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華 | 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專家
當前,全球經濟進入到知識競爭時代,中國製造業正在向知識型經濟轉型,大步向「中國製造」轉為「中國智造」的戰略目標邁進。中國在發展知識型經濟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湧現出一批知識型企業。香港應積極借鑒有關經驗做法,制定出台政策措施,重視培養和引進人才,加大創新和研發投入,力爭在知識型經濟發展中搶佔先機。
1988年9月,鄧小平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當前人類社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作為一種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偉大力量,正前所未有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經濟結構,作為這種聚合各種資源的核心資本的重要擁有者,知識型企業將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之一。當代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是最早預言知識經濟時代來臨的人物之一。他認為,知識已經成為最主要的產業。這個產業向經濟提供了生產需要的重要資源。經歷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經濟開始進行重大戰略調整,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型,由「中國製造」轉為「中國智造」。作為中國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中國企業如何從傳統的資源型向知識創新型轉化,考驗著每一位企業家的戰略智慧。
知識型經濟的定義、
基本特徵及產生條件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CED,1996)定義,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意指「直接以知識與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基礎的經濟」。由這個定義可以清楚地理解:生產、分配和使用必須有載體,這個載體便是人,而必須利用的傳遞及輔助工具是資訊及通訊科技(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隨著知識經濟重要性日益提升,由建構知識經濟基礎,轉為透過知識驅動經濟成長、累積財富與促進就業,因此不論是新經濟、資訊經濟及數碼經濟皆屬於廣義的知識經濟概念,涵蓋範圍從高科技產業至所有產業部門。
總體而言,知識型經濟相對於傳統經濟有極大差異。知識成為主要生產投入要素。就知識之內容而言,知識經濟是創新型經濟;就知識之表現形式而言,知識經濟是網絡化經濟;就知識之社會型態而言,知識經濟是學習型經濟;就現代化科技與生態環保互動而言,知識經濟有利於發展綠色經濟,促進持續性。知識型經濟主要呈現以下幾個基本特徵。
第一,具有尊重知識、崇尚知識、鼓勵創新的企業經營思維與企業文化。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認為,蘋果的靈魂就是創新,歷史上沒有哪家企業是可以做到持續創新的,企業長盛不衰的關鍵就在於完全地、純粹地創新。在《華為基本法》中,華為對自主創新是這樣規定的,「廣泛吸收世界電子信息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虛心向國內外優秀企業學習,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開放合作地發展領先的核心技術體系,用我們卓越的產品自立於世界通信列強之林。」20世紀上半葉,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創造破壞論」和「企業家創新本質論」。他認為,經濟發展是一個創造性破壞的內動態過程。這種「創造性破壞」,不斷促使原有經濟結構產生顛覆式革命,舊結構不斷被摧毀,新的結構在不斷發生的破壞中向前發展。
第二,大力實施以知識創造價值為核心的企業經營戰略。作為一家知識型企業,華為的成功是大力實施以知識價值為核心的企業經營戰略的成功。為尋找自我發展道路,華為義無反顧地把微薄的代理利潤幾乎全部投放到自己研發小型摸擬交換機上,其後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蘱果充分利用自己兼備工業產品設計的雙重技術優勢,與寶麗金等世界前五大音樂娛樂產品提供商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在短期內開發推出iTunes數字網絡音樂商店,向廣大綱民提供方便、低廉、一站式的音樂下載服務,一問世便受到歡迎。據統計,iTunes包含1,200多萬首音樂歌曲、55,000多部電視劇、8,500多部電影以及數以百萬計的電子書。華為和蘋果都可以成為現代知識型企業運用知識創造市場價值的成功案例。
第三,廣泛運用知識管理與知識創新的先進模式和方法。喬布斯為蘋果帶來了創新理論與革新方法,簡單明了、方便實用、關注用戶體驗,這就是蘋果的創新「軍規」。他的另一創新法則就是換位體驗,以激活思想、整合創意。蘋果注重知識創新的個性化,而華為注重知識管理。華為專門建設統一的有助於知識創新的支持服務體系,包括內部技術研發交流平台、研發知識數據庫、專家數據庫等,實現全球內部聯網,便於信息搜尋與交流,成為實施知識管理的典範。
