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雪儀
香港本身地處於中國南方一陲,百多年來,從一個漁港發展成為國際大都會及金融中心,本港雖然以中國人為主,但亦是華洋雜處,因此從生活方式以至文化、藝術各方面既保存中國傳統,又被西方思潮所衝擊,形成多元文化的社會特色,香港藝術家在創作上銳意求新,積極改革,形成富地域色彩的獨特藝術風貌。
一直以來,中西及多元文化豐富了香港藝術的發展,由土生土長的戰後新一代開始,已經為藝壇引入貼近現代精神的本土文化,形成跨媒介的藝術發展。
隨着訊息科技一日千里的發展,新媒體創作成為了世界矚目的藝術潮流。數碼、錄像、攝影、裝置、表演藝術作出大幅度的跨媒體結合,開拓了新的文化氣象。
在香港藝術館虛白齋以“情書——跨越虛白時空的不朽情懷(第一期)”展覽中,以古代中國書畫中之情感為創作靈感,卻又融合大型錄像投影裝置《寒江——在此與那之間》,嘗試以古今方式一起展現出藝術家對“情”的感受!
大型錄像投影裝置《寒江——在此與那之間》自古以來,中國人非常重視“情”,是情感的民族,有濃烈重情的生活態度, 如對古人、鄉土、山川等皆有深情。這是中國人對“情”所具有的特點!例如,中國的主流思想儒家就很重視“情”,因為以情感教育來維繫人的道德水平,這種思想,深深地影響中國傳統文化,而儒家提倡的“情”主要有六種:仁、孝、悌、忠、禮、義。能夠把握並適當地舒發這些“情”的人,被稱為“君子”。
中國書畫本是內歛卻有蘊藏豐富的情感,在香港藝術館虛白齋以“情書——跨越虛白時空的不朽情懷(第一期)”展品可以了解到,例如,以《洛神圖》為設色絹本,此作品源自曹植的《洛神賦》,曹植為三國時期(220 – 265)魏王曹操的三子,以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具體的圖像,畫中想表達出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無奈人神殊途而被迫分離的苦苦思念之情!畫中的洛神仙氣迫人,手執羽扇,步履輕盈縹緲,柔韌的衣帶表現出美人秀麗典雅的飄飄逸之感,而畫面左下方搖曳生姿的蓮花對應洛神飄逸韻緻的氣質, 簡直是傾倒眾生!
佚名 (仿顧愷之(約344 – 405) )《洛神圖》另外,董其昌的《山水行書合冊》,描繪辭官退隱,他縱情山水,常與陳繼儒等友人結伴出遊,作品中表現其藝術品味,而友人陳繼儒也創作出《山林隱賢圖》,繪出獨坐靜謐的林屋,依山傍水,風景怡人,正好反映出隱逸的生活。畫中景物多以濕潤筆墨點畫,呈現迷離朦朧的質感,也表達出對董其昌表示知己難得,夫復何求之友情!
“情書——跨越虛白時空的不朽情懷(第一期)”展品,以古人的情感貫穿於今天,在融合大型錄像投影裝置《寒江——在此與那之間》,其裝置的作品中,結合宗教、文學、電影等不同範疇的概念,透過一河兩岸的中國山水畫布局,並以及藝術家自身的經歷,就是對祖母懷念之情,運用了對比強烈的黑白影像和高低聲效,引領觀眾探索內在情感變化起伏。《寒江》與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館展覽“情書——跨越虛白時空的不朽情懷”同期展出,帶領觀眾發掘蘊藏在古今細膩的深情及藝術!
期望在運用跨媒體藝術,令我們對香港文化藝術的發展,有更多的了解!
(作者係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