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金秋十月,中共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2023年初春三月,全國兩會通過法定程序將二十大作出的決策部署轉化為實際行動,安排部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之年工作,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堅定信心共赴中國式現代化光明前景、踔厲奮發共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華章。
文|本刊記者 馮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抓好開局之年的工作。作為開局之年,今年的全國兩會滿載了全體中國人民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期盼。中國式現代化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話題。
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系列指標數據,客觀有力地佐證了中國式現代化是如何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
“過去五年極不尋常、極不平凡。”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12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五年年均增長5.2%,十年增加近70萬億元、年均增長6.2%;財政收入增加到20.4萬億元;糧食產量連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270多萬人;外匯儲備穩定在3萬億美元以上;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征途中,黨中央和國務院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而實現高質量發展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也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有力路徑。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5%左右,面向新發展階段,如何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全國兩會上的權威聲音給出了明晰解答。
“現在,我們的發展更多地只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下一步需要更加重視解決‘好不好’的問題,特別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等。”李強作為國務院總理首次面對中外記者,就直言了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重點與難點。
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要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中贏得發展主動權。基礎研究屬於科技創新全局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兩會“部長通道”上接受採訪時介紹,我國已發布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同時圍繞加強基礎研究在創新環境建設、人才評價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舉措。
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直接關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局。我國傳統產業體量大,在製造業中佔比超過80%。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透露,正在加強頂層謀劃,研究制定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指導意見,大的方向是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使我國傳統產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要實現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發展轉變,對公平競爭的要求更加迫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羅文表示,今年將持續優化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政性壟斷;同時千方百計幫助廣大個體工商戶發揮優勢、融入市場,讓個體工商戶這個“小塊頭”迸發出“大能量”,助推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
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其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體育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足球、籃球、排球是深受人民喜愛的運動項目。面對我國 “三大球”發展不盡人意的尷尬現狀,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高志丹在兩會期間喊出了“振興‘三大球’,打好足球翻身仗”的響亮口號。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我們正是從滿足人民精神生活新需求的角度,讓傳統藝術在創新中煥發新的生命力,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新疆藝術劇院木卡姆藝術團團長地力下提.帕爾哈提代表說。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委員提出,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應支持、鼓勵各地非遺傳承人積極參與網絡直播培訓,通過直播打賞、電商等方式為非遺創造經濟效益。
“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焦點仍然在農村。”江蘇省張家港市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代表認為,不僅要推動生產發展,還要促進鄉風文明,讓農民跟上時代步伐、共享發展成果。來自河南開封的農村電影放映員郭建華從18歲開始放映電影,47年來堅守如初。“廣大農民十分喜愛電影這種文化形式,看電影在農村已經成為一種新民俗。”郭建華說。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如今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必答題,目標是要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
本屆政協新設立“環境資源界”,共有委員80餘人,此乃全國政協自1993年增設經濟界別以來首次增加新的界別。中國南水北調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蔣旭光委員認為:“這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也是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用的需要。”
“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去年完成森林撫育290餘萬畝,人工造林40.6萬畝,為祖國增添新綠。”內蒙古森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閆宏光代表介紹,目前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蓄積年增長2,000萬立方米左右,林木碳匯年增加3,600萬噸以上。
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來自基層的河北省廊坊市環境衛生事務中心清運管理站副站長馬希軍代表建議,要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動員全社會都以實際行動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
十年來,我國重點城市PM2.5濃度累計下降57%,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全國地表水I到III類水質斷面比例提高23.8個百分點,達到87.9%……這每一個數字都在擦亮綠色發展的底色,書寫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發生的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指出,十年實踐表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本質區別。他表示,下一步將統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時率領的是當時世界最龐大的船隊,帶去的是絲綢、茶葉和瓷器,而不是戰爭。21世紀,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發展新圖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了典範,具有偉大的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給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重要了啟示,主要體現在獨立自主、人民至上、和平發展、開放包容、團結奮鬥五個方面。
中國式現代化一不靠戰爭,二不靠殖民,三不靠掠奪,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一條有別於西式現代化的嶄新道路。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全球治理嚴重缺失,多重危機相互疊加。面對此種情形,中國始終堅持胸懷天下,推動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並且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與世界共享自身發展碩果,積極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人類的現代化不應孤芳自賞,而應百花齊放。”“如果像有的國家那樣政黨紛爭,只說不做,朝令夕改,再好的藍圖也只是畫餅充饑、空中樓閣。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是世界和平、正義、進步力量的壯大。
結語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從中共二十大到2023年全國兩會,中國式現代化正一步一個腳印從宏偉藍圖轉化為美好現實。看今朝,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接力棒,歷史地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展未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令人鼓舞、催人奮進。時不我待、新篇已啟,讓我們與世界人民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道上闊步前進!
