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概指國家寶藏。通常情況下,擁有代表性與稀缺性並能較好體現時代文明程度與極高藝術造詣的古代文化藝術品會被世人稱為國寶。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史中,有著眾多國寶級文物,無論是青銅器、唐三彩還是元青花,無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因而只以一套作品便能貫穿2000多年中華文明史的藝術作品就顯得彌足珍貴,這就是被譽為「國寶中的國寶」——田黃百帝聖像。
2017年,為了致敬文化大家陳宝琛和雕刻大師林元珠大師及其偉大的作品,擁有「百帝聖像」的神秘收藏家委托聞名世界的金石界權威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一代大師雕百帝》,塵封66年的曠世國寶第一次為世人所知。
國寶中的國寶:百帝聖像
「百帝聖像」是以中國15個朝代的100位皇帝形象為題材,「綠泥石質玉型」田黃為原料,末代帝師陳寶琛為史實和藝術監製,由民國壽山石雕巨匠東門派始祖林元珠歷時三年,於民國十六年精雕細刻而成的100方觀賞型印章,堪稱「絕世珍品,匠心之作」,業界權威人士保守評估價值不低於300億元人民幣。
「百帝聖像」整套作品共計100方,每方平均重量為2900克,均含有印首、印座、印文、識款及落款。每方聖像的印首為形態表情各異的帝王坐姿御容,平均高度為15cm;每方聖像印座平均長寬各10cm,高7。5cm,印座正面是帝王聖號陰刻正楷黑漆識款,背面是陰刻「林元珠作」為署名落款;天璽底部為陽刻小篆體璽文,內容為帝王聖號。
從縱向時間軸與橫向空間軸兩條線出發,「百帝聖像」全面立體地濃縮重現了中國2132年中15個君主王朝發展的歷史。在時間線上從秦漢到明清,記錄著朝代的更迭與歷史的變遷,從空間線上無論魏、蜀、吳,還是宋、遼、夏,展現了同一時期不同地域與文化的交織。
「百帝聖像」出世不凡,在特殊歷史時期著意於尊重歷史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兼顧對上千年中華文明脈絡的梳理和保留,堪為當時實錄濃縮歷史的典範。從統一中國的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嬴政一直到末代宣統皇帝溥儀,2132年間既刻畫了唐宗宋祖等後世敬仰的明帝,也描繪了朱晃、石虎等世人不齒的昏君,還演繹了完顏阿骨打、拓跋宏、成吉思汗等少數民族皇帝,更展現了歷史上唯一女性皇帝武則天,體現出末代帝師陳寶琛老先生與壽山石雕巨匠林元珠先生,對客觀歷史的尊重與崇高的格局。
厚重而莊嚴的「百帝聖像」雕法精湛,神形兼備,每方聖像都讓人能從作品神態中領悟帝王個性,感悟國家興衰。秦始皇莊嚴威武霸氣十足,投射出一統江山的豪邁;魏武帝正襟危坐陷入沉思,彰顯了三國時局的紛繁複雜;耶律阿保機手持寶刀仿佛眼前就是熊熊戰火;乾隆帝持卷苦讀令人領略盛世繁榮之源頭。一代雕刻巨匠林元珠以極富內涵和無限感召力的精品佳作向世人展現了中國的工匠精神及內在智慧。
「九手紅田」礦物構成為高檔田黃中極為罕見的綠泥石質玉,色如棗蜜,溫潤、凝結、細膩、嫩潔、通靈,包漿厚重,寶氣十足,且被曆代中醫大家和藝術家認定為通氣血、舒經絡,具備極佳功用的養生「神物」。名貴的原料讓「百帝聖像」的人物形象與服飾特徵大放異彩。秦裝玄素,漢服儒雅,魏晉南北朝寬衫大袖崇尚自然,宋裝華美,遼金粗獷,元代端莊,清代簡約。皇帝著裝不但代表了當時的主流審美觀,更能映射帝王的統治風格與政治主張。
「百帝聖像」是一套既不可再生也無法複製的藝術孤品,原因在於百帝聖像能夠同時滿足四個具有唯一性的必要條件:一、極為特殊的歷史時刻;二、極為特殊的創作題材;三、極為特殊的創作團隊;四、極為特殊的製作原料。在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字庫中如能找到定義百帝聖像的詞只有兩個:空前絕後,舉世無雙!
