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劉國勳:深中通道及大灣區基建建造技術值得借鑒 冀持續與內地建造界交流
文|劉國勳
香港未來將會興建多項大型基建,若過程中引入更先進、創科的技術,相信有助建造過程更快捷、環保和安全。內地的建造經驗豐富、不斷創新,筆者過去兩天隨建造業議會到大灣區考察內地的建造技術,包括考察預計在明年通車、被喻為“超級工程”的深中通道,有很多技術值得參考和借鑒。
今次隨建造業議會考察的還有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劉俊傑、路政署署長陳派明、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方學誠,以及發展局、運輸及物流局等代表。
這次重點考察的深中通道全長24公里,橫跨珠江口、連接深圳與中山,集大橋、人工島、海底隧道、水下互通於一體,將大灣區貫通。
中交建集團、中國路橋集團等向筆者一行人介紹當中採用的多項創科技術以及建築新方式,考察智慧預製場、造橋及海底隧道的創新工程等。去年在香港舉行的建造創新博覽會,已展示了兩首大國重器:“一航津安1”及“一航津平2”的模型,今次考察更登上了這兩艘船,親身了解這兩座基建神器。
“一航津安1”集沉管浮運、定位、沉放和安裝等於一體,具有DP定位和循跡功能,是當今世界安裝能力最大、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業最高效、性能最先進的專業沉管施工船舶,以單船拖帶安裝沉管,令施工效率提升、成本更低。
“一航津平2”則稱為深水碎石鋪設的“3D打印機”,是自升式碎石鋪設整平船,實現移船定位、插樁抬升、石料運輸、拋石整平、質量檢測等功能,負責海底鋪路,速度上全球最快,一次整平範圍可達6個標準籃球場的面積,可解決海底水流影響碎石而產生回淤量大的問題。
中交建在世界建造界非常著名,有多項世界領先的技術,在造橋、建路、建島等方面都處於全球高水平。同時,中交建的國際營業額,亦位列全球第四、中國第一。
筆者期望未來特區政府、建造界能持續與內地建造界交流,持續了解內地建造的創新技術、並引入用於香港的基建建造上,以加快香港發展,特別是未來香港有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兩個大型計劃,相信創新技術有助推動建造工程更快、更好。
(作者係香港立法會議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4/3/ecsQRPViW4RO6E65HhodmOtvNZGrFkVZxbJ.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