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大講堂”走進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
“科創大講堂”系列活動自2019年開辦以來,致力搭建中國科學專家與香港學校的聯繫平台,通過邀請國內頂尖科學家為香港學生提供科普講座,提升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2022年起,“科創大講堂”設立了香港學校“科學教育榮譽講師”制度,為期三年,邀請24名中科院院士擔任“科學教育榮譽講師”,為參加計劃的24所香港學校,“一對一”就科學與科創教育的發展給予建議,對學校科學社團活動給予指導。

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十分榮幸能參與是次計劃,並與湯濤院士進行配對。湯濤教授是計算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他曾長期在香港工作生活,與粵港澳大灣區聯繫緊密。湯濤院士曾任香港浸會大學理學院院長,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現任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校長。湯濤教授主要從事計算數學研究,並擔任多個國際數學期刊主編或編委,榮獲馮康科學計算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國家自然科學獎等多項獎勵。他還長期致力於數學文化的普及和推廣,創辦《數學文化》期刊並擔任聯合主編。湯教授於2023年3月24日在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禮堂舉行講座,主題為“數學推動現代科技”。

湯濤院士從理論數學、應用數學、計算數學等多個方面進行科普講座。他說,數學不僅始終貫穿學校教育,對社會生活更是有決定性的影響。數學不只是課本上的符號與公式,它在生活中的應用與形式也十分吸引人。比如數學家、信息論創始人香農的《通信的數學理論》奠定了如今通信技術、無損壓縮、音頻降噪等等多個應用方面的理論基礎。靈活使用數學,搭建科學嚴謹模型,人類可以藉此蓋大樓、造飛機、追蹤預報天氣變化。


湯濤院士還帶來了數學歷史故事,他說,公元263年數學家劉徽就以“割圓法”求得圓周率為3.1416,近代也有數學家馮康獨立創造有限元素法求解微分方程組或積分方程組數值解,陳景潤多年潛心研究,提出回答哥德巴赫猜想迄今最好的成果“陳氏定理”。雖然近幾百年中國數學對世界的貢獻有限,但中國人是具備數學創新突破的傳統與能力的。湯濤院士因此勉勵在場的學生,腳踏實地打好基礎,才可以逐步攀升,解決更大的挑戰。

講座當日,香港創新科技教育聯盟常務委員會主席張澤松博士,東華三院主席馬清揚先生、東華三院行政總監蘇祐安先生、本校校監譚鎮國先生、東華三院教育科主管吳奇壎先生、高級教育主任張業祟先生有出席講座,連同14間來自東華三院及北區中小學的老師嘉賓和學生,及甲寅年總理中學中三至中五級同學合共約600位師生以實體及線上方式參與講座,中學亦是香港第二間學校以實體形式舉辦科創大講堂講座。

同學認真聆聽湯濤校長的講解,於提問環節時十分踴躍。對於同學提問最近大熱的AI應用ChatGPT,湯濤院士也給出基於他專業的見解,認為人工智能目前還是主要依賴人類輸入、編輯數據才可以運行工作,此類應用有可能將人類從一些簡單重複又枯燥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刺激更多的人進行創新。講座完結後,嘉賓們還於學校初創咖啡室進行交流。嘉賓們都非常讚賞,參與師生熱情禮貌。


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的STEM教育
學校STEM教育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透過學校課程為全校初中學生提供普及化STEM教育,包括科目為本STEM 教育及跨學科專題研習。第二部分是透過課外活動及比賽為學生提供尖子化STEM教育,讓有興趣和能力的同學發展潛能。該校學生在不同的STEM比賽均獲佳績,如“首屆香港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未來太空工程挑戰賽”初中組一等獎、“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一等獎。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