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公開表示,地方行政檢討已進入尾聲,區議會作為地區行政和諮詢的重要部分,值得保留,今次檢討要令區議會「去政治化」,不會准許區議會成為「港獨」平台,強調香港社會不能容忍區議會被騎劫及癱瘓。
就市民關注的幾個問題,李家超表示,今次檢討將國家安全放在首位,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確保《憲法》和《基本法》規定的制度有效及持久落實,亦要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並充分體現行政主導;他又提到,來屆區議會議席數目會與現屆相若,即479席,酬金和津貼可考慮維持不變。李家超釋放的信息表明,區議會改革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不久前,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港考察調研時指出:「香港社會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亂的根源尚未根除,治的基礎尚需鞏固。」現在香港着手推進區議會改革,正是為了「鞏固治的基礎」,打通香港治理的「最後一公里」。
被「港獨」騎劫 功能扭曲不能容忍
區議會原本是一個以服務社區為職能的「非政權組織」,但在過去數年間,一步步淪為「港獨」平台。
2014年「佔中」發生後,約60名參與「佔中」的「傘兵」參加了2015年區議會選舉,並贏得8席,其中就有青年新政梁頌恆及游蕙禎等人;這些人透過區議會平台,更於2016年當選香港立法會議員。令人感到震驚和憤怒的是,梁頌恆和游蕙禎公然在宣誓儀式上展示「香港不屬於中國」的橫額,作出反中辱華的動作,最終兩人被法院裁決違反《基本法》與《宣誓及聲明條例》,取消議員資格。由此事可以看出,區議會成了「港獨」分子進入立法會的通道。
2017年4月,戴耀廷則有計劃地騎劫區議會,他提出「風雲計劃」,當中包括3個步驟:第一步,反對派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中大勝,囊括2022年特首選舉委員會中屬於區議會議員選委席位共123個;第二步,在2020年立法會選舉中,掌握過半數的議席;第三步,在選委會成員中聯絡與反對派立場相近組別的128個席位,若成功,將掌握超過半數以上席位,即可決定行政長官人選。
後來,這個「風雲計劃」實現了第一步,在2019年11月24日的第六屆區議會選舉中,大批愛國愛港人士受到暴力威脅、恫嚇,在暴力裹挾下,反對派取得86%區議會議席,這些當選議員中,大部分人無心服務社區,而是喜歡搞「政治運動」,煽動年輕人上街施暴,區議會的功能嚴重扭曲,直到2020年7月《香港國安法》實施後,才有所收斂;之後,有大批區議會議員不願意宣誓擁護《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區,再次印證了他們當議員之目的就是反中亂港。
區議會成為「港獨」平台,已經嚴重違反了《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絕對不能容忍!
香港區議會設立於1982年,曾是地區居民與政府之間的重要溝通橋梁,在地方治理過程中扮演諮詢、溝通和監督的角色,以及承擔推動地方民眾參與社區治理的使命,被廣大香港居民所接受。
然而,過去10年的區議會選舉愈來愈「荒腔走板」、人喧馬嘶、雜亂無章、烏煙瘴氣,每次選舉前,均有外部勢力的滲透和干預。有多位參選人曾經爆料,參選前曾接到「有意資助參選」的信息,一旦拒絕「資助」,不久就會接到恐嚇信息;2019年的那場區議會選舉,更是變成了「港獨」勢力明目張膽的奪權運動。
回歸「非政權性區域組織」 杜絕亂象
當初,中央允許一部分立法會議員從區議會議員中選舉產生,是為了探索香港民主政制發展之路,有人卻利用這個途徑,以「民主」之名,行「港獨」之實,說明這個探索是不成功的,必須及時矯正。
現在,本港有18個區議會、共有479個議席,由於大批反中亂港區議員未能滿足須宣誓擁護《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區的要求,有超過300個席位空缺,多個區議會因只剩下數名議員而無法正常工作,影響了特區政府與社會基層的有效溝通,也影響到部分地區的文康設施及相關活動安排。
這種狀況不能長期拖延下去,本屆區議會將於今年底任期完結,必須從新一屆區議會選舉入手,徹底改變區議會的亂象,堅決「去政治化」,令區議會回歸到《基本法》確定的「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定位上來。
《香港基本法》第一條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第十二條則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這是「愛國者治港」原則的法律依據。
《香港國安法》第六條訂明:「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這是所有香港居民必須承擔的法律義務。
基於以上兩點,我們應該明白:包括區議會在內的所有組織,都必須尊重「一國」原則、維護國家安全,不得挑戰《憲法》和《基本法》,不得企圖顛覆中央政府,不得企圖顛覆香港的政權機關。這意味着,當選區議會議員,必須宣誓擁護《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區,這是基本的政治規矩。
連結政府市民的「助手」 提升幸福感
由此可以認知,「愛國者治港」的概念是寬泛的,不僅僅針對政權機關,還包括區議會,區議會選舉是「愛國者治港」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以設想,未來區議會構成依然是多元化的,可以吸納各個領域的人才,但必須守住「愛國」這個底綫。區議會一頭連着政府、一頭連着社區居民,大家集思廣益,為特區政府提供有價值、接地氣、合民意的建設性意見,在社區的文化、康樂及環境衞生方面發揮作用,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感;區議會是連結政府和市民的「助手」,而絕對不能成為政治爭鬥的「對手」。
完善基層治理 打通「最後一公里」
時下,香港局勢大盤穩定,但若細看,香港治理的諸多環節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基層治理還有瑕疵,須打通「最後一公里」。
從「立規矩」來看,《基本法》、《國安法》是香港必須遵從的「大規矩」,「大規矩」之下還需「小規矩」,各個單位、社會組織都應修訂各自的管理規定,使其符合《基本法》和《國安法》的要求,例如在大學的校規當中,如何規管「言論自由」及「學術自由」,使其不碰觸「國家安全」紅綫。
從「建團隊」來看,新選舉制度下產生的選委會、立法會和行政長官,均落實了「愛國者治港」的原則,但還有眾多的社會組織、特別是具有公共服務功能的組織,是否都由愛國者組成呢?如果裏面有眾多的「不愛國者」,是否會出現「公器私用」的情況呢?這些團隊如何把「愛國者治港」原則落到實處?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和研究。
應該說,《國安法》和新選舉制度實施後,香港治理的「主幹道」、「次幹道」都暢通了,但還有進入社區、單位、社會組織的無數個「小道」沒有打通;改革區議會,正是為了打通「最後一公里」。
在香港,除了區議會,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打通?也需要我們細細梳理。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本文原載於《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