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玫玖 |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國際關係專業研究生
「北溪2號」是一條由俄羅斯經波羅的海海底到德國的天然氣管道。這條管道從提出、立案到興建,一路遭遇各種波折,更因被嚴重破壞發生泄漏而引起世界關注。這個深受地緣政治影響的跨境跨國重大天燃氣管道項目,早已超出了能源供需範疇,背後是大國圍繞能源安全和國家利益展開的激烈博弈和競爭。
2022年9月27日,受俄烏軍事衝突影響,命運多舛的橫跨俄歐的「北溪2號」(包括「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項目(以下簡稱「北溪2號」)意外受到人為嚴重破壞發生泄漏。這個深受地緣政治影響的跨境跨國重大天燃氣管道項目再次受到全球關注,進一步加劇了美俄圍繞「北溪2號」管道建設問題的地緣政治博弈,更增添了「北溪2號」的未來變局與迷局。事實上,「北溪2號」從提出、立案到興建整個過程,就充滿了美俄在歐洲的能源戰略博弈與較量。這一事件與俄烏軍事衝突、美西方對俄能源經濟制裁一起,正深刻改變著俄歐能源供需格局與俄歐政治格局,強化了美國對歐洲能源、經濟與安全的進一步控制,同時影響到歐洲國家政治穩定與社會發展。
「北溪2號」是俄歐能源供需結構互補與能源合作的產物
能源尤其是傳統的油氣能源,在當今全球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與國際地緣政治存在複雜關係,世界各國尤其是大國對此尤為重視。
俄羅斯是傳統的能源淨出口大國,擁有全球約21%的天然氣與約5%的石油儲量。歐盟能源儲量則非常有限,石油與天然氣儲量分別只佔世界的1.7%與0.7%。俄烏軍事衝突前,歐盟能源供結構是石油產品佔37%、天然氣佔24%、可再生能源佔17%、核能佔13%、固體化石燃料佔12%,其中自產能源佔42%、進口能源佔58%,歐盟對外能源進口依賴嚴重。俄歐各自能源儲量與需求決定了雙方在能源合作問題上易達成共識,也是促成「北溪2號」項目落地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歐洲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程度嚴重,俄羅斯是歐盟第一大石油和天然氣來源國。2018年歐盟石油和天然氣進口來源中,俄羅斯分別占27.3%和40.5%,進口量分別達1.49億噸標油和4,740萬噸標油。由於荷蘭、挪威、英國等歐洲國家天然氣產量呈下降趨勢,歐盟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持續增加,由2014年的1,152億立方米升至2017年的1,632億立方米,佔歐盟天然氣消費量比例高達35%。同時,俄羅斯能源企業與歐洲商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同意參與「北溪2號」建設的歐洲企業均為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長達數十年的合作夥伴,這也促進了俄羅斯天然氣在歐洲市場上份額的增長。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緩解「北溪1號」運載力,建造「北溪2號」的構想應運而生。該項目建成後可提供歐洲約10%的天然氣需求,特別是每年可向德國輸氣550億立方米,這也是德國態度最積極主動的重要原因。
「北溪2號」建設深受地緣政治和
域外國家介入的影響
「北溪2號」從一開始就面臨相當複雜的國際環境,除天然氣供應國、過境國和消費國之間相互關係外,一些域外國家也深度卷入了這場能源博弈之中,其建設過程受美國、俄羅斯、歐盟以及烏克蘭等多國各自經濟利益、能源外交和政治立場制約與影響。
現行歐俄之間的油氣輸送需要過境多個中東歐國家,不菲的過境費用和動蕩的地區情勢增加了俄羅斯向歐洲供氣的風險。據統計,俄羅斯天然氣過境運輸需要每年向烏克蘭支付數十億美元管輸費,2016年1月,烏克蘭又將俄天然氣過境費用提高一半,達到4.5美元/千立方米,與10年前相比漲幅超過310%。「北溪2號」項目建成後,俄羅斯不必再通過烏克蘭和波蘭,過境費用可以大幅減少甚至徹底免除。因此,俄羅斯認為烏克蘭是橫亙在俄歐能源合作道路上最大障礙之一,只有擺脫對烏克蘭過境依賴,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俄烏衝突給歐洲能源安全帶來的潛在威脅。尤其是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影響深遠,克里米亞問題強化了烏克蘭對俄羅斯的敵對與抗拒心態,加速了烏克蘭向歐盟與北約的靠攏,俄羅斯也因克里米亞問題受到了來自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制裁。俄烏政治關係及能源過境風險問題進一步增強了俄羅斯尋找和建設新管道的決心。從這個意義上講,「北溪2號」可以被看作是俄羅斯為擺脫烏克蘭與波蘭等部分東歐國家制約,取得對歐輸氣控制權的重大戰略考慮。
歐洲複雜地緣政治與美俄能源激烈博弈
影響「北溪2號」建設進程
