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岩峰 | 香港海外學人聯合會署理會長
由香港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制定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將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願景全面展開,具綱領性地位,是一部「以結果為目標」的綜合性、系統性、前瞻性的創科發展戰略,在集成香港創科優勢基礎上,體現頂層設計、治理效能、政策落地及施政可持續性,貫徹了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相結合的執政新思維,對香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有深遠影響。
製造業闕如導致香港經濟民生
深層次問題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是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促進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和以製造業為龍頭的「新型工業化」,實際上反映了「一國兩制」的憲制性要求。在「一國兩制」方針的最高原則「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中,發展是重要一維。香港基本法第五章「經濟」第118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經濟和法律環境,鼓勵各項投資、技術進步並開發新興產業。」要求政府在創新科技產業發展與投資方面應當積極有為。第119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制定適當政策,促進和協調製造業、商業、旅遊業、房地產業、運輸業、公用事業、服務性行業、漁農業等各行業的發展,並注意環境保護。」從產業政策的指向上將製造業排在香港各行業之首,亦符合企業發展趨勢。
為何基本法特別對創科產業和以製造業為首的產業多元發展方面做如此規定?這是由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狀況決定的。香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騰飛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當時製造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30%以上,是香港經濟結構中最具產業鏈帶動效應和就業貢獻率的產業。事實上,如果不主動承接發達國家製造業轉移,就不會有「亞洲四小龍」的發展奇跡。從那時起,「亞洲四小龍」開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建設開放型經濟體,收獲全球科技與製造業轉移紅利,逐步邁入發達經濟體行列。
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全球知識經濟和高新科技產業蓬勃興起。隨著內地改革開放的深入,香港製造業「北上」,形成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的「前店後廠」分工模式。在當時的發展階段,這種模式具有合理性,克服了香港面臨的土地供應緊張、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製造業競爭力下降的困難,同時珠三角地區又可以充分發揮勞動力低成本優勢,形成了香港和珠三角地區雙贏。但是,這也造成香港製造業「空心化」,與製造業相關的科技研發也沒有在香港得以保留。與此同時,港英政府以所謂「積極不干預」哲學為藉口,對香港本地和「北上」的製造業企業疏於在產業政策上的引導與扶持。令人遺憾的是,回歸後的香港特區政府也沒有及時和成功地制定積極有為的產業政策。種種原因之下,香港多次錯失產業升級轉型和經濟多元發展的契機。其中一個嚴重失誤是任由製造業在GDP中的比重逐年銳減到低於1%,失去了以創新提升「香港製造」品牌並向高增加值製造業邁進的時代良機,抱恨於未能造就引以為傲的世界級高端製造業龍頭和創科產業生態鏈。
與香港同期實現經濟起飛的韓國、新加坡和中國台灣卻大力發展高端製造業和創科產業,現代製造業在GDP中的比重如今皆在20%以上,都孕育出足以傲視全球的龍頭企業和產業生態。以人口規模和土地面積較香港小很多的新加坡為例,在精密製造、電子、生物醫藥和石油化工這四大出口部門中,新加坡生產了佔全球市場份額60%的基因晶片、20%的半導體設備、全球前10大藥物中的4種藥物,並成為全球十大化工中心之一。
製造業闕如的香港最終形成了金融獨秀、地產虛胖、傳統產業停滯的失衡經濟基礎,進而造成經濟結構單一、增長動能匱乏、青年缺乏生機和希望等經濟民生深層次問題。積極有為產業政策的缺位,造成香港經濟基礎同基本法對發展多元經濟和促進創科新產業的憲制性要求存在較大差距,衍生的種種經濟社會問題令各種政治操弄和外部干預勢力乘虛而入,甚至損害「一國兩制」上層建築的穩定和安全。
《創科藍圖》全面展開香港
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願景
隨著香港新選舉制度的確立和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成立,香港經濟發展受破壞和阻礙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轉。實施香港國安法、完善香港選舉制度,令「上層建築」中與憲法和基本法實施相關的制度和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加堅實的制度保障。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兌現競選承諾,帶領新一屆特區政府在上任百日之際,發表以「為市民謀幸福 為香港謀發展」為主題的施政報告。施政報告登高望遠,凸顯頂層設計。為了對接國家戰略,增強香港發展動能,提出加強「八大中心」建設,發揮香港在新時代「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包括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航空樞紐地位的同時,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和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其中,關於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特區政府去年年底推出了具劃時代意義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以下簡稱《創科藍圖》)。
