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記者 莊蕾)4月19日北京報道:4月19日,距離成都大運會開幕還有100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成都大運會籌辦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新聞發布會現場紫荊雜誌記者在會上提問道,大型體育場館的賽後營運維護使用是一道困擾賽事舉辦方的世界級難題,這些體育場館是否對市民開放?大運會推動了全民健身熱潮,借力大運會,成都將如何提高廣大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長、成都大運會組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王鳳朝回應道,大運惠民、共享辦賽,是本屆大運會從籌備之初就堅持的理念之一。我們全面開展“場館惠民、體育惠民、文化惠民、環境惠民”活動,努力將大運會打造為民心工程、民生工程。
王鳳朝具體介紹道,場館惠民方面,符合開放條件的賽事場館“能賽盡賽、能開盡開”,動態更新“一場(館)一策”惠民清單,開展“健身日”“共享日”等公眾體驗活動,2022年面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近8萬小時、超過509萬人次,舉辦各類賽事727項,推動全民健身在成都蔚然成風。
體育惠民方面,依托城市公園、社區“金角銀邊”,改造高品質運動空間,豐富城市活力場景,打造“15分鐘健身圈”。營造“一社區一品牌”的運動生活場景,完成1000餘名社區運動健康師培訓,開展社區運動節等活動6400場次以上,讓更多市民享受運動帶來的健康與快樂。
文化惠民方面,策劃實施“大運有我”市民行動、“共享大運”文化交流活動,舉辦主題音樂周、美術展,走進社區、學校等開展5000多場大運展演、宣講活動。特別是,結合全國文明典範城市創建,動員市民學外語、講禮儀,推廣“大運小譯”APP,市民對話世界變得更加便捷。
環境惠民方面,突出公園城市底蘊特質,實施綠色低碳辦賽行動,增設碳匯天府“低碳大運”專區,動員市場主體、廣大市民參與實現賽事碳中和目標。完善市域內公園運動休閑設施,提升世界大運公園配套服務能力,公園露營、龍泉山觀日出已經成為成都新的生活潮流。
“我們真誠歡迎世界各地的朋友們,來成都實地感受運動時尚的濃厚氛圍,與成都市民一起享受大運會帶來的健康幸福生活。”王鳳朝說。
紫荊雜誌記者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