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防控疫情、保持穩定。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連續七年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注,讓來自廣東、香港、澳門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們倍感振奮,紛紛圍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建言獻策。
文| 本刊記者 莊蕾
鼓勵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尋找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重要講話指出,“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要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要幫助廣大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面臨的實際困難,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會”。
青年工作對國家未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回應青年人應該如何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的問題時,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李慧琼表示,國家和香港高度重視青年發展,希望香港特區政府繼續推動更多企業為香港青年提供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工作崗位。李慧琼同時鼓勵香港青年主動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去看看。“年輕的時候要多嘗試不同的新事物。”她說,前不久香港與內地已經恢復通關,建議香港青年把握時機主動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尋找發展機遇。她相信只要香港青年融入內地的工作環境與生活圈,便會發現更多機遇,未來可能會有一些新的突破。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崔世平表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澳門兩個特區的居民帶來發展新機遇,尤其對青年一代來說,更是讓他們在升學、就業甚至是創業的路上有更多元的選擇。在澳門特區政府與廣東省各城市大力推動雙創發展的背景下,澳門青年人獲得了許多走出去的平台和機遇,透過如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等機構的組織和協調,青年對內地廣闊的發展空間、優越的政策紅利等有更為全面的認識,對進軍粵港澳大灣區、橫琴粵澳深合區發展的信念更為強烈。“隨著澳門青年開闊眼界、志存高遠、廣邁腳步,相信將更有力推動澳門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崔世平說。
廣東代表團全國人大代表黃西勤認為,廣東高校多,而且與內地頂級高校聯繫密切,這對有志於搞科研和學術研究的港澳青年來說就很有吸引力。隨著沙中線、蓮塘/香園圍口岸、香港西九龍高鐵站的建設和運營,“一小時生活圈”已經不再是夢想,從香港奧運站到深圳福田可能比到香港柴灣站還要快。灣區內地九市為港澳的賦能體現在科技成果的轉化、互聯網應用、製造業、文化旅遊等方面,歡迎那些熱愛祖國,對內地的經濟、文化、政策感興趣的港澳青年多來大灣區內地城市走動,拓寬視野,更上一層樓。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通行更便利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越織越密,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相繼落成通車,“一小時生活圈”的大格局基本形成。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陳亨利認為,透過加強機制對接、深化軟硬件聯通,讓出行更便捷、要素更流通,將會創造更多發展機遇,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促進人流和物流,推動大灣區內的經濟發展及地區合作。
對此,陳亨利建議取消香港私家車過境配額制度,加快推進“港車北上”政策。陳亨利說,廣東省政府去年12月公布“港珠澳大橋(大橋)港車北上不設配額計劃”,預計今年內實施。香港特區政府預計約45萬輛私家車的車主和乘客可受惠於“港車北上”計劃。陳亨利建議此計劃試點成功後,進一步取消其他港深陸路口岸的常規配額和一次性特別配額制度,讓港車可自由選擇適合的口岸過境,以推動大灣區加深融合,亦為因商務往來粵港兩地的人士提供更具彈性的交通時間和方式。此外,還應做好“港車北上”各項政策配套。
高鐵方面,陳亨利建議高鐵西九龍站來往深圳北站加密班次,並實施購票“地鐵化”,日後乘客購票後可自由選擇該路段的列車班次,增加出行靈活度,吸引更多人使用香港西九龍站來往深圳北。陳亨利還建議,推出廣深港高鐵月票,使之成為一種普遍的城際交通方式,以減輕出行成本,同時為香港市民在生活、居住或就業上提供更多選擇,催生更多每周甚至每日往返深港或穗港的跨境企業家或上班族,加深大灣區內融合進程。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何敬麟指出,粵港澳將成為全球最密集機場群的地區之一,為攜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機場群,並避免重複設置、資源浪費,建議粵港澳機場群合作在區內各市設置異地共享城市候機樓,提供直達至區內任一機場的海、陸綜合交通運輸、辦理登機手續和行李直掛等一站式便捷服務。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稱,目前,居粵港人已超過50萬,而且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日趨成熟,“一小時生活圈”配套日益完善,預料愈來愈多香港居民會到內地及澳門工作、生活、升學和養老等。當中,醫療服務完善與否,是影響其進程的一大關鍵,而推動跨境醫療合作能促進兩地醫療服務良性互動、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大灣區醫療服務的整體水平,並讓香港市民有機會享用內地多樣化及實惠的醫療選擇。