由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制定的《創科藍圖》,將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全速引領香港實現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願景全面展開。《創科藍圖》具綱領性地位,是一部「以結果為目標」的綜合性、系統性、前瞻性的創科發展戰略,在集成香港創科優勢基礎上,體現頂層設計、治理效能、政策落地及施政可持續性,貫徹了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相結合的執政新思維,對香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有深遠影響。相信在未來五至十年,《創科藍圖》所引領的香港創科新政將會賡續推進,不斷開花結果。
《創科藍圖》凸顯的是「發展」這個終極關懷,並回歸「經濟基礎最終起決定性作用」,以國家賦予香港的新定位——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願景,肩負起四大發展使命,即「發展多元經濟」「創造優質職位」「提升生活質素」「貢獻國家所需」,以創科發展深刻回應香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適應的時代要求。這也正是回應二十大報告中所提出的「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同時,香港創科新政亦順應世界創科與經濟潮流,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所需,發揮香港作為中國參與世界先進產業布局和分工的重要創新基地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香港創科發展不單止是香港的事,也是整個大灣區乃至整個國家的事,關乎中國式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大局。
《創科藍圖》最令人鼓舞之處在於全面系統規劃了香港創科發展的戰略方向與策略重點。它以「四大發展方向」架構起香港創科發展的戰略格局,循四條發展路線,即「完善創科生態圈 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壯大創科人才庫 增強發展動能」、「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建設智慧香港」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做好連通內地與世界的橋樑」,全面開拓香港創科發展戰略版圖。
《創科藍圖》以「八大重點策略」及其統籌的16項目標、42項政策建議,將上述四大「發展方向」路線和方針具體落實,全面系統推進香港的科研、產業、人才及創科文化發展,並推進香港創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拓展環球創科合作。《創科藍圖》尤其以新治理模式和產業政策為引領,著重完善創科生態圈、推動科技產業發展及實現「新型工業化」,支持初創和產業發展,建設國際創科人才高地。為順應全球數字經濟與智能社會發展大潮,《創科藍圖》在數字經濟與智慧城市建設方面頗多著墨,在增進經濟增長動能的同時,亦以增進市民福祉為依歸。
香港完全具備
發展創科產業的能力
香港作為高收入經濟體,缺乏科技創新及工業化能力將成為競爭力提升的最大挑戰。從全球來看,創科產業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增強地區經濟活力最重要的驅動力。對於香港而言,香港法律與市場體系完善,金融業發達,工商服務業一流,擁有多家世界高水平大學,具有吸引全球人才的顯著優勢,完全具備發展創科產業的能力。香港還有相當數量的可用土地,發展創科產業在用地方面也是有保障的。需要看到,大力發展創科產業也有助於鞏固和提升香港的金融、貿易、物流和工商服務業發展以及吸引高端人才,從而增強香港經濟的整體競爭力。此外,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香港創科發展對於提升香港在大灣區和國家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具有積極意義。這正是國家賦予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新定位的意義所在。
當前窒礙香港創科發展的種種「軟」「硬」束縛和阻隔仍有待解除,香港創科產業及新型製造業由佔GDP的1%回升到5%或以上乃至直追其他發達經濟體,仍是相當大的挑戰。在特區政府帶領下,香港各界需要一股「敢於勝利」的決絕之志,同心聚力、團結奮鬥,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全國各地的利益相關方緊密協作,才能為香港創科發展創出新天地。
習近平主席在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考察香港科學園時指出,特區政府要把握時代發展大勢,把支持創新科技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發揮好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並希望香港發揮自身優勢,匯聚全球創新資源,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珠聯璧合,強化產學研創新協同,著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一國兩制」賦予香港創科發展以獨特的制度優勢,包括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體系相通的香港普通法制度、市場體系、營商環境、監管體制、多元文化以及與世界各國的廣泛聯繫,加上特區政府積極有為的產業政策引領,配合高效的市場運行,相信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創新科技及產業發展將出現「雙向奔赴」和「雙向融合」的趨勢,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以及世界級創科生態集群必將在粵港澳大灣區持續地成長、壯大。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3年3-4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4/27/k88knHZJXKtLA09kI0ynOdjCBdtEcuAGykD.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張岩峰 | 香港海外學人聯合會署理會長