「北溪2號」項目於2015年6月正式提出,原計劃到2019年年底竣工,但在建設過程中遭遇了諸多阻礙和困難,波折不斷。
自項目啟動之後,歐盟內部的爭論漸趨激烈,甚至有多國聯名致信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提出反對意見,最終導致法國恩基集團(Engie)、奧地利石油天然氣公司(OMV)、荷蘭皇家殼牌(Shell)、德國尤尼佩爾(Uniper)和德國溫特沙爾天然氣公司(Wintershall)等5家歐洲公司並未按原計劃入股「北溪2號」。然而,德國因能源嚴重短缺與經濟發展需要,一直極力主導與推動該項目,其中德國前總理施羅德與默克爾均做出巨大努力,使得這一項目在爭議中前行。2017年4月,上述5家歐洲公司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最終簽署了「北溪2號」融資協議。2018年6月初,「北溪2號」已獲得除丹麥外,德國、芬蘭和瑞典在其專屬經濟區建設和運營的許可。
丹麥在「北溪2號」問題上前後搖擺。2017年,丹麥國會聲明「政府可以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為由阻止『北溪2號』項目通過丹麥領海」,表現得比較消極。隨著項目開始在波羅的海啟動鋪管作業,丹麥態度又發生改變。2019年10月底,當項目進度超過80%時,丹麥政府最終向其發放了通行證,這也意味著項目的最後障礙被排除,「北溪2號」管道丹麥段在擱置兩年後終於動工建設。
美國的制裁又給該項目蒙上了一層迷霧。2019年末,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對參與「北溪2號」項目的施工方企業進行制裁,導致參與建設的瑞士全海洋公司(Allseas)退出,丹麥專屬經濟區的最後一段管道鋪設被暫停。同年12月2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電話會議,雙方重申繼續支持「北溪2號」項目。俄方也針對該項目進行了相應的改組和試驗,並於2020年12月恢復了管道建設。美國則採取新一輪針對性制裁,使得歐洲多家參與「北溪2號」建設的公司陸續停工,管道建設又一次被中斷。
隨後各方就「北溪2號」最後建設展開博弈。首先是美國和德國之間的妥協。儘管美國認為此項目是俄羅斯推行的地緣政治項目,將增加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增大歐洲能源安全風險,但拜登上台後為修復與歐洲盟友關係,特別是爭取德國,在2021年5月出訪歐洲前宣布豁免對參與「北溪2號」的德國及其他歐洲國家公司制裁。其次美德也對烏克蘭做出了承諾,共同支持烏在2024年後繼續保持天然氣過境國地位,德國將盡力促成俄烏兩國將俄羅斯天然氣過境烏克蘭的協議延長10年。此外俄羅斯也做了適當讓步與妥協,2019年底與烏克蘭簽署了繼續通過烏境向歐盟供應天然氣的五年期協議,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也承諾向烏克蘭國家天然氣公司支付 29億美元賠償。
雖歷經一次次重大波折,「北溪2號」依舊在波折中前進。2021年9月10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宣布,「北溪2號」鋪設任務已經全部完成,計劃於年底開通運行。2022年1月26日,「北溪2號」正式在德國注冊成立營運公司。但此時國際形勢又發生重大變化,俄烏關係趨於緊張,美國對俄更加強硬,對「北溪2號」態度再次發生轉變,表示將繼續對「北溪2號」實施制裁。
圍繞「北溪2號」爆炸案引發的輿論戰
更增項目建設變數
2022年初,俄羅斯宣布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俄烏軍事衝突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挺烏反俄」,對俄羅斯實施全面制裁,「北溪2號」首當其衝,本來已完工即將輸氣的工程再次陷入停頓與困境。
2022年9月27日,位於瑞典與丹麥專屬經濟區內的「北溪1號」、「北溪2號」的四處管道相繼發生爆炸泄漏,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立即引發激烈的「口水戰」。美國與部分歐洲國家第一時間指責是俄羅斯所為;俄羅斯則直指美國,認為美國嫌疑最大,俄總檢察長要求以「國際恐怖主義襲擊」罪名立案調查;國際輿論普遍認為美國嫌疑最大,分析只有美國有策劃實施爆炸的能力與可能。
特別是美國資深調查記者西摩.赫什於今年2月8日發表長達5,000多字的《美國如何摧毀北溪管道》的長篇報道,詳細分析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背後由美國安全與情報部門策劃、拜登總統親自下令、美國海軍實施、挪威軍方配合的全過程,將輿論矛頭直指美國。
