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皓天
執筆之際,疫情逐漸冷卻,香港政府正考慮逐步放寬社交隔離措施,市民或有機會重拾原有的生活。然而我們總不能預測何時又會再有下一波全新的疫情,或另一變種病毒的出現。《黃帝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是傳統中醫對治外來邪氣的積極手段。不論你是否曾經染疫,都值得思考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提升正氣,防患於未然,讓身心變得更加健康。
1.調理體質 恢復陰陽平衡
不少人在染疫過後依然出現「長新冠」症狀,多為餘邪未盡或邪去正虛的表現。例如在正氣奮起抗邪後,血氣變得虛弱而出現疲倦乏力;肺氣虛弱而見氣短、氣促;肺胃虛寒,水濕內停而見咳嗽、腸胃失調;肝腎受損,血氣不得上榮而見「腦霧」、記憶力減退、脫髮等。雖然從新冠病毒檢測呈陰性,但從中醫角度卻仍非健康之人,不少人在邪氣離開身體後仍存在各臟腑陰陽氣血之失調,嚴重者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故市民仍應積極治療,協助自身提升正氣。
2.充足休息 保養氣血
生病起於過用,香港再度蟬聯全球最勞累城市的榜首,不少人因長期勞累太過而導致氣血虧虛,五臟六腑皆變得虛弱,正氣不足,即使有任何「風吹草動」亦容易感受外邪而染病。這亦是不少人康復速度較慢、長期患上慢性虛弱性疾病的原因。港人實在值得思考如何調整自身作息時間,平衡工作與生活,才能讓生活與健康更「可持續」,避免未老先衰。
3.提升陽氣
人以陽氣為本,能幫助人體抵禦外邪、溫煦臟腑,《黃帝內經》提出「春夏養陽」,適逢夏日之時,這正是補養陽氣的大好時機!要提升陽氣首先宜減少受寒,尤其在夏日陽氣旺盛之時,應避免壓遏陽氣之舉,如喝冷凍飲料、吃生冷寒涼、長期開冷氣等,反而應「無厭於日」,例如適當曬太陽、戶外活動,甚至可進行艾灸、天灸等。
明代醫家張景岳亦在《類經》中指出:「今有春夏不能養陽者,每因風涼生冷,傷此陽氣,以致秋冬多患瘧泄,以陰勝之為病也。」夏日不得養陽,甚至因而受寒的朋友容易在秋冬季節引發鼻敏感、咳嗽、泄瀉、胃納下降、肌肉繃緊、手足冰冷、月經不調、痛症等各種慢性、虛寒性疾病,損傷真元之氣。
4. 適當穿衣避免受寒
《黃帝內經》認為「百病生於氣」,諸種疾病的發生皆與情志有關,例如「思則氣結」、「怒則氣上」、「恐則氣下」等,故情志的健康也是正氣的重要部分。事實上,並非情緒長期大起大落之人才會致病,就像急性中毒與慢性中毒一般,情志上的「慢性中毒」容易影響市民健康於無形,值得重視。例如社會長期充斥擔憂、緊張與不安的氣氛,或很多人長期思緒不斷,頭腦無法休息或放空等,皆在無形中導致氣血流通受阻,令不少人脾胃變得虛弱、濕氣停滯等。若希望重拾身心健康,就需要深入探尋這些擔憂、恐懼背後的成因,勇敢面對了!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4/14/2oedufpKxf25wPesWFhrOrDAHjzAymNpZrL.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