由香港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制定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將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願景全面展開,具綱領性地位,是一部「以結果為目標」的綜合性、系統性、前瞻性的創科發展戰略,在集成香港創科優勢基礎上,體現頂層設計、治理效能、政策落地及施政可持續性,貫徹了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相結合的執政新思維,對香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有深遠影響。
製造業闕如導致香港經濟民生
深層次問題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是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促進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和以製造業為龍頭的「新型工業化」,實際上反映了「一國兩制」的憲制性要求。在「一國兩制」方針的最高原則「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中,發展是重要一維。香港基本法第五章「經濟」第118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經濟和法律環境,鼓勵各項投資、技術進步並開發新興產業。」要求政府在創新科技產業發展與投資方面應當積極有為。第119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制定適當政策,促進和協調製造業、商業、旅遊業、房地產業、運輸業、公用事業、服務性行業、漁農業等各行業的發展,並注意環境保護。」從產業政策的指向上將製造業排在香港各行業之首,亦符合企業發展趨勢。
為何基本法特別對創科產業和以製造業為首的產業多元發展方面做如此規定?這是由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狀況決定的。香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騰飛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當時製造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30%以上,是香港經濟結構中最具產業鏈帶動效應和就業貢獻率的產業。事實上,如果不主動承接發達國家製造業轉移,就不會有「亞洲四小龍」的發展奇跡。從那時起,「亞洲四小龍」開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建設開放型經濟體,收獲全球科技與製造業轉移紅利,逐步邁入發達經濟體行列。
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全球知識經濟和高新科技產業蓬勃興起。隨著內地改革開放的深入,香港製造業「北上」,形成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的「前店後廠」分工模式。在當時的發展階段,這種模式具有合理性,克服了香港面臨的土地供應緊張、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製造業競爭力下降的困難,同時珠三角地區又可以充分發揮勞動力低成本優勢,形成了香港和珠三角地區雙贏。但是,這也造成香港製造業「空心化」,與製造業相關的科技研發也沒有在香港得以保留。與此同時,港英政府以所謂「積極不干預」哲學為藉口,對香港本地和「北上」的製造業企業疏於在產業政策上的引導與扶持。令人遺憾的是,回歸後的香港特區政府也沒有及時和成功地制定積極有為的產業政策。種種原因之下,香港多次錯失產業升級轉型和經濟多元發展的契機。其中一個嚴重失誤是任由製造業在GDP中的比重逐年銳減到低於1%,失去了以創新提升「香港製造」品牌並向高增加值製造業邁進的時代良機,抱恨於未能造就引以為傲的世界級高端製造業龍頭和創科產業生態鏈。
與香港同期實現經濟起飛的韓國、新加坡和中國台灣卻大力發展高端製造業和創科產業,現代製造業在GDP中的比重如今皆在20%以上,都孕育出足以傲視全球的龍頭企業和產業生態。以人口規模和土地面積較香港小很多的新加坡為例,在精密製造、電子、生物醫藥和石油化工這四大出口部門中,新加坡生產了佔全球市場份額60%的基因晶片、20%的半導體設備、全球前10大藥物中的4種藥物,並成為全球十大化工中心之一。
製造業闕如的香港最終形成了金融獨秀、地產虛胖、傳統產業停滯的失衡經濟基礎,進而造成經濟結構單一、增長動能匱乏、青年缺乏生機和希望等經濟民生深層次問題。積極有為產業政策的缺位,造成香港經濟基礎同基本法對發展多元經濟和促進創科新產業的憲制性要求存在較大差距,衍生的種種經濟社會問題令各種政治操弄和外部干預勢力乘虛而入,甚至損害「一國兩制」上層建築的穩定和安全。
《創科藍圖》全面展開香港
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願景
隨著香港新選舉制度的確立和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成立,香港經濟發展受破壞和阻礙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轉。實施香港國安法、完善香港選舉制度,令「上層建築」中與憲法和基本法實施相關的制度和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加堅實的制度保障。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兌現競選承諾,帶領新一屆特區政府在上任百日之際,發表以「為市民謀幸福 為香港謀發展」為主題的施政報告。施政報告登高望遠,凸顯頂層設計。為了對接國家戰略,增強香港發展動能,提出加強「八大中心」建設,發揮香港在新時代「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包括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航空樞紐地位的同時,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和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其中,關於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特區政府去年年底推出了具劃時代意義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以下簡稱《創科藍圖》)。
