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獲學校或團體邀約講述“兩會精神”,討論的熱門話題包括“如何加強青少年家國認同”、“如何讓青少年更好走入大灣區”及“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從教育角度看,“青少年為本”的前提是十分重要,少年強則國強,但要在“一國兩制”的香港實踐,卻是求索之路漫長。
筆者認為,推動國史教育,既是大局觀,亦是青少年要面對的重要教育議題,是“一國兩制”向前發展的關鍵,是身份認同與向心教育的永續篇。
作者日前出席兩會精神分享事實上,青少年的國民向心教育根本就在國史教育,不知唐宋元明清乃至苦難延伸逾百年的近代中國,以及新中國全民如何踔厲奮發,又怎樣理解“國學”5000年以來文化潛藏的韌力,並由此衍生的精神與價值,面對種種挑戰,屹立於世,創造世界獨特的中國文化與文明?不從國史了解,怎理解“弱國無國防也無外交,瓜分豆割任人來”的民族傷痛,從而明白“國安”是何等重要?因此,國民教育的根本就是國史教育。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重要講話中,屢屢提出根深才能葉茂,歷史文化的認同,是國民身份與價值最深層次的認同。歷史在說話,1984年,鄧小平會見英國時任首相戴卓爾夫人,曾言︰“再過13年(即1997年),再過50年(即2047年),會更加證明‘一國兩制’是行得通的,人們擔心中國在簽署這個協議後,是否能始終如一地執行。我們不僅要告訴閣下和在座的英國朋友,也要告訴全世界的人,中國是信守自己的諾言的。”習近平於回歸25周年公開鄭重的宣示:“‘一國兩制’沒有任何理由改變”。這些重視歷史的發言,當要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成為青少年的重要國史教材之一。

回歸第二個25年已啟航,筆者認為要加強青少年國民身份認同,向心教育乃至促進青少年更好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準備,其中重要一環,是國家教育部與香港教育局應主領,聯合香港各級學校與民間組織擁抱家國情懷,從幼稚園到大學,全方位重視國史,守着“不焦躁”、“不懶惰”、“不能迴避問題”的教學專業態度及方向,推動國史教育,讓年輕人對國家歷史文化從自知到自信,再到自豪,用心唱出“我的祖國”。
本文作者:何漢權,現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教育評議會會長、香港風采中學校董。主要從事學生成長、教學專業、國史教育及社會情勢研究領域工作。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獲授權轉載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5/25/JoNxJPcpE8PaODknWCM34YuxTpPhlTfemyW.png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5/25/G1WT432NBdPTXxTAsuvooeWrOHTVolcmKXy.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