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潤波
新冠病毒肺炎肆虐全球,截止2022年4月17日為止,全球感染新冠病毒人數超過5億,死亡人數過622萬,其影響之廣泛堪與1918年西班牙流感相提並論。
中醫抗疫傳承數千年民族智慧
中華民族在抗疫方面累積了無數實戰經驗,抗疫大門鑰匙,毋容置疑就在中醫中藥。根據《難經.五十八難》指出:「傷寒有五,分別是中風、傷寒、溫病、熱病、濕熱。」所謂疫病,實已蘊於傷寒治法之中。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其序中有云:「余宗族數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取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癒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這段序文,清楚地帶出了兩個訊息。其一,於東漢末年期間,曾發生大型流行疫症,從短短十年間張仲景宗族200人,有三分之二因疫症而去世,可思過半。所以他就此問題去尋找相應的解決方法,寫成此書。序中所謂《八十一難》,是指《難經》。其二《傷寒雜病論》這本書不單可用於疫症,還能治療各種疾病,由於疾病種類太多,雖未能逐一論述,但如能根據他所推薦的方法去認識疾病,每種疾病的源頭都清晰可見,縱然某種疾病前所未見,都可根據辨證論治的方法去治理而得到療效,用此來治療前所未見的新冠病毒,正是佳例。
《傷寒雜病論》成書年份,雖有爭議,東漢亡於公元219年,史學家並無異議,今年是2022年,相減219年,這書存世迄今,超過1800年。這本書的實用價值,不單跨越病種,還能跨越時空,1800年後的今天,仍能為我們抗擊新冠病毒,正如張仲景序中所說:「雖未能盡癒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
國家衛健委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推薦的「清肺排毒湯」,就是在《傷寒雜病論》書中,經專家集其中四條方劑而成,分別是麻杏石甘湯、射干麻黃湯、小柴胡湯及五苓散,適用輕型、普通型、重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而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亦可結合實際情況合理使用,引證中醫中藥跨時空超強生命力。
香港抗疫手記分享
這次新冠病毒肺炎肆虐香港期間,我用遙距診症方式,接診了一些新冠病毒確診患者及面診了一些陽轉陰康復中病人,其間純用中藥,採用張仲景辨證論治方式治病救人,取得可喜療效,所用方子,大部分來自《傷寒雜病論》一書,證明張仲景1800年前序中豪言壯語,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中醫中藥跨時空的能力,令人擊節。
接診病人,有發燒的,亦有沒燒的,但大多有一個共通點,是咽喉疼痛。有的患者告訴我,飲水時咽喉如割,如吞嚥玻璃一樣,非常誇張,咽喉為肺胃之門戶,反映了新冠病毒肺炎病毒,嚴重攻擊了入體的肺臟與胃腑,所以選方用藥時,我都以處理這兩方面為優先。
中藥處理咽喉方面藥物的選擇,非常之多,個人較喜歡用牛蒡子。 《溫病條辨》兩條名方桑菊飲與銀翹散,就選用了牛蒡子。肺臟受了傷害,肺與大腸相表裡,除了咳嗽外,連帶大便都出現問題,大便不好,反過來進一步影響肺部的康復。牛蒡子屬種子類藥物,除原有功效外,還兼有潤腸通便療效。牛蒡子既能清肺熱、治咽喉疼痛,更能暢通大便,一藥兩能,所以我在這次治療新冠病毒肺炎期間,使用牛蒡子頻率很高。現時第五波疫情,接近尾聲,但可預見第六波來臨,將不會是很遙遠之事,希望大家到時想這隻既便宜又有良效的中藥。
溫病後期,餘熱未清,溫病大家葉天士在《溫熱論》說:「爐煙雖熄,灰中有火」提醒溫病後期或康復期間,不能任意使用溫補藥物,慎防死灰復燃。好像每年重陽時節,秋高氣爽,孝子賢孫,拜祭先人,燃燒冥鏹後,沒有徹底將其弄熄,風輕輕一吹,又再度起火,此情此景,每年重陽例見,究究這是天災,抑或人禍?葉天士清楚告訴我們,如此種情況出現在病人身上,是醫師之過,用溫補藥用得過早了。
我接觸的病人,氣陰不足為多,據此我就謹遵葉天士明訓,慎用溫補,多用清補。所謂清,就是清理餘孽,清理餘熱;所謂補,就是補陰,所以花旗參(西洋參)我用得就比較多,它既能清理餘熱,又能補益陰份,與牛蒡子一樣,一藥多能,牛蒡子既能清肺治咽痛,又能通便;花旗參既能清熱,又能益氣生津。
以上是以單味藥而言,但中醫用藥,以方劑為主,配合藥物,進行加減。我會根據病人個別情況,選擇方劑,一樣米養百樣人,新冠病毒肺炎康復期間,每個人體質都有所不同,症狀不一,必須根據張仲景的指導:「觀其脈證,知是何犯,隨證治之。」張仲景的「竹葉石膏湯」,是我其中一條常用來清理餘熱的方子,喜其既能清熱,又能養陰,又配伍半夏,防止過於寒涼,損害正氣,充分體現中醫攻邪而不傷正,以人為優先的醫學核心思想。方歌是「竹葉石膏麥冬參,夏草粳米胃滋陰」,組成藥物分別是淡竹葉、石膏、麥冬、人參、半夏、炙甘草、白米,方內人參,我多轉為花旗參。
部分病人,熱傷心脈,我喜歡用「生脈散」,方歌為「生脈人參五味麥」,組成藥物分別為人參、五味子、麥冬。人參益氣生津,我亦多會轉為花旗參;五味子收斂心氣,修補心臟;麥冬補充發燒期間所失去的津液,新冠病毒容易傷害心臟,誘發心肌炎,特別青少年的人群,此方可修補之。
湯水方面,我喜歡用「清補涼」。清是清熱,補是補益陰份,涼是使身體涼快,湯水命名,立意清晰。但其組成,未有公論,我較喜歡用沙參、玉竹、百合、甜杏仁、苦杏仁、蓮子、山藥、芡實、綠豆、薏米、紅棗、龍眼肉、西瓜翠衣(西瓜皮)組合而成,再根據各人不同情況,進行加減。如清熱要多一點,我加大綠豆、西瓜翠衣份量;要潤肺止咳多一點,我加大沙參、麥冬、甜杏仁、苦杏仁、百合多一點;要健脾多一點,我加大蓮子、山藥、芡實用量;要和胃補氣血多一點,我加多紅棗、龍眼肉,不一而足,此種思維都是源自《易經》的指導。唐代名醫孫思邈早就告訴我們:「不知易,不能成大醫。」意思說,不明《易經》開示變化是千古不易之道,變幻才是永恆,據病情變化而治病,隨證立方,就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大夫。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4/13/2fTpIUIm5wFDA0mNGiMlwdLLvTErHoV59Oz.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