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記者馮琳)北京報道: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5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有關情況。
國新辦新聞發佈會現場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叢亮介紹,我國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九連豐,總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口糧自給率在100%以上,穀物自給率在95%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大概480公斤,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做到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紫荊雜誌記者在發佈會上提問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需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請問糧食流通領域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成效有哪些?下一步將採取哪些措施,推動節糧減損工作取得實效?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黃煒對此,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黃煒回答指出,對於節糧減損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在反復強調,不斷地講,提工作要求。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基於自身工作職責,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在節糧減損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
他表示,一是抓為民服務減少收購環節損失。收購環節,安排建設了5500多個專業化的糧食產後服務中心,在農民收穫糧食時提供清理、乾燥、儲存等服務,推廣使用近1000萬套農戶科學儲糧裝具。按照要求使用裝具的農戶儲糧損失由平均8%現在降到2%以內。二是抓技術應用減少儲運損失。主要是採取措施推廣應用“四合一”儲糧技術,還有氣調儲糧、控溫儲糧等技術,改善儲存條件和儲存糧食品質,減少壞糧損失。新技術應用後,國有糧庫儲藏週期糧食的綜合損失率降到1%以內。運輸環節開發應用鐵水聯運接卸、運輸專用車、散糧物流裝具等技術裝備,減少糧食運輸損耗。三是抓適度加工減少成品糧生產損失。加大適度加工技術研發和成果推廣力度,升級改造加工設備,減少不必要的糧食、油料損失和消耗,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和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率,同時重點抓好糧食加工方面的標準化建設,按照保糧食安全、保食品安全,特別是保人民健康的角度制定科學加工標準,通過標準引導整個社會節約糧食、減少糧食損失。四是抓宣傳教育減少消費損失。結合一些主題性、綜合性的,比如“世界糧食日”“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等活動,持續不斷開展糧食節約減損、愛糧節糧、營養健康宣傳教育,積極營造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氛圍,增強老百姓自覺節約糧食的意識和行為習慣。
黃煒表示,切實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需要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從業者、消費者共同努力,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作為國家主管部門會一如既往、持之以恆抓好這方面工作,讓我們一起共同耕好節糧減損這塊“無形良田”,更好端牢“國人飯碗”。
紫荊雜誌記者提問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5/11/gSk7rxsMspXpwLmrT1dQGqhq3iz0Q4aE57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