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博覽會暨“考古中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專題展覽開幕式在湖北武漢舉行。湖北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忠林,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出席並共同啟動博覽會和展覽,湖北省副省長邵新宇,武漢市市長程用文出席開幕式。
據悉,此次博覽會與專題展覽一體宣傳展示考古研究、遺址保護、文物利用等重要成果,旨在促進湖北與兄弟省區市的交流互鑒,促進湖北文物事業開新局、譜新篇。
這次活動共有來自13個省區市的23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10個省區市的19家服務商參加博覽會,涵蓋全國主要的代表性大遺址,分佈廣、時代全、類型多,囊括遺址公園建設的代表性企事業單位,涉及規劃、設計、施工、監理、安全、運營全鏈條。
各參展單位作了精心準備,展示內容豐富,展示手段多樣,體現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新成果,為瞭解中國大遺址保護利用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狀況提供了全景視圖,是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一次生動實踐。
“惟見長江天際流——考古中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成果展”依託一系列重大考古新發現,全面展示長江中游文明進程,不少文物為首次展出。自2020 年以來,國家文物局重大研究專案“考古中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取得了諸多成果,為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證中華文明綿延不斷、多元一體、兼收並蓄的發展脈絡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展覽主要展出2020年以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五省考古新成果,聚焦西元前3700年-前221年的長江中游地區,從新石器時代的文明曙光,到中原夏商文化對本地文明的催生、周王朝對南方的經營、楚對南方的開發、直至秦統一這一重要而長時段的歷史進程。
展覽展出文物180餘件(組),依據考古學與歷史文獻、科技手段等多學科綜合研究成果,從“九江甚中——古國時代的長江中游文明”和“江漢朝宗——夏商周時期的長江中游文明”兩個方面以物見事,以物證史,生動闡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路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演進格局。其中,湖南澧縣孫家崗、湖北天門石家河出土的肖家屋脊文化玉器造型精美、種類豐富,是中國早期玉文化的重要代表;隨州棗樹林墓地曾公求編鐘是近年湖北出土最重要的音樂文物,銘文對於研究曾國歷史,破解曾國之謎有重要意義;江西國字山出土的兩件有銘銅戈(戟),經專家考證,銘文分別是“者殹自乍用戟”和“於戉台王旨殹之大子不壽自乍元用矛”,器主分別為越王勾踐的玄孫翳和翳的一個兒子不壽,與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越王勾踐劍一起,顯示了吳越文化與荊楚文化的交流。
此次展覽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江西省文物局主辦,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辦,4月18日起對公眾開放,將持續至 8月10日。
開幕式後,嘉賓與各界觀眾共同參觀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博覽會和“惟見長江天際流——考古中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成果展”。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4/19/yvHOVGlRzUDPiwOo5wahUdpV4nfXeoKWevY.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