面對這一世界性大新聞,各方的反應耐人尋味。美國政府立即予以否定並進行了反駁,但無法取信於國際社會,美國依然被認為是最大「嫌疑犯」。隨後,美德媒體同時報道北溪管道炸毀與美、俄、烏政府無關,而是一個親烏政府的烏民間組織所為。由於報道沒有可靠信息源,並不為外界所認同,國際輿論普遍認為民間組織不可能有能力在北約控制的海域進行這樣大難度的海下破壞行動,反而指責美國有操縱媒體轉移視線之嫌。更令人意外的是,對於這一重大國際公共安全事件,參與調查的丹麥、芬蘭、德國等不僅繼續將利益受損最大的俄羅斯排除在調查之外,而且至今不公布調查資料,引起各方懷疑和猜測。儘管聯合國安理會應俄羅斯要求召開會議,圍繞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展開辯論,但至今在美國的干擾下無法展開獨立調查,「北溪2號」爆炸案或將成為又一歷史懸案。
俄烏軍事衝突與「北溪2號」爆炸案疊加,深刻影響美俄歐洲能源供需格局與歐洲地緣政治發展
俄烏軍事衝突與美歐對俄羅斯一波接一波的能源、貿易、金融等制裁,不僅對歐洲能源供需、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等產生重大影響,而且深刻改變了美俄在歐洲的能源戰略博弈格局,以及歐洲地緣政治態勢。北溪管道被炸毀,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俄烏軍事衝突事件的外溢,以及美俄在歐洲進行能源爭奪與地緣政治博弈的延續。
經過多番爭奪,如今美國已經達到戰略目標:基本上切斷了俄歐能源合作,尤其是俄德能源戰略合作,實現了美國期待的歐洲能源「去俄羅斯化」目標,美國取代俄羅斯成為歐洲能源的重要供應者,從中獲得巨大經濟利益,同時通過全面援助烏克蘭,徹底消耗俄羅斯,極大改變了歐洲地緣政治格局。
一是俄羅斯在美俄歐洲地緣政治較量與歐洲能源博弈中受到重創。俄羅斯發動對烏特別軍事行動,讓俄烏關係及俄與北約關係陷入更大戰略困境,目前仍看不到和平解決的曙光。俄羅斯被拖入一場持久消耗的僵局之中,嚴重影響俄羅斯大國地位與社會經濟發展。短短一年多時間,俄羅斯不僅在國際社會的處境更加孤立,而且遭遇能源發展戰略與對外經濟格局的重大變化。俄對歐洲油氣出口大幅下滑,基本上失去了傳統的歐洲能源市場,只好將出口份額轉向中國、印度等地。目前俄羅斯對歐盟原油出口比重大幅降為4%,天然氣供應也降到19%,已落後於挪威的近31%與美國的近20%。同時,俄羅斯嘗試在土耳其建設歐洲最大天然氣供應樞紐,但因土耳其大地震而受到影響。可以說,俄羅斯在美俄歐洲能源戰略博弈中處境十分不利,基本上輸掉這場賽局。
二是美國取代俄羅斯成為歐洲新的最大能源供應者,並進一步強化了對歐洲政治安全控制。在俄羅斯受美歐制裁背景下,歐洲出現嚴重能源緊缺,美國加大了對歐洲能源出口,而且以更高的價格出售,成功取代俄羅斯成為歐洲最重要的能源供應地。據歐盟最新統計數據,到2022年底,俄羅斯對歐盟原油的出口比重從俄烏衝突前的31%降為4%,而美國則從13%上升為18%,是俄羅斯的5倍以上,美國正式取代俄羅斯成為歐盟最大原油供應國。不僅如此,美國還通過北約對俄進行制裁與遏制,進一步強化了美對北約、歐盟的控制,重塑歐洲地緣政治格局。
三是歐洲雖然實現能源供應多元化,但能源供應價格上漲,經濟發展壓力倍增。歐洲努力拓展能源供應來源,在大幅增加美國能源進口的同時,北歐國家也成為重要能源來源地,同時積極擴大與非洲等地能源開發與合作。但這些做法仍難以有效解決能源短缺及能源價格上漲問題,已嚴重影響到歐洲經濟發展與民眾生活,歐洲多國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包括反對北約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並擴大戰爭,法國民眾更抗議要求法國政府退出北約,捷克與奧地利等國民眾遊行反對美國霸權甚至要求制裁美國等等。另外,歐洲依賴俄羅斯廉價能源與中國低價工業品時代可能宣告結束,將進入能源價格高企、工業企業競爭力下降、企業出走與經濟衰退的時代,德國受到的衝擊尤為嚴重。
四是對歐洲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格局產生深刻影響。北約是冷戰後唯一存在的軍事安全集團,俄烏軍事衝突進一步強化了美國對北約的控制,並將北約的觸角向亞太延伸,成為嚴重影響全球與地區安全穩定的因素。美國還通過對歐洲能源控制,進一步強化了對歐洲的安全控制,歐洲追求的自主性受到遏制。
美俄歐洲能源戰略博弈、美歐對俄能源貿易金融制裁與「北溪2號」爆炸事件,對中國重新認識國際政治發展格局、維護能源供應安全、保護重要基礎設施等,具有重大啟迪意義。中國應藉此重新審視當今國際關係形勢的新發展、新變化,更加關注地緣政治發展及複雜的國際政治博弈,更加關注國家能源安全與國際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在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推進經濟穩步發展的同時,不斷強化國家能源安全與能源保障,積極推進國際公共基礎設施領域合作安全,更加有效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3年3-4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4/28/4RvbCkxSiPqYAzoXddTJjXIwGxs0cKBIj6Y.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