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6日至8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大中華區學生會攜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大中華區學生會舉辦第十五屆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峰會。峰會採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參與模式,邀請五十餘位嘉賓,放眼全球、展示中國發展成果、傳播發展理念。
峰會與會嘉賓包括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啓德、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聯合國可持續解決方案主席傑弗裡·薩克斯(Jeffrey Sachs)、方源資本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唐葵、美國國務院前副助理國務卿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一土教育聯合創始人李一諾、喜馬拉雅資本執行董事兼首席運營官常勁(Gene J. Chang)和陽光媒體集團董事長楊瀾等。
本次峰會覆蓋八大論壇。開幕式當晚柯慶生、周克璐和閻學通參加,紐約時間次日上午,傑弗裡薩克斯教授也做出了分享。此後,主題為女性領導力、一級市場投資、國際關係、宏觀經濟、華人影響力、資產管理、能源與環境、教育和心理的八大論壇相繼舉辦。



在開幕式和分享上,柯慶生首先分析了中美關系的挑戰,包括科技問題,俄烏戰爭,以及即將到來的台灣、美國大選,都為雙邊關系帶去了不確定性,但同時,他也認為,在氣候變化,人文交流,金融穩定方面,兩國正攜手合作,而在糧食危機、疫情和生物醫藥等方面,應該加強合作,而非將兩國關係視為零和博弈。
Tupelo投資管理公司創始人及首席執政官兼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監事會理事周克璐為大家分享了她個人的成功史,作為百人會的一員一直致力於幫助亞洲群裡在美國的發展。她提到當人們感受到不被理解的時候,也要努力做自己,同時也要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同時,她還認為投資管理是非常適合亞洲人的職業,建議年輕人要多用‘我們’而不是‘我’來表達自己的團隊協作能力。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閻學通中美衝突等問題的根本原因,本質是逆全球化,各國家各經濟體各自為政,保護地方經濟,通過不同的政策實行地方保護主義。閻學通指出,中國的崛起會打破原有的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我們應該客觀看待這個趨勢。除了更高質量的開放,找到更廣泛合作伙伴之外,也同時應該加強經濟內循環並建立完整的供應鏈體系。中國企業要繼續做好準備,迎接未來在美國的更加嚴格的監管和挑戰。同時,在美華人應作為觀察者,不同的體制和思維對同一事件理解的差異性,同時在適當的範圍內,擴大影響力。
薩克斯教授從歷史上闡釋了中國發展歷程,並直接的抨擊了美國和很多國家的零和博弈思維。他提倡雙贏思維,並同時肯定了中國在俄烏戰爭和沙特伊朗問題中起到的協調作用。在觀眾提問部分,教授認為,多邊銀行應該起到大規模引資的作用,並致力於減少干預性質的的貸款條件,降低國家發展部門融資成本。同時,他認為,當前中美民眾間的不和諧因素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外國對中國的不了解,中國留學生應該努力幫助外國人降低誤解,並肯定了本屆論壇對於促進中美了解的積極作用。同時,他認為以美元結算為主的國際貨幣結算體系目前存在一些問題,一些國家也表達了對於美元計價的憂慮,並介紹了中國電子貨幣的發展。

女性領導力論壇邀請了大華超級市場首席執行官愛麗絲陳(Alice Chen),ETU教育聯合創始人李一諾,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性別與公共政策專業兼職教授梅麗莎費舍爾(Melissa Fisher),同濟大學校友會副會長及常務理事趙萍博士和亞裔美國人基金會 (TAAF) 首席夥伴關系主任普利斯卡菲(Prisca Bae)。在論壇中,嘉賓們指出了當前女性在作為社會重要力量、默默為社會付出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肯定的社會問題。同時也指出亞洲群體在美國創業的艱難。Melissa教授同時指出,談論女性話題不等於將女性與其他話題拆分,如亞洲女性的與美國女性的經歷差異很大,因此應同時考慮種族和信仰等因素。