兩會期間,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亦激動表示,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貢獻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優勢,香港同胞在國家發展進程中從未缺席,要繼續與全國人民一道,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深度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增光添彩!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3/31/7dLzCN2D09QgcskNOW0LDdyUr0iQgh1hMRt.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2022年金秋十月,中共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2023年初春三月,全國兩會通過法定程序將二十大作出的決策部署轉化為實際行動,安排部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之年工作,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堅定信心共赴中國式現代化光明前景、踔厲奮發共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華章。
文|本刊記者 馮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抓好開局之年的工作。作為開局之年,今年的全國兩會滿載了全體中國人民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期盼。中國式現代化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話題。
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系列指標數據,客觀有力地佐證了中國式現代化是如何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
“過去五年極不尋常、極不平凡。”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12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五年年均增長5.2%,十年增加近70萬億元、年均增長6.2%;財政收入增加到20.4萬億元;糧食產量連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270多萬人;外匯儲備穩定在3萬億美元以上;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征途中,黨中央和國務院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而實現高質量發展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也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有力路徑。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5%左右,面向新發展階段,如何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全國兩會上的權威聲音給出了明晰解答。
“現在,我們的發展更多地只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下一步需要更加重視解決‘好不好’的問題,特別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等。”李強作為國務院總理首次面對中外記者,就直言了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重點與難點。
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要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中贏得發展主動權。基礎研究屬於科技創新全局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兩會“部長通道”上接受採訪時介紹,我國已發布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同時圍繞加強基礎研究在創新環境建設、人才評價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舉措。
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直接關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局。我國傳統產業體量大,在製造業中佔比超過80%。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透露,正在加強頂層謀劃,研究制定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指導意見,大的方向是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使我國傳統產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要實現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發展轉變,對公平競爭的要求更加迫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羅文表示,今年將持續優化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政性壟斷;同時千方百計幫助廣大個體工商戶發揮優勢、融入市場,讓個體工商戶這個“小塊頭”迸發出“大能量”,助推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
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其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體育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足球、籃球、排球是深受人民喜愛的運動項目。面對我國 “三大球”發展不盡人意的尷尬現狀,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高志丹在兩會期間喊出了“振興‘三大球’,打好足球翻身仗”的響亮口號。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我們正是從滿足人民精神生活新需求的角度,讓傳統藝術在創新中煥發新的生命力,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新疆藝術劇院木卡姆藝術團團長地力下提.帕爾哈提代表說。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委員提出,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應支持、鼓勵各地非遺傳承人積極參與網絡直播培訓,通過直播打賞、電商等方式為非遺創造經濟效益。
“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焦點仍然在農村。”江蘇省張家港市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代表認為,不僅要推動生產發展,還要促進鄉風文明,讓農民跟上時代步伐、共享發展成果。來自河南開封的農村電影放映員郭建華從18歲開始放映電影,47年來堅守如初。“廣大農民十分喜愛電影這種文化形式,看電影在農村已經成為一種新民俗。”郭建華說。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如今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必答題,目標是要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
本屆政協新設立“環境資源界”,共有委員80餘人,此乃全國政協自1993年增設經濟界別以來首次增加新的界別。中國南水北調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蔣旭光委員認為:“這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也是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用的需要。”
“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去年完成森林撫育290餘萬畝,人工造林40.6萬畝,為祖國增添新綠。”內蒙古森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閆宏光代表介紹,目前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蓄積年增長2,000萬立方米左右,林木碳匯年增加3,600萬噸以上。
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來自基層的河北省廊坊市環境衛生事務中心清運管理站副站長馬希軍代表建議,要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動員全社會都以實際行動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
十年來,我國重點城市PM2.5濃度累計下降57%,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全國地表水I到III類水質斷面比例提高23.8個百分點,達到87.9%……這每一個數字都在擦亮綠色發展的底色,書寫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發生的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指出,十年實踐表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本質區別。他表示,下一步將統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時率領的是當時世界最龐大的船隊,帶去的是絲綢、茶葉和瓷器,而不是戰爭。21世紀,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發展新圖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了典範,具有偉大的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給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重要了啟示,主要體現在獨立自主、人民至上、和平發展、開放包容、團結奮鬥五個方面。
中國式現代化一不靠戰爭,二不靠殖民,三不靠掠奪,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一條有別於西式現代化的嶄新道路。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全球治理嚴重缺失,多重危機相互疊加。面對此種情形,中國始終堅持胸懷天下,推動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並且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與世界共享自身發展碩果,積極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人類的現代化不應孤芳自賞,而應百花齊放。”“如果像有的國家那樣政黨紛爭,只說不做,朝令夕改,再好的藍圖也只是畫餅充饑、空中樓閣。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是世界和平、正義、進步力量的壯大。
結語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從中共二十大到2023年全國兩會,中國式現代化正一步一個腳印從宏偉藍圖轉化為美好現實。看今朝,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接力棒,歷史地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展未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令人鼓舞、催人奮進。時不我待、新篇已啟,讓我們與世界人民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道上闊步前進!
兩會期間,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亦激動表示,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貢獻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優勢,香港同胞在國家發展進程中從未缺席,要繼續與全國人民一道,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深度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增光添彩!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3/31/7dLzCN2D09QgcskNOW0LDdyUr0iQgh1hMRt.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