為吸引更多香港市民在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生活,陳勇建議把香港醫療券於內地的適用範圍,由港大深圳醫院擴展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三甲醫院和澳門主要醫院,讓港人能就地而及時求診,並享用內地較便宜的醫療服務。粵港澳三方政府更積極推動港資私營醫療機構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及澳門拓展業務,以充分發揮香港醫療衞生方面的優勢,通過技術交流來提升區內整體醫療水平,進一步銜接三地醫療服務——這亦有助香港醫療券擴展適用範圍至整個大灣區。
陳勇表示,要長遠實現醫療福利跨境可攜,資助內地港人購買內地醫保亦是必要之舉。目前,特定港人可自費購買內地醫保,而特區政府仍未提供資助。建議兩地政府合作謀劃,以先導計劃方式,優先資助居於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港人長者購買內地醫保,先覆蓋某些頑疾,然後逐步擴展至其他年齡組別及病症。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粵港澳的制度銜接是粵港澳上層建築發展的基礎。”黃西勤指出,在司法方面,內地與香港、澳門實行不同的法律制度,具有“一國兩制三法域”(法域是指法律生效的區域)的特點。所以訴訟、仲裁的規則銜接仍然是需要強化和細致的重點。在訴訟規則銜接方面,前海制定了《關於深入推進跨境商事訴訟規則銜接工作指引》,另有司法誠信體系、簡化涉港澳訴訟程序、專家協助查明域外法等8個配套制度。接下來還需要出台更多細致的指引。在產業測量和資產評估領域,已經完成了粵港澳銜接的新準則出台,並且在澳門落地。執業資格方面,已經在深圳前海試點了測量師、建築師的互認;廣東司法廳對合資格香港律師予以在大灣區內地九市的律師執業資質等,接下來還要積極推動和簡化現有的會計師、各類工程師等相關資質的互認。
陳勇也表示,現時香港專才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執業仍存在不少實際的困難和障礙,特別是兩地專業資格不相同,成為制約大灣區吸納香港專業人士的主要“瓶頸”。陳勇認為,推動香港專業資格到內地執業受認可,有助帶動香港專才融入內地、積極建設大灣區發展,還可通過香港專業人士為內地大企業帶來符合國際行業標準的服務、技術等,幫助企業走向國際化,可謂雙贏。香港特區政府應進一步擴大加快推進香港專業資格到內地執業受認可範圍安排。對於已經實行認受的專業資格,特區政府可考慮在大灣區成立跨境專業服務業協調小組,理順專業人士跨境考試、認證等執行機制,提供行政支持,提供更方便的辦證服務。
何敬麟建議,加快清除粵港澳大灣區“技術性貿易障礙”。他談到,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制度下,粵港澳大灣區存在三個單獨關稅區,在跨境貿易當中存在名目繁多的規定的情況。除通過推進降低關稅與開放市場外,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並促進特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建議加快清除粵港澳大灣區“技術性貿易障礙”,設立大灣區跨部門合作檢討機制,列出需排除和能排除的技術性貿易障礙清單,落實到具體負責部門按既定時程執行。
何敬麟稱,《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簡稱“《前海方案》”)的推出,是有利於推動更高水平的港深合作,發揮兩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雙引擎”功能。《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簡稱“《橫琴方案》”)的的公布,是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大舉措,將為澳門長遠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建議在《前海方案》與《橫琴方案》實現階段性目標並總結經驗,探索把兩地的創新制度複製至全國適用的地區。
崔世平也指出,國家不斷出台各種優惠政策,為澳門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創新融合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是推進澳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為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的探索創新融合發展的第一線試驗場。但在推進澳門與橫琴深度合作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則銜接方面,仍存在很多“大門開、小門未開”的困難,必須由決策者、執行者、使用者等從各個層面逐步去理順和解決。
崔世平建議,做好規則銜接,可為一些讓大灣區居民增強獲得感的創新舉措奠定基礎。例如,可完善大灣區內機場之間的陸路連接,尤其考慮以軌道交通連通白雲機場至澳門國際機場,以進一步提升大灣區交通網路的國際運轉力;可出台制度化、系統化、便利化的救護車跨境醫療轉送服務操作流程;可在橫琴進一步優化“跨境理財通”機制,在投資門檻限制、理財產品類型和投資渠道等方面進行放寬;等等。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3/31/V9UeVFylyuPRBNx9AThZDPEqiYlKGvOenMR.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防控疫情、保持穩定。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連續七年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注,讓來自廣東、香港、澳門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們倍感振奮,紛紛圍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建言獻策。
