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舉辦,86歲的香港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被評為年度人物。陳清泉從小就對汽車表現出濃厚興趣,1982年到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學系教書後,便一直深耕電動汽車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為中國和全球電動汽車技術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如今雖已踏入耄耋之年,陳清泉依舊激情滿懷,奮鬥在科研一線,積極推動香港科技創新發展。正如給他的頒獎詞中所寫:“你是先行者,你是領航員。在新能源的賽道上,馳騁了四十多年,如今,你和祖國,正在超車。”
文| 本刊記者 陳紫瑜 張晶晶
搞科研的三個重點、做科學的三個方法、激發潛力的三個要素
當回憶起兒時的種種經歷,他開心地說道,自己從小在印尼成長,父親長期經營出租車和公交車行業的生意,每逢有新車進廠,都能讓他激動不已。但是每次走進車間維修廠裡,都被烏煙瘴氣所籠罩。“我總會看到車間裡的工人滿手、滿臉都是油”,他對此很好奇,“為什麼一輛漂亮的車,一進入到車間裡面就變得醜陋?”就這樣,一個關於汽車的“科研夢”悄悄埋在了陳清泉的心裡。
長大之後,陳清泉考取北京礦業學院,潛心做電動車的學問。適逢周恩來總理向科學菁英發出號召,他組織學生科學技術協會研究煤礦的電機車,這個研究一直持續到他返回香港。那一年,世界爆發石油危機,連送汽車到加油站加油都很困難。沒過多久,美國出台了《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法》。他驚嘆:“這肯定是一個發展大方向!”於是,他整理好一份報告送到清華大學,學校對此很認可,並遞呈至中央。正是因為陳清泉正確地預測到電動汽車的發展前景,其後又極具創造性地把汽車、電機、控制等技術互相交融,最終形成了一門全新學科。
但是做科研不止要懂預測。陳清泉強調,“搞科研還要有恆心,因為做科研,一定會遇到困難”。為什麼會遇到困難?“因為你的認識不夠、工具不夠、試驗條件不夠,所以要不斷地加深認識、不斷地做試驗、不斷地發現新的問題。”從技術上來說,困難會一個一個地被突破。但從科學變技術、從技術變產品、從產品再變商品,不僅要解決材料、工藝、成本等問題,而且要考慮用戶要求、產品優缺點以及市場接受度等因素。最終想實現做大做強,還要注入資本。“這是一個生態鏈的問題”。他由此提出搞科研的三個重點:第一,方向要對;第二,方向對了以後,要不怕困難,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要堅持;第三,要著眼整個生態鏈,不能夠閉門造車,一定要走出去。
陳清泉的研究是找出電動汽車電機的運行規律,根據電動汽車的工況設計電機,將電機在工業上的用途採用在汽車上。但是,汽車在馬路上跑是沒有規律的。想設計出電機來,要有多維思維和多種要素分析,還要做模型和推導公式,整個過程都需要科學的方法。經過多年摸索與積累,陳清泉總結出三個科學方法:用邏輯推理、能夠運算、懂得試驗。他強調,做研究遇到困難時,問問自己有沒有違反物理規律,假如不違反物理學規律,就可以實現。
陳清泉就是憑著搞科研的三個重點和做科學的三個方法,攻下了一個個難題,完成對電動汽車的研究。當被問到激勵自己堅持科研數十載的動力是什麼時,他反問了四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這個世界有沒有“我”會有什麼不同?你要對世界作出什麼貢獻?當你離開世界的時候會不會感到後悔?他藉此勉勵年輕人,每個人都有潛力,不管你的潛力大小;每個人都是金子,但有的時候金子不發光;每個人都是火種,但有的時候火種不燃燒。怎樣點燃火種,使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呢?他對此提出了三個要素——天份、勤奮和機遇。只有善用自己的天份,加上後天的勤奮,並善於抓住機遇,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方向有了,資金有了,香港要擼起袖子加油幹
雖然香港一度獲得了國家的科研經費,卻因為種種原因導致科研機構和高校無法正常領取,一直存在資金“過河”難的問題。在擔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期間,陳清泉圍繞這個問題提交了一份提案,科技部對此很重視。“但是,外匯管理局和海關有明文規定,科研基金不能‘過河’,不能違反條例,此事無法簡單地解決”。這個難題只好暫時擱置起來。
2016年,陳清泉赴北京出席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鄭重宣布,中國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到203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回到香港以後,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陳清泉於2017年牽頭聯合香港其他2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表達香港科技工作者報效祖國的迫切願望和促進科技創新的巨大熱情,同時也提出希望國家能夠幫助解決一些影響科研發展的問題。
不到一個星期,陳清泉就收到了回信。習近平總書記在信中勉勵香港科技工作者積極融入國家建設,並責成中央有關部門予以落實國家科研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等問題。2018年5月,科技部、財政部印發《關於鼓勵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組織實施的若干規定(試行)》,推動中央財政資金通過科技計劃項目資助形式撥付過境港澳使用。這徹底打破了多年掣肘內地與香港科研交流的壁壘。
陳清泉深深感到,香港一直牽動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心。他激動地說,信中提到的事關香港創科的各種問題很快得到解決,如今香港科技工作者也可以申請國家的重大項目,充分體現了中央對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親切關懷和堅定支持,極大激發了香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方向有了,資金有了,香港還等什麼呢?我們要做的就是分秒必爭,擼起袖子加油幹!”
香港創科要打通上中下游,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珠聯璧合
2022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香港科學園考察,同在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科研人員、青年創科企業代表等親切交流。陳清泉一直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現場重要講話:希望香港發揮自身優勢,匯聚全球創新資源,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珠聯璧合,強化產學研創新協同,著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陳清泉分析道,目前世界上有四大灣區,一個在舊金山,特點是金融加高科技;一個在紐約,特點是金融加服務業;一個在東京,特點是金融加高端製造業;一個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無論從人口規模、經濟總量等指標來看,粵港澳大灣區都比其他灣區大。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優勢明顯,有金融業、高科技業、高端製造業以及服務業,但在生態鏈和基礎設施方面與其他灣區還有一定差距。
談及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前景,陳清泉信心滿滿,堅信大灣區潛力很大。他建議,香港制定規劃和出台政策,要注重與深圳、廣州對接,保持密切溝通,這樣才能相互串連起來。此外,香港的產業鏈還不齊全,在上游有優勢,但中游、下游相對缺乏。主要表現為,香港沒有具規模的應用研究院,缺少高科技企業和獨角獸企業;香港有很多科研工作者,但缺乏頂尖級科學家;香港基礎設施比較完善,但缺乏與科研發展相匹配的服務等。他強調,從科研生態鏈來看,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中游和下游發展更好,經濟量大,需求量大,人口眾多,香港要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與這些城市珠聯璧合,爭取早日建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國家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更好發揮作用,為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