一代大師林元珠
幾千年來,工藝精湛的各類雕刻藝術品數不勝數,然而能夠與詩聖杜甫、畫聖吳道子、書聖王羲之並駕齊驅揚名後世的雕刻大家卻鮮為人知,在林元珠之前我國並沒有像米開朗基羅、羅丹、菲狄亞斯那樣聞名於世的雕刻大師。
雕刻大師完全不同於普通工匠,其不但要全面的掌握雕刻技術,而且在藝術表現中有著十分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工匠雖然也掌握了熟練的雕刻技法,但是他們的作品多以模仿前人的版本或重複前人或今天其他工匠的技法,很難看到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能成為大師的僅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還不夠,仲要具備深厚的文史哲等其他學科的知識,以及要有極其豐富的人生經歷,在此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獨立的藝術理論體系和藝術體系,才能登上大師的臺階。
林元珠出生在福建閩侯縣後嶼鄉的一個石雕藝人家庭,自幼同父親林淑欽學習石雕,林元珠很快便顯現出非凡的才能。他心靈手巧,記性好,悟性高,擁有過目不忘的本領,父親教的一學就會,沒教過的自己也能悟出來,不到十歲,他的雕刻水準便超過了父親,成為遠近聞名的巧手神童。父親的一個決定是讓林元珠日後能成為一代大師的第一個轉折點:寧可減少收入也讓林元珠暫時放下手藝去上學。
幾年的私塾讓天資聰慧的林元珠學習到了其他藝人沒有的知識,隨後林元珠又開始了石雕生涯,並拜福建著名石雕藝人林謙培為師。林謙培是清朝同治、光緒年間福建著名的壽山石雕藝人,擅雕刻印紐、博古以及圓雕人物,喜以仙佛為題材,具有北魏遺風。林謙培將畢生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林元珠,讓林元珠成為了壽山石雕藝術的大家,並創立了以圓雕為主的壽山石雕「東門派」藝術風格。
林元珠早期人物雕刻作品還有身形微胖、頭大身短等林謙培的風格,但不久就發生了本質上的昇華,擺脫了多年以來的匠人習氣,充滿了文人雅士的審美趣味。一個關鍵性的人物讓林元珠完成了由工匠向大師的跨越,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傅」陳寶琛。
陳寶琛十三歲中秀才,十八歲中舉,二十一歲登科進士,二十七歲便擔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後位居「太傅」,成為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陳寶琛才華橫溢,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金石篆刻無所不能,後因遭部議連降九級,從此投閑家居達二十五年之久,在此期間與林元珠相識。交往過程中,陳寶琛在發現林元珠與眾不同的雕刻風格的同時,也找到了這位年輕人的不足,終認為林元珠是一位難得的可塑之才,並決定將林元珠這位雕刻藝術天才培養成真正有造詣的大師。
陳寶琛從書畫入手,培養林元珠學會提煉藝術作品的精髓;教他在詩詞歌賦中感受古代聖賢的立意格局;為林元珠講述歷代帝王將相,讓他學會捕捉人物的靈魂。陳寶琛還為林元珠精心挑選了大量書籍和藏寶圖錄供其學習,提供了大量瓷器、玉器、金器、木器等實物供林元珠參考,以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幾年下來,林元珠脫胎換骨,徹底完成了由民間藝人向藝術大師的蛻變,在有生之年完成了令其名垂青史的曠世巨作——百帝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