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簡慧敏:科技創新勇爭先,產業升級不容遲
+關註
產業結構單一一直是香港急需解決的難題。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最新數字顯示,2021年服務行業佔本地GDP 93.6%,其中三大支柱產業(即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及其他工業支援服務)便已佔超過一半。然而,近年來三大支柱產業面臨嚴峻的挑戰,增長乏力,而特區政府在2009年提出的六大優勢產業發展仍然未見成熟,直至2021年,該六大產業的總值仍不足本港GDP的10%,創新科技產業僅佔GDP的0.9%,難以成為香港新的經濟支柱 。
要如何加快產業升級轉型,推動香港走向知識型經濟?答案就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習主席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就此,筆者有三大建議。
首先,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創科產業與傳統金融服務業的互相促進、相互賦能。
香港金融市場一向以證券為主要發展重心,其他投資產品如商品期貨、債券和貴金屬並未得到同等的重視。要增強本港金融業的競爭優勢,特區政府必須制訂多元化的金融發展戰略,進一步改革現有的投資制度和擴大金融市場的資產類別(例如港交所最新的18C章),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滿足不同投資者對不同投資類別的需要和進一步增加交投量。
同時,香港應把握“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找准自己“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一方面,特區政府應儘快落實《預算案》內提及的離岸人民幣政策措施,包括促進香港與內地利率互換市場的互聯互通(“互換通”)及吸引國際企業來港發行人民幣點心債,並繼續探索人民幣期貨期權、雙幣種計價股票等理財產品,擴大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和資產規模,鞏固本港離岸人民幣樞紐的地位和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另一方面,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本港須建立國家與國際對接的碳排放標準,確保充足的高質量碳積分供應,增加港交所Core Climate的碳信用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讓香港在發展國際優質自願碳市場的同時,為國家雙碳目標發揮作用。
第二,通過科技創新,支持新興產業的發展。
成功開闢新的發展領域,是不少國家和地區崛起的契機所在。而其成功的關鍵,離不開制度的配合和政策的扶持。香港不缺制度上的優勢,缺的是政策上的支持。因此,特區政府必須與立法機關齊心合力,以新政策加強發展動能。
特區政府在去年12月公布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並設立“創科產業發展委員會”,為新興產業發展訂立規劃綱領。期待委員會儘快制定明確的政策措施,加強本地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國內外的高端人才,通過金融制度以融資為創科賦能、進一步研究具國際競爭力的稅務寬減,全力推動創新企業的發展。
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筆者樂見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的設立和新田科技城的規劃,使上中下游相互發展的創科生態圈得以完善。期望更多中游成果能加快落地,讓不同行業能從中受益,讓消費者能享受更佳的服務體驗。
第三,通過科技創新,開啟區域合作新高度。
自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大灣區的發展一日千里。直至去年,區內經濟總量已超過13萬億元人民幣;在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三年蟬聯全球第二。商務部最近更宣布將會推動內地、香港、澳門三地共建單一自由貿易區。特區政府必須為此做好準備,務求打造最強最優的灣區經濟。
通過與大灣區內城市的協同創新,香港不但可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推動跨境要素流動,更可善用三地各自優勢,增強發展新動能,共同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未來,希望特區政府繼續深化與國際上理念相通的經濟體尤其是RCEP成員的合作,創新金融合作機制,在本幣結算、本幣互換、貨幣掛牌交易等領域展開合作,拓展跨境金融的發展潛力。
以科技為軸、金融為能、創新為輪,是促進產業升級轉型的不二之法。
期望特區政府能如習主席在兩會閉幕辭中所言:“堅持守正創新,保持戰略定力,不斷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添磚加瓦、增光添彩!”
(作者係香港立法會議員、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總法律顧問、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港區特邀代表、深圳市政協委員)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5/17/pCHJoh5Q8W2JSdAF7MYfx4PeAoyhXZAndZp.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