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志斌
今年3月初,聯合國發布了《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審計結論》文件,其中將香港人的居住權作為基本人權之一加以特別關注,建議特區政府增建租住公屋的數量及降低公屋申請的門檻。俗話說,“長安居,大不易。”而對於居住在香港的普通市民,此話亦作如是觀。早在今年1月中,特區政府統計處公布了《居於分間樓宇單位人士》報告(俗稱全香港“劏房戶”統計報告),“根據2021年中期人口統計,全香港現時約有107371個劏房……對比2016年的人口統計數據,明顯增長接近17%。”與住房難相捆綁的另一個“老大難”問題便是土地開發不足,利用率低下。目前,光是在香港新界,就有近2600公頃的荒廢農地有待利用。而造成香港土地開發不動,開發不足的主要原因並非是“天意”,卻是因為“人為”。據悉,香港覓地建設往往需要15至2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落地執行。“例如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早在1998年的‘新界東北規劃及發展研究’就進行了前期的研究和諮詢公眾意見,十年後又在2008年重新展開‘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研究’,進行三輪公眾諮詢,至2013年年中才完成建議發展大綱圖。”特別是,目前特區政府的土地開發程序是以極度“分散式”模式來進行即將土地按照常見的幾十到幾百公頃規模的分區,“一個5000公頃的發展標的要分割成至少20個分區項目,也就是要走20次規劃、諮詢、審批程序,方能進入真正的收地和工程開發階段。”
從面上來看,土地開發沒有行動力是香港特區政府運作效率低下的一個機制問題,但從更本質的角度來看,這恰恰反映出的是,香港管治階層在解決問題和矛盾的實踐論和認識論層面出現了與現實困境的“脫軌”即一味地從傳統規矩、程序乃至慣性思維之中尋找解決答案,眼睛不往下面看,不往基層看,而是轉身從過去的歷史制度中尋找執行路徑。無論是關乎民生的公屋問題,還是三年疫情中暴露出來的政府應對緊急公共衞生危機的政策制定滯後,乃至“黑暴”時期管治階層無法果敢大膽處理社會“暴亂”的程序缺失,都在提醒我們,香港在回歸後的二十五年,都走不出一個“傳統神話”的過去,對約定俗成的規定和制度過分“迷戀”,執着於按部就班地思考問題,以造成對現實問題把握和解決的不力。尤其是,管治階層不常走出辦公室,更極少考慮從現實所需的層面進行必要的調查研究,最終使得政府改革推動後勁不足,政策制定和實施難顯魄力。
要破解香港現存的深層次矛盾,就要先破解管治階層在治理思維和落地實踐方面的內在矛盾即香港當下社會發展的新興問題與管治階層在解決矛盾方面的陳舊方法論之間的不對稱性。換而言之,要迎難而上解決問題,就要首先做到眼睛向下,雙腳邁開,深入基層,走街串巷,在調查研究之中找尋解決問題的鑰匙。調查研究是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寶貴的治理經驗和歷史性成果,正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習近平主席在《調查研究要點面結合》一文中指出,“調查研究是一門致力於求真的學問,一種見諸實踐的科學。”總理李強也曾在出席記者招待會的時候指出,“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在過去的數十年裡,特區政府的管治邏輯都以“程序正義”作為主要的“指導思想”,在解決問題不利的情況下,為自身行政效率低下找足藉口,於是出現了一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現象,即管治團隊並不是太在乎是否可以徹底地解決問題,卻往往會在乎程序步驟是否做到位,雖然讓市民“看見”了必要的“正義”,卻也同時讓市民“看到”了緩慢的、實質性解決的結果,從而導致解決諸多深層次矛盾的時間和討論變成了一種沒有意義的“自我內耗”。可以說,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香港社會急需樹立一種新的、充滿活力的乃至有擔當的社會核心價值理念。
如果說“一國兩制”是形而上的政治和法律底線,那麼在現實層面,它也為香港在新時代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價值融合點。“一國”強調的是統一性,而“兩制”着重於融合性,“一國”要“兩制”,更要取“兩制”之利。從當下的香港特區政府管治局面出發,香港需要融合社會主義和執政黨七十多年來的治國理政之成功優勢與經驗,例如集中力量辦大事,強調調查研究的實踐方法,以目標和結果為導向,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將社會再分配落實到位的公平初衷。一直以來,筆者都認為“民主”、“自由”和“法治”是“一國兩制”下香港無法取代的核心價值,但在新時代發展的需要下,除了這些價值之外,香港更需要善用和總結“兩制”之利,吸收內地管治的優勢經驗,將之變成香港發展的新動能,以期鑄造出新的香港核心價值,以實現兩制在管治、價值理念乃至人心認同方面的契合。
“兩制”不能對立,“兩制”也不能割裂。在“一國”的統一性之下,“兩制”的融合性是要求香港在保留和發展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獨特優勢之際,從社會主義和共產黨的執政歷史上吸取寶貴的發展經驗,為己所用,揚長避短,有機結合。唯有如此,“一國兩制”才能在港澳乃至更為廣泛的華夏土地上,有機落地,生生不息。特別是,在由治及興的轉折點上,香港若可以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從民間和田野中鑄造解決社會矛盾的利劍,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個披荊斬棘、欣欣向榮、為民高效的香港管治隊伍,一定會將帶領香港社會再續香江傳奇,重寫獅子山輝煌!
(作者為中國僑聯委員、安徽省政協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本文原載於《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