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記者 莊蕾)北京報導: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5月18日上午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重大決策部署 著力推動醫保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新聞發佈會現場國家醫療保障局局長胡靜林表示,2018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戰略決策組建國家醫保局。自組建以來,全國醫保系統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解除全體人民的疾病醫療後顧之憂”的重大政治使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攻堅克難推進體制機制變革,推動我國醫保事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在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支持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胡靜林指出,5年來,我們堅持穩字當頭,健全世界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2018-2022年,全國人口參保率穩定在95%左右,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到80%和70%左右。農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人口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醫保助力近1000萬戶貧困居民成功脫貧。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含生育保險)年度總收入由2.14萬億元增長至3.09萬億元,年度總支出由1.78萬億元增長至2.46萬億元,基金運行平穩,有所結餘。財政每年對居民參保繳費人均補助標準從490元增長至610元。僅2022年,財政補助總額就達6000億元。
胡靜林介紹,5年來,我們堅持惠民為本,著力減輕群眾看病就醫負擔。加快醫保談判節奏,推動卡瑞利珠單抗、諾西那生納等一大批獨家品種的抗癌藥、罕見病用藥以適宜價格納入醫保,加上報銷後累計為患者減負超5000億元,幫助數千萬身患重症的患者和他們的家庭重燃生活希望。推動集中帶量採購,國家組織集采333種藥品平均降價超50%,集采心臟支架、人工關節等8種高值醫用耗材平均降價超80%;連同地方聯盟採購,累計減負約5000億元。改革居民慢性病保障方式,將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納入居民醫保保障範圍,惠及1.4億慢病居民。持續打通異地就醫瓶頸堵點,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規模由2018年的131.8萬人次增長到2022年的3812.35萬人次,增長28倍。針對新冠疫情果斷實施“兩個確保”政策,並保障新冠疫苗及接種費用,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貢獻醫保力量。不斷擴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範圍,目前已覆蓋49個城市1.69億人口,惠及195萬名失能群眾,使他們的生活更有品質、生命更有尊嚴。
胡靜林稱,5年來,我們堅持創新驅動,推動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鼓勵行業研發創新,建立了以新藥為主體的醫保准入和談判續約機制,上市新藥納入醫保目錄的等待時間從過去的平均近5年縮短至不到2年,有的新藥上市僅半年就被納入醫保目錄。醫保對新藥的支出從2019年的59.49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481.89億元,增長了7.1倍。擴大談判藥品銷售管道,通過“雙通道”管理機制,一些原來主要在大型醫院供應的醫保談判藥品,目前可以在全國15.5萬家醫保定點藥店銷售並納入醫保報銷。淨化醫藥行業生態,制度化常態化開展集中帶量採購,持續擠壓藥品耗材虛高價格水分,“釜底抽薪”壓縮“帶金銷售”空間。醫藥企業創新動力日趨強勁,A股市值前10名藥企中,2022年的總研發投入是2018年的2.48倍。
胡靜林說,5年來,我們堅持系統集成,助力“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支持完善醫務人員薪酬補償機制,明確公立醫療機構在集中帶量採購、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中形成的結餘資金,可以統籌用於人員薪酬支出。改革基金撥付機制,大部分統籌地區建立了醫保金周轉制度,每年初向醫療機構預付醫保資金,減輕了醫院墊資壓力。全面建立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在大幅降低藥品耗材價格的同時,適當調整手術、中醫等體現技術勞務價值和能力的醫院服務專案價格,支持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積極支持基層醫療機構發展,通過提高基層就醫報銷比例和降低基層就醫起付線等舉措,引導患者在基層購藥並享受健康管理服務。鍛造既有力度又有溫度的醫保基金監管利劍,對違法違規的醫藥機構,處理154.3萬家次,追回醫保基金771.3億元,曝光典型案例24.5萬件;對主動自查自糾的醫藥機構,依法從寬處理,大力推動診療行為規範。
胡靜林認為,總的來看,5年來,通過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群眾享實惠、基金保安全、醫院獲發展、企業得成長”的多贏局面正在初步形成。
胡靜林表示,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國家醫保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主題教育為契機,全面準確把握黨的二十大對醫療保障工作提出的任務要求,奮力譜寫醫療保障惠民暖民便民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