文| 本刊記者 莊蕾
鼓勵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尋找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重要講話指出,“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要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要幫助廣大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面臨的實際困難,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會”。
青年工作對國家未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回應青年人應該如何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的問題時,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李慧琼表示,國家和香港高度重視青年發展,希望香港特區政府繼續推動更多企業為香港青年提供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工作崗位。李慧琼同時鼓勵香港青年主動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去看看。“年輕的時候要多嘗試不同的新事物。”她說,前不久香港與內地已經恢復通關,建議香港青年把握時機主動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尋找發展機遇。她相信只要香港青年融入內地的工作環境與生活圈,便會發現更多機遇,未來可能會有一些新的突破。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崔世平表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澳門兩個特區的居民帶來發展新機遇,尤其對青年一代來說,更是讓他們在升學、就業甚至是創業的路上有更多元的選擇。在澳門特區政府與廣東省各城市大力推動雙創發展的背景下,澳門青年人獲得了許多走出去的平台和機遇,透過如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等機構的組織和協調,青年對內地廣闊的發展空間、優越的政策紅利等有更為全面的認識,對進軍粵港澳大灣區、橫琴粵澳深合區發展的信念更為強烈。“隨著澳門青年開闊眼界、志存高遠、廣邁腳步,相信將更有力推動澳門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崔世平說。
廣東代表團全國人大代表黃西勤認為,廣東高校多,而且與內地頂級高校聯繫密切,這對有志於搞科研和學術研究的港澳青年來說就很有吸引力。隨著沙中線、蓮塘/香園圍口岸、香港西九龍高鐵站的建設和運營,“一小時生活圈”已經不再是夢想,從香港奧運站到深圳福田可能比到香港柴灣站還要快。灣區內地九市為港澳的賦能體現在科技成果的轉化、互聯網應用、製造業、文化旅遊等方面,歡迎那些熱愛祖國,對內地的經濟、文化、政策感興趣的港澳青年多來大灣區內地城市走動,拓寬視野,更上一層樓。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通行更便利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越織越密,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相繼落成通車,“一小時生活圈”的大格局基本形成。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陳亨利認為,透過加強機制對接、深化軟硬件聯通,讓出行更便捷、要素更流通,將會創造更多發展機遇,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促進人流和物流,推動大灣區內的經濟發展及地區合作。
對此,陳亨利建議取消香港私家車過境配額制度,加快推進“港車北上”政策。陳亨利說,廣東省政府去年12月公布“港珠澳大橋(大橋)港車北上不設配額計劃”,預計今年內實施。香港特區政府預計約45萬輛私家車的車主和乘客可受惠於“港車北上”計劃。陳亨利建議此計劃試點成功後,進一步取消其他港深陸路口岸的常規配額和一次性特別配額制度,讓港車可自由選擇適合的口岸過境,以推動大灣區加深融合,亦為因商務往來粵港兩地的人士提供更具彈性的交通時間和方式。此外,還應做好“港車北上”各項政策配套。
高鐵方面,陳亨利建議高鐵西九龍站來往深圳北站加密班次,並實施購票“地鐵化”,日後乘客購票後可自由選擇該路段的列車班次,增加出行靈活度,吸引更多人使用香港西九龍站來往深圳北。陳亨利還建議,推出廣深港高鐵月票,使之成為一種普遍的城際交通方式,以減輕出行成本,同時為香港市民在生活、居住或就業上提供更多選擇,催生更多每周甚至每日往返深港或穗港的跨境企業家或上班族,加深大灣區內融合進程。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何敬麟指出,粵港澳將成為全球最密集機場群的地區之一,為攜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機場群,並避免重複設置、資源浪費,建議粵港澳機場群合作在區內各市設置異地共享城市候機樓,提供直達至區內任一機場的海、陸綜合交通運輸、辦理登機手續和行李直掛等一站式便捷服務。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稱,目前,居粵港人已超過50萬,而且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日趨成熟,“一小時生活圈”配套日益完善,預料愈來愈多香港居民會到內地及澳門工作、生活、升學和養老等。當中,醫療服務完善與否,是影響其進程的一大關鍵,而推動跨境醫療合作能促進兩地醫療服務良性互動、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大灣區醫療服務的整體水平,並讓香港市民有機會享用內地多樣化及實惠的醫療選擇。