由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制定的《創科藍圖》,將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全速引領香港實現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願景全面展開。《創科藍圖》具綱領性地位,是一部「以結果為目標」的綜合性、系統性、前瞻性的創科發展戰略,在集成香港創科優勢基礎上,體現頂層設計、治理效能、政策落地及施政可持續性,貫徹了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相結合的執政新思維,對香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有深遠影響。相信在未來五至十年,《創科藍圖》所引領的香港創科新政將會賡續推進,不斷開花結果。
《創科藍圖》凸顯的是「發展」這個終極關懷,並回歸「經濟基礎最終起決定性作用」,以國家賦予香港的新定位——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願景,肩負起四大發展使命,即「發展多元經濟」「創造優質職位」「提升生活質素」「貢獻國家所需」,以創科發展深刻回應香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適應的時代要求。這也正是回應二十大報告中所提出的「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同時,香港創科新政亦順應世界創科與經濟潮流,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所需,發揮香港作為中國參與世界先進產業布局和分工的重要創新基地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香港創科發展不單止是香港的事,也是整個大灣區乃至整個國家的事,關乎中國式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大局。
《創科藍圖》最令人鼓舞之處在於全面系統規劃了香港創科發展的戰略方向與策略重點。它以「四大發展方向」架構起香港創科發展的戰略格局,循四條發展路線,即「完善創科生態圈 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壯大創科人才庫 增強發展動能」、「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建設智慧香港」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做好連通內地與世界的橋樑」,全面開拓香港創科發展戰略版圖。
《創科藍圖》以「八大重點策略」及其統籌的16項目標、42項政策建議,將上述四大「發展方向」路線和方針具體落實,全面系統推進香港的科研、產業、人才及創科文化發展,並推進香港創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拓展環球創科合作。《創科藍圖》尤其以新治理模式和產業政策為引領,著重完善創科生態圈、推動科技產業發展及實現「新型工業化」,支持初創和產業發展,建設國際創科人才高地。為順應全球數字經濟與智能社會發展大潮,《創科藍圖》在數字經濟與智慧城市建設方面頗多著墨,在增進經濟增長動能的同時,亦以增進市民福祉為依歸。
香港完全具備
發展創科產業的能力
香港作為高收入經濟體,缺乏科技創新及工業化能力將成為競爭力提升的最大挑戰。從全球來看,創科產業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增強地區經濟活力最重要的驅動力。對於香港而言,香港法律與市場體系完善,金融業發達,工商服務業一流,擁有多家世界高水平大學,具有吸引全球人才的顯著優勢,完全具備發展創科產業的能力。香港還有相當數量的可用土地,發展創科產業在用地方面也是有保障的。需要看到,大力發展創科產業也有助於鞏固和提升香港的金融、貿易、物流和工商服務業發展以及吸引高端人才,從而增強香港經濟的整體競爭力。此外,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香港創科發展對於提升香港在大灣區和國家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具有積極意義。這正是國家賦予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新定位的意義所在。
當前窒礙香港創科發展的種種「軟」「硬」束縛和阻隔仍有待解除,香港創科產業及新型製造業由佔GDP的1%回升到5%或以上乃至直追其他發達經濟體,仍是相當大的挑戰。在特區政府帶領下,香港各界需要一股「敢於勝利」的決絕之志,同心聚力、團結奮鬥,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全國各地的利益相關方緊密協作,才能為香港創科發展創出新天地。
習近平主席在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考察香港科學園時指出,特區政府要把握時代發展大勢,把支持創新科技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發揮好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並希望香港發揮自身優勢,匯聚全球創新資源,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珠聯璧合,強化產學研創新協同,著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一國兩制」賦予香港創科發展以獨特的制度優勢,包括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體系相通的香港普通法制度、市場體系、營商環境、監管體制、多元文化以及與世界各國的廣泛聯繫,加上特區政府積極有為的產業政策引領,配合高效的市場運行,相信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創新科技及產業發展將出現「雙向奔赴」和「雙向融合」的趨勢,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以及世界級創科生態集群必將在粵港澳大灣區持續地成長、壯大。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3年3-4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4/27/k88knHZJXKtLA09kI0ynOdjCBdtEcuAGyk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