第四,大力傳承務實創新、勇於變革的極具個性感召力的企業文化。蘋果的制勝之道還在於塑造創新的、獨具吸引力的企業文化,強調充分發揮個人能力,強調個人成就的理念,不斷鼓勵員工突破自己。華為的目標就是將自己的員工鍛造成一匹在創新路上奮勇拼搏的「華為狼」,新入職的員工要培訓5個月,要通過極其嚴格的考核。
知識型經濟的產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一個經濟體要從ICT的運用中享受其所帶來的便利與效率的提升,前提是必須先落實資訊基礎建設。提升載體(人)的素質,則必須由教育及培訓來進行。當人力素質提升後,便可更好地掌握科技的能力,才有辦法進一步從事研發與創新。一個適合創新的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一個經濟體的法律制定是否跟得上時代環境的變更速度、能否對創新的成果提供足夠的法律保護、政府行政效率是否提高至基本可以因應企業的需求等,這些都和營造創新的環境息息相關。
知識型企業的出現及演變
1926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會計學教授詹姆斯.麥肯鍚創辦了麥肯鍚公司,標誌著現代管理諮詢業的誕生,這也意味著現代知識型企業的正式出現。決定知識型企業產生和發展的先決基礎條件及關鍵因素之一,就是企業擁有相關知識資源並對其進行有效利用的能力。在此方面最有說服力的莫過於美國的3M公司,其成功的奧秘就是將自己擁有的知識資源轉化成知識生產力,進而轉換成企業自己擁有的知識資產。
世界知識型企業在其整個演變過程之中主要體現出以下特點:一是不拘一格的起步。創業時條件千差萬別,但至少有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靈活創業,不拘一格。西門子創立初期只是一間很小的手工作坊。1987年9月,任正非與五人合組,以民間科技企業的身份合組「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員工僅有14人,最初做的是貿易生意。二是善於把握機遇使企業加速騰飛。蘋果抓住「蘋果II」型微型計算機橫空出世的機遇,一舉贏得了市場。阿里發現淘寶平台上的很多網商有融資需求,就尋找商業銀行合作,形成阿里小貸,催生了活躍的民間金融。三是注重技術創新與實際結合。通用電器是借著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起家的老牌企業,不斷將創新成果商業化,並與市場緊密相連。阿里用大數據分析幫助解決了傳統金融信用評估困難的問題。四是營造適於創新的企業文化。3M從創業伊始,就十分重視培養員工隊伍的共同價值。五是高效應對競爭的持續企業改革。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競爭模式必然發生調整和改變。通過信息集成、網絡控制等先進技術手段,實現由產品分工協作為代表向產業鏈分工為代表的轉變,商業模式實現由成本中心、利潤中心為代表向價值中心為代表的轉變,實現價值增值。
很多企業因知識而受益。西門子啟動實施了100多項知識管理項目,涉及研發部門的創新管理、營銷部門的客戶知識管理、人力資源部門的員工培訓管理、質量監督部門的標準化管理等,取得了公司管理層、員工、客戶和社會的認同,收效良好。西門子的知識管理不僅僅局限在一個點、一條綫,而是一個多面立體化的完整體系,在當今世界上堪稱應用知識管理的典範之一。華為成功將知識管理策略落實到日常營運中去,設立一個專責部門負責在全企業擷取、儲存及分配知識。華為已建立一個系統使員工可以實時獲得可用及準確的資訊,以便作出更快的決策。
知識型經濟的現狀和挑戰
知識型經濟的發展影響國家的未來。有學者指出,「知識經濟」逐步取代「工業經濟」。以產業經濟為例,通常大家只會注意到企業之間競爭,但是很少關注除了競爭之外,企業之間之所以能夠持續競爭,主要是它們能夠在一些共同的基礎和規範之上,彼此形成一個既「競爭」又「合作」的產業生態。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需要的是具有更高層次、更高素質的聯合,知識經濟時代的科技發展速度更快,體系更為複雜多變,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在所有領域保持領先。有學者認為,「現代產生巨大價值的企業,不再是生產覆蓋全球產品的企業,而是如何在二個相同或是不同的生產要素之間,找到聯繫並且加以解決的企業。」
當企業前瞻末來,它所面臨最困難的挑戰,就是如何兼顧保護眼前市場與發展未來市埸,如何在持續現在的經營架構之下,推動創新的經營模式。知識資產將是兼顧現在和未來的關鍵,以及立足現代和邁向未來的核心。德魯克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社會最大的管理挑戰是如何提高知識工作者的勞動生產率。未來企業應該在員工身上投入更多,而非像過去一樣只關注盈利及有形資產增長。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在過去兩年內,香港的勞動人口減少了140,000人。相信其中不乏人才。據團結香港基金、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的調查顯示,通過「科技人才入境計劃」進入香港的高科技專業人才,超過七成以上沒有計劃在香港居留逾五年。
此外,競爭迫使知識型企業必須提供一套完整的產品與服務方案,因為消費者需要的是整合型的服務要求。因此,企業之間正為如何發展能夠契合市場的整合服務需求而激烈競爭。當市場需求及科技變遷,使得不同的產業跨入對方的疆域,未來的產業關係將會出現「既競爭又聯合」的局面,而在此情境中獲勝的關鍵,在於獲得知識能力和知識資本。
中國知識型經濟的發展現狀