一級市場投資論壇邀請了方源資本首席運營官方曉明,方源資本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唐葵,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韓國投資夥伴(KIP)合夥人王平和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論壇指出,中國投資者面臨多種挑戰和不確定性,包括不斷上漲的利率、全球經濟衰退以及日益激烈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但同時,嘉賓們也認為機遇與挑戰並存:人民幣投資者開始更加活躍;科技、高附加值的消費和先進製造等行業仍然具有很多投資機會;估值更加合理,投資者更注重價值投資。二級市場政策的變化也為資本市場帶來了利好消息。例如,全面註冊制的實施,為更多優秀企業提供了融資的機會。頭部機構通過深耕細分市場、賦能投後企業等措施,仍然能在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

國際關係分論壇嘉賓包括柯慶生、威廉·格萊姆斯(William Grimes)、邵育群和孫哲,現場討論氛圍激烈。在尊重中美對抗這一事實的情況下,美方著名親華專家,前助理國務卿柯慶生對中國的國際地位進行了建設性的評價,同時論據充分地多次反駁了目前美國政界、輿論界多中國的多項指控。例如,他認為,中國並沒有破壞現有的國際體制,相反,他和威廉都認為中國是現有國際體制的維護者。柯慶生尤其肯定了中國在資金上維護現有國際體系的積極作用。同時,威廉認為美國對各種問題都冠以“國家安全”的行為不可取。柯慶生多次批評了美方盛行的零和博弈心態,他認為,中美交惡或者中國與西方世界交惡對於美國沒有任何好處,尤其是在台灣問題上,維持和平狀態會非常重要。美方教授指出,中美對於國際秩序的遵守有時有與其他國家不同的認知。邵育群教授指出,中國從未接受國際體系中“自由主義”的一部分,同時,社會各界對於大陸將要在2027年進攻台灣這一論點缺乏依據:僅僅憑藉慣常性的設置軍隊訓練時間節點就認為兩岸衝突,是過度解讀。同時,孫哲分析了國內對於中美關系的悲觀或樂觀態度,並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會對緩解東西緊張局勢起到重要作用。
五位業界權威嘉賓受邀出席並參與了研討,包括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金融碩士項目聯席院長李祥林,EJF Capital董事總經理兼中國區首席執行官高子冰,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兼信用壓力與投資組合分析全球主管黃海波 ,Corebridge Financial首席經濟學家與市場戰略主管莫恆勇,和花旗董事總經理兼全球結構化產品研究主管王梅君。嘉賓們分析了全球央行的激進加息如何使全球金融體系異常脆弱,並探討了“隱形槓桿”如何在銀行和資產管理領域催生新的危機,闡釋了資產管理業務中更強的風險管理實踐的重要性,分析了政府參與和市場解決方案在應對此類危機中以存款從大銀行轉移到陷入困境的銀行可能帶來的隱憂,並揭示了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和與“隱形槓桿”相關的風險。最後,嘉賓們強調了加強風險管理實踐和合作在管理和減輕這些風險方面的重要性。
另外,六位嘉賓受邀出席並參與了宏觀經濟論壇下半場的研討,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理查德·科斯(Richard Koss)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嶽慶媛教授,國際貨幣組織楊元辰博士,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伊藤隆敏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方漢明教授,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金刻羽教授。嘉賓們基於各自學術領域的研究,分享了他們對於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面臨的不確定性和增長機遇的看法:房地產領域的挑戰和機遇,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國創新模式帶來的轉變和潛在影響,對中國經濟的現狀和未來前景提供深入的見解。

華裔美國人如何在保持獨特的傳統文化的同時更好地融入美國文化?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如何有效地爭取我們的權利並對抗歧視?而在一個越來越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中,我們如何應對可能影響我們個人和職業生活的挑戰?……這些問題在華裔美國人分論壇得到了充分討論和解答。分論壇與會嘉賓包括哥倫比亞大學華裔教授聯合會主席郭向東教授,APA 司法工作組聯合創始人白先慎教授,美國華人聯合會主席薛海培,美國國家行政科學院院士胡善慶博士以及喜馬拉雅資本首席運營官、美國華人聯合會基金主席常勁。嘉賓們指出,華裔美國人是美國最富有和最成功的族裔之一,他們對美國的經濟貢獻巨大。根據美國普查局的數據,華裔美國人的家庭收入比美國人均收入高出約25%。在文化上,華裔美國人編寫的音樂劇《漢密爾頓》在百老匯大獲成功,並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轟動。但是薛海培指出,華裔美國人仍需要更多參與到公共事務中,並鼓勵同學們意識到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要性,增強華裔美國人群體在全美的聲量。

