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簡慧敏:讀懂香港優勢,奏響人民幣國際化新樂章
+關註
文|簡慧敏
近年來,隨著美國債務危機周期性復發、俄烏衝突加快國際貨幣體系的變革,身為全球2/3國家和地區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使人民幣的國際認受性與日俱增。截至2023年1月,人民幣已穩居我國第二大跨境收支貨幣、第三大SDR籃子貨幣、第五大全球支付貨幣和第五大國際儲備貨幣地位。最近,世界能源結構的改變也引起了人們對“石油人民幣”(petroyuan)的廣泛討論。
其實,從“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的“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便足以可見國家要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決心。在這一輪離岸人民幣市場大發展中,香港必須努力擴大自身獨有的優勢,緊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致力成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和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同時,對於美國和瑞士銀行新一輪的倒閉和信貸危機所帶來金融不穩定性和風險傳導的問題,政府亦必須有所警惕,並在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上,主動採取相應的措施,防範系統性風險。
在前述的大前提下,香港應如何用好“一國”之本,“兩制”之利,在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呢?筆者現提出4項建議:
第一,配合國家發展戰略,完善離岸人民幣市場機制。國家最近發布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其中“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及“中央金融委員會”的組建,將有助國家對香港事務包括金融發展戰略的高層領導和統籌協調,促使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坦白而言,香港在某些人民幣產品市場的基礎設施和交易活躍度仍有待提高。以衍生品市場為例,香港與新加坡仍有較大的差距,截至2020年上半年,新加坡人民幣的期貨成交和持倉量都是香港的5倍以上。因此香港必須強化離岸人民幣衍生品及外匯等產品的市場基建、優化交易規則和市場推廣等措施,提升人民幣的交易功能和投融資功能。
第二,開發更多離岸人民幣產品,滿足境外投資者增持人民幣作支付和儲備貨幣的需求。最近,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CME Group)公布於4月3日推出美元/離岸人民幣期貨期權,為投資者提供以人民幣計價的風險對沖工具。對此,香港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來應對外部的挑戰。除了儘快把《財政預算案》所提及的在港發行國債期貨提上議程外,特區政府亦應繼續完善“滬港通”和“深港通”,把更多外國大型企業的股票納入滬深港通的名單內。當然,“債券通”和“基金互認”安排的持續優化政策也應該不斷推進。
與此同時,筆者建議政府繼續探索人民幣期貨期權、雙幣種計價股票和人民幣綠色債券等理財產品,重點打造點心債市場,擴大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和資產規模。
第三,為大灣區居民提供更多投資產品,推動人民幣跨境流動和使用。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密切的經貿往來,使跨境資金的互聯互通顯得越發重要。故此,特區政府應用好深港和粵港兩地金融專班,在全面通關之際,持續完善“跨境理財通”,以滿足兩地人民在通關後對理財產品和融資的廣泛需求。
筆者也建議研究拓寬跨境人民幣資金的閉環通道,深化與前海、南沙的合作,開通更多跨境金融項目,尤其是與促進數字經濟、金融科技相關的項目,藉以提升人民幣的跨境使用量。
第四,把握“一帶一路”的機遇,鞏固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優勢。東盟是香港的第二大貨物貿易夥伴,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帶來的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和成員國之間更高程度的貿易和投融資領域開放機會,RCEP成員對人民幣貿易結算和支付的需求也會越益增加。
因此,筆者希望政府繼續積極推動本幣互換(local currency swap)的安排,吸引更多東盟國家透過香港建立以本幣計價的大宗商品貿易、一般貿易及基建工程支付等交易市場,把人民幣業務優勢輻射至“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同時,筆者也期望香港能儘快成功加入RCEP,為香港的經濟注入新活力。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香港成功緊抓住每次的歷史機遇,依次完成了由轉口港、製造業至以金融業為核心之服務行業的經濟轉型,使香港在歷經變革後仍能立於橋頭。
而毋庸置疑的是,我國近年來的對外政策使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獲得大大的提升,促使其他國家和地區對人民幣國際化持正面的態度。
現在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高速發展的時機。筆者期望也相信,特區政府能把握此重大機遇,發揮自身的優勢,全力推進離岸人民幣業務的全方位發展,為人民幣國際化成績單增添耀眼的光彩。
(作者係香港立法會議員、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總法律顧問、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港區特邀代表、深圳市政協委員)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5/9/TriTuYb2yGW7DdTE9smOrCkjkpQIvdmjZpF.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