早在1997年12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一篇「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報告中,提出在2005年前後重點建設200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立科學研究所、30個跨學科及地區的國立綜合研究中心,藉透過國家整體創新能力,使中國科技競爭力進佔世界前列。1998年2月4日,江澤民主席在報告上作了重要批示:「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於我們二十一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
中國企業在參與國際競爭時要面對蘋果、亞馬遜、GE、3M等這樣世界領先的知識企業,而這些企業在全球化時代早已謀篇成局,擁有完善的企業創新機制,擁有全球化的資源利用網絡。中國企業只有實現由傳統型企業向知識型企業的轉變,才能面對跨國企業的強力競爭。華為、聯想等為中國企業開了個好頭,其他企業也應儘快轉型。
在發展知識型經濟上,廣州早着先鞭。國務院於2020年8月28日批覆同意《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原則同意規劃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着力匯聚知識型經濟,打造知識創新高地,大力吸引國際創新人才,深入推進開放合作,以便更好服務「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需要。廣州知識城已上升為國家級雙邊合作平台,包括廣東和新加坡的雙邊項目,推動中新雙方在科技創新、知識產權保護及應用、先進製造業和人才培養等四個領域開展合作,積極拓展智慧城市、金融服務、數字經濟等領域合作。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區,知識城近年引進百萬神州、粵芯芯片、寶能新能源汽車等165 個重點項目,在建企業投資建設項目79個,總投資額1,700億元人民幣,預計投產後產值將超過3,800 億元人民幣。
2015年國務院出台《中國製造2025》,以融合信息化及工業化為指導思想,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提出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中國已吹起「中國智造」的號角,將製造技術和信息科技相結合,朝着知識型經濟方向邁進。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個部門印發《「十四五」智能製造發展規劃》,提出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於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各個生產環節中,到2025年力爭70%以上製造業企業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建成500個以上引領行業發展的智能製造示範工廠。
對香港發展知識型經濟的幾點建議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對企業的重要性遠勝過原料與廠房。微軟提出「淘汰自己的產品」,否則別人就會毫不留情的超越你。這既是微軟的生存法則,也是知識經濟時代下企業的生存法則。
知識經濟的載體是人,香港需要專業人才抓住世界發展的機遇,以知識及創新佔據經濟制高點。香港現有的優勢仍是專業人才,惟偏重金融服務業居多。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除服務業外,科技創新與研究發展亦相當重要。但無論是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還是世界經濟論壇的排名,在創新競爭力指標方面,香港都落後於新加坡。未來香港必然要融入到國家創新革命的大潮,因此香港必須把創新與科技人才作為培養的重點,尤其是智能化與資訊化相關的技能。香港在邁向知識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高科技人才需求大增;加上面對急速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以及極低的生育率,使香港對優質人口的需求變得更為迫切。香港一直透過不同的人才、專才和企業家輸入計劃,吸引全球各地的人才來港發展,與全球各地人才的互動與交流亦持續。
香港還應側重創新科技的應用和實踐,國家十四五規劃已明確賦予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定位,香港可以聯同大灣區內主要創新科技中心如深圳及廣州一同發展。根據統計,70% 的創新活動直接或間接依託於工業領域,因此香港如要推動技術創新,宜將目前製造業佔GDP約1%的比例逐步提高。
總之,在研究突破和技術創新的帶動下,中國內地知識型經濟增長,給香港帶來重大的機遇。中國內地已明確表示今年要拼經濟,加強技術攻關和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及服務,構建一批新的增長引擎。讓我們一起期待中國知識型企業的群體崛起,而香港企業可積極借鑒內地知識型企業的做法,在新的征途上邁開大步。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3年3-4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4/27/QGv7UKmif1kAZVDb295x40BchlB2iJZvwUe.jpe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