為吸引更多香港市民在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生活,陳勇建議把香港醫療券於內地的適用範圍,由港大深圳醫院擴展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三甲醫院和澳門主要醫院,讓港人能就地而及時求診,並享用內地較便宜的醫療服務。粵港澳三方政府更積極推動港資私營醫療機構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及澳門拓展業務,以充分發揮香港醫療衞生方面的優勢,通過技術交流來提升區內整體醫療水平,進一步銜接三地醫療服務——這亦有助香港醫療券擴展適用範圍至整個大灣區。
陳勇表示,要長遠實現醫療福利跨境可攜,資助內地港人購買內地醫保亦是必要之舉。目前,特定港人可自費購買內地醫保,而特區政府仍未提供資助。建議兩地政府合作謀劃,以先導計劃方式,優先資助居於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港人長者購買內地醫保,先覆蓋某些頑疾,然後逐步擴展至其他年齡組別及病症。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粵港澳的制度銜接是粵港澳上層建築發展的基礎。”黃西勤指出,在司法方面,內地與香港、澳門實行不同的法律制度,具有“一國兩制三法域”(法域是指法律生效的區域)的特點。所以訴訟、仲裁的規則銜接仍然是需要強化和細致的重點。在訴訟規則銜接方面,前海制定了《關於深入推進跨境商事訴訟規則銜接工作指引》,另有司法誠信體系、簡化涉港澳訴訟程序、專家協助查明域外法等8個配套制度。接下來還需要出台更多細致的指引。在產業測量和資產評估領域,已經完成了粵港澳銜接的新準則出台,並且在澳門落地。執業資格方面,已經在深圳前海試點了測量師、建築師的互認;廣東司法廳對合資格香港律師予以在大灣區內地九市的律師執業資質等,接下來還要積極推動和簡化現有的會計師、各類工程師等相關資質的互認。
陳勇也表示,現時香港專才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執業仍存在不少實際的困難和障礙,特別是兩地專業資格不相同,成為制約大灣區吸納香港專業人士的主要“瓶頸”。陳勇認為,推動香港專業資格到內地執業受認可,有助帶動香港專才融入內地、積極建設大灣區發展,還可通過香港專業人士為內地大企業帶來符合國際行業標準的服務、技術等,幫助企業走向國際化,可謂雙贏。香港特區政府應進一步擴大加快推進香港專業資格到內地執業受認可範圍安排。對於已經實行認受的專業資格,特區政府可考慮在大灣區成立跨境專業服務業協調小組,理順專業人士跨境考試、認證等執行機制,提供行政支持,提供更方便的辦證服務。
何敬麟建議,加快清除粵港澳大灣區“技術性貿易障礙”。他談到,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制度下,粵港澳大灣區存在三個單獨關稅區,在跨境貿易當中存在名目繁多的規定的情況。除通過推進降低關稅與開放市場外,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並促進特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建議加快清除粵港澳大灣區“技術性貿易障礙”,設立大灣區跨部門合作檢討機制,列出需排除和能排除的技術性貿易障礙清單,落實到具體負責部門按既定時程執行。
何敬麟稱,《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簡稱“《前海方案》”)的推出,是有利於推動更高水平的港深合作,發揮兩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雙引擎”功能。《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簡稱“《橫琴方案》”)的的公布,是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大舉措,將為澳門長遠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建議在《前海方案》與《橫琴方案》實現階段性目標並總結經驗,探索把兩地的創新制度複製至全國適用的地區。
崔世平也指出,國家不斷出台各種優惠政策,為澳門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創新融合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是推進澳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為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的探索創新融合發展的第一線試驗場。但在推進澳門與橫琴深度合作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則銜接方面,仍存在很多“大門開、小門未開”的困難,必須由決策者、執行者、使用者等從各個層面逐步去理順和解決。
崔世平建議,做好規則銜接,可為一些讓大灣區居民增強獲得感的創新舉措奠定基礎。例如,可完善大灣區內機場之間的陸路連接,尤其考慮以軌道交通連通白雲機場至澳門國際機場,以進一步提升大灣區交通網路的國際運轉力;可出台制度化、系統化、便利化的救護車跨境醫療轉送服務操作流程;可在橫琴進一步優化“跨境理財通”機制,在投資門檻限制、理財產品類型和投資渠道等方面進行放寬;等等。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3/31/V9UeVFylyuPRBNx9AThZDPEqiYlKGvOenM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