二級市場投資分論壇邀請了中美投資領域多位專家,針對中美二級市場的現狀和未來,討論了如何看待價值策略和成長策略以及如何通過更深入的研究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獲得超額收益。參會嘉賓包括重陽資本總裁王慶博士、瑞銀證券董事總經理,研究部總監連沛堃,識博資本創始人黃浩偉,Alger執行副總裁、投資經理張艾米(Amy Zhang),TKK資本創始人王兟以及Prime Macaya資本管理合夥人阿利克斯·普斯奎特(Alix Pasquet)。王慶認為,實踐證明主動管理策略在中國資本市場仍能夠獲得明顯超額收益。連沛堃也通過介紹瑞銀在中國的研究工作和其觀察到的外資流動,肯定了當前中國股權市場的價值。在觀眾提問環節,嘉賓們分享了自己職業生涯中面對失敗的反思和總結,並且鼓勵同學們敢於試錯、用於嘗試,在研究實踐中學習投資的本質。

能源環境分論壇邀請了四位深耕中國能源政策及市場的學者,並針對“中國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的角色”進行了深入探討,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的創始研究員,前白宮、國務院和美國能源部高級官員戴維·桑德羅(David Sandalow)、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高級研究學者埃麗卡·唐絲(Erica Downs)、牛津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安德爾斯·霍夫(Anders Hove)以及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國際事務和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助理教授彭暐。嘉賓們指出,中國具有雙碳宏偉目標。在可再生能源發展上,中國正在具有中國特色道路上蓬勃發展;陸上風電在2021年進入“平價上網”時代,不再依靠國家補貼;同時,光伏的平準化發電成本,已接近水力發電的水平。但以煤炭為核心的能源進行轉型,不容易同時平衡可再生能源發展和能源供需,目前形勢下能源安全需求是第一位;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裝機量非常可觀,志在向全世界輸出技術和產品; 中國的電動車銷量和基礎設施、儲能技術和產量都領先世界,但也面臨各自行業內部的挑戰;天然氣需求仍然會增加,但對其政策支持與日俱減。短期來看,中國能源市場的確會能源價格波動,供應不穩等問題。但長期來看,隨着政府,企業和公眾對能源轉型的愈加重視,中國也會不斷探索新型低碳科技並予以政策支持。

心理分論壇邀請了陽光媒體集團楊瀾,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張西超,以及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沈東曙,並由泊恩心理創始人南雅馨主持。楊瀾就中國青年,尤其是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困境、堅持與療愈,展開了闡述,張西超則講述了青年人在職場上的心理問題與心靈生活,最後沈東曙強調了青年人可以有的非線性人生與社會參與,探索了青年人精神生活的可能性。在問答環節,楊瀾提到了”善治“的概念,作為對國際公共事務學院學弟學妹的勉勵。

在中國的教育界,傳統文化愈發受到重視,與此同時,現代科技的也引得教育界關注。我們如何認識和把握這兩大風向呢?教育分論壇邀請了原教育部新聞發言人,原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系教授彭凱平,清華大學學堂在線負責人王帥國,和好未來海外投資負責人高興,並由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劉知主持。王旭明講述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在一到九年級教材中所佔的大幅比重,並強調了教育在於人與人的互動,在於社會化,要注重機制。彭凱平老師則提到了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的馬克思主義與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貫通,並講解了文化的三重作用:心理作用、規範作用、信息作用。王帥國與高興與則在國際教育與科技變革方面進行了分享。在問答環節,暢想了教育生產力大幅提升與傳統文化的廣闊前景。
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峰會由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大中華學生會與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大中華區學生會合辦,以“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為主題,是北美最具影響力的中國論壇之一。峰會旨在增進與會者對中國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了解,通過搭建中國與世界對話溝通的橋樑,共同探索中國與國際社會開展合作的機遇與挑戰,向世界講述好中國故事,貢獻中國力量,提供中國方案。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4/12/BEFGYP9qshXcoz0eTUasSZi0oxcpWSKwfSy.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