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志維
培養擁有愛國情懷的香港青年,帶領香港繼續發展並配合國家進步,是當前香港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此外,香港學生的未來舞台將與祖國的發展密不可分,因此,國民教育成為推動香港治理和繁榮的關鍵領域之一。
自2008年公布《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2020年公布《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以及2021年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起,香港特區教育局不斷完善國民教育相關課程。目前,教育局正積極更新《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教育局以“多重進路、自然連繫、有機結合”的方式,持續更新課程指引,發展教學資源,提供教師培訓及組織學生活動,以支援學校推動價值觀教育。特別是在2020年6月30日頒布香港國家安全法後,國民教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同,學校教育成效明顯,教育局局長和各官員的堅定決心功不可沒。
在教育局的積極推動下,學校正全面推行價值觀教育及國民教育。目前,國民教育的推動比以往更全面,包括課程內容、教師培訓、教學資源、內地考察和全方位學習活動等。國民教育涉及的範疇廣泛,包括憲法、基本法、國情、文化、“一國兩制”、古今歷史等。教育局鼓勵全校參與國民教育的推動,那麼,下一階段國民教育的發展應該如何進行呢?香港教育必須進一步優化國民教育的焦點,以配合國家對香港的期望,回應社會對教育的要求。
在未來的國民教育中,我們應更聚焦於建立學生正確的國家觀念,強調其核心價值是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及中國人身份作為看待事物的立足點。為達此目標,我們必須清晰地傳達正確的國家觀念,並將之融入教材、課程及考評的指導方向。
在學習國民教育課程、參加交流活動後進行反思的過程中,學生應以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作為分析事物的立足點。正確的國家觀念是加強身份認同的不可或缺的環節。因此,建立正確國家觀念將是國民教育優化方案的重點之一。
那麼,什麼是“國家觀念”呢?這點必要說得清、說得準。就基礎教育而言,國家觀念就是學生能從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以中國人的身份出發,審視事物,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舉例來說,人民解放軍空軍戰鬥機殲-20的出現,作為中國人,我們對國家科技的進步感到自豪和安全。然而,西方國家可能認為這是一種威脅,西方國家可能認定其國家軍事力量受到挑戰。同一件事物,從不同立場和角度出發,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以2020年的一個真實案例為例,一位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畢業生在求職教師職位的面試中,提及了2020年中學文憑考試歷史題中關於1900年至1945年日本對中國利多於弊的觀點。申請者的回應是“日本人不是這樣看這段歷史的”,意味著從日本人的角度看來,入侵中國和屠殺中國人對他們來說是有利的。這個案例反映出,該申請者在國家觀念、國民身份認同和自豪感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對香港學生來說,加強正確的國家觀念尤為重要。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地方,學生能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其中可能包含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不當批評。面對如此情況,我們應教導學生具備有國家觀念之分析訊息的能力,以國家和民族利益作為判斷標準。面對西方一些國家所謂的“中國威脅論”,香港學生必須持守正確的國家觀念,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審視,以抵禦西方國家對香港年輕人灌輸的歪理。
總之,下一階段國民教育的目標應更聚焦於建立學生正確的國家觀念,並將其融入教育的各個層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具有堅定國家觀念和身份認同的年輕一代,為國家和民族的繁榮作出貢獻。
(作者係寶安商會王少清中學校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