾病,扭轉「重治療、輕預防」的觀念,做法十分正確。
《藍圖》提出五大基層醫療健康改革方向,其中提出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強化「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目前已有2,000位醫生加入為社區醫療計劃擔當「家庭醫生」,可幫忙為市民定期檢驗身體,鞏固基層醫療防線。筆者建議,政府可進一步為50歲或以上市民每年派發3,000元體檢醫療券,令年長人士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
據醫務衞生局估算,10年後慢性病患者會由約200萬人增至300萬人,佔總人口約37%。據統計,2019年本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是肺癌,每22名男士就有一人患上肺癌;女士每37人就有一人患上肺癌,數字驚人。事實上,癌變是緩慢的過程,從原位癌發展至侵入性癌症,以至轉移性癌症,一般需時數年甚至數十年,關鍵在於能否在早期時察覺及治療。不過,本港在多種癌症篩查的推展上,均落後於其他先進地區,市民較多因晚期癌症而死亡。
除了癌症外,本港的專科輪候時間亦過長,其中九龍西區醫院「眼科」輪候時候中位數超過4年。港島區的「內科」個案輪候時間亦超過兩年,對公營醫療開支造成沉重負擔。為避免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延長及加重公營醫院的壓力,建議政府擴大有關的癌症篩查計劃,並可考慮和初創醫療檢測公司合作開發如糖尿病、前列腺癌、腎病等長期病的早期篩查,讓患者能在較早階段識別,進行早期治療,從而提高治癒機會。
本港基層醫療發展緩慢,其中一個原因是服務供應分散,公營基層醫療服務散落在不同部門,例如醫務衛生局的地區康健中心、社會福利署的長者地區中心、衞生署的長者健康中心等,如何釐清不同服務的定位,加強服務之間的銜接,是基層醫療發展的一大課題。《藍圖》提出將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有望統整所有基層醫療服務,冀望政府為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定立清晰明確的角色及功能,令各服務提供者與地區康健中心配合更加暢順。
要成功推動全民關注基層醫療,最重要的還是需要加強宣傳工作。以地區康健中心為例,現時中心使用人數偏低。作為計劃試點的葵青地區康健中心,啟用第一年只服務了約3萬人次,僅達預期55,000人次的55%。較早前審計署亦發現,該中心2019至20年度全數9項服務目標均未達標,當日8項遠低於目標,介乎0%至20%。
而中心會為會員完成健康風險評估,以助及早識別慢性疾病。根據服務合約,預料會員每年出席評估,審計署亦發現,已入會一年的會員出席該評估的比例偏低,未能達至最佳成效。除了建議政府密切監察地區康健中心服務量達標情況外,政府亦有必要加強宣傳,讓更多市民明白基層醫療的概念,或可考慮提供誘因,鼓勵更多基層市民參與和使用基層醫療服務,不然即使增撥資源亦只會是徒勞無功。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是東區醫院管治委員會委員、香港浸會大學畢業生就業委員會主席、香港浸會大學商學院客席教授、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財務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3/23/zhEFTAC8xpcXXmRTHhlK0BClgda5BLF2D9V.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