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Simon Lichtenberg: China is a vibrant country
編者按:
李曦萌(Simon Lichtenberg)來自丹麥,1987年,成為復旦大學的第一批國際留學生,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進修結束後,他回到丹麥完成學業。1995年,李曦萌回到中國經商,並創辦了特雷通集團,引進北歐家具至中國市場,成為推動中國進口家居行業發展的第一人。此後,他扎根中國,積極擔任各類民間商業、跨文化交流、公益服務等職務。作為一名在中國生活了30年的丹麥人,李曦萌積累了對中國發展的深刻見解,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本刊記者對他進行專訪。李曦萌分享了他眼中的中國十年的發展變化,和他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與認識。
文|本刊記者 劉雨桐
與中國的30年不解之緣
記者:您已經在中國生活30年。最初是什麼原因令您選擇中國?
李曦萌:丹麥是一個面積較小、人口較少的國家,所以這裡的人們普遍會學習除本國語言外的其他語言,以與外界更廣泛地交流聯繫。大多數丹麥人除了母語丹麥語,還懂德語、英語和法語。
就我而言,我本身就對語言感興趣,因此想學習一種最複雜、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以便去到那裡最大的城市,去那裡最好的大學,所以毫無疑問我選擇了中文。1987年,我飛越太平洋,落腳上海,滿懷熱情地決定去上海最好的大學讀書。之後的故事說來有趣,我問酒店前台:“上海最好的大學是哪所?”,前台說出的第一個大學名字是復旦大學,我便不假思索地選擇了這所大學。想來也很好笑,我甚至沒有仔細地查證,大概這就是我和復旦大學之間的不解之緣。在復旦大學,我沉浸在中國的語言和文化中。完成學業後,我短暫離開中國,後又回到上海經商。也是在上海,我邂逅了令我著迷的女孩,後來她成為了我的妻子。
回首過去,我在中國已經扎根30年。在中國,我接觸到全新的語言、文化和多重機遇。正是在這裡,我愛上了中國。
中國在持續不斷向好的方向發展
記者:您認為最近這十年裡,中國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李曦萌:這十年裡,中國在政府紀律、營商環境、脫貧攻堅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國政府系統的紀律得到了加強,大量的腐敗被根除。“八項規定”很大程度改變了地方政府的作風,顯著提升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密切了官民關係。政府工作人員獲得“店小二”的新頭銜,更加專注於解決人民問題。人民不需要取悅政府,政府服務在人民身邊。作為企業代表,我深刻體會到各級政府認真傾聽企業聲音,及時解決企業問題。然而,潛在的負面影響可能是,政府人員在嚴厲懲罰面前害怕犯錯,而表現消極。因此,不斷優化治理體系也是近年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推動機構改革的初衷。
在營商環境方面,中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在過去十年間大幅提升。中國政府在建立公平的商業競爭環境方面更加專業化。以環境治理為例,10多年前,根據我們公司內部的污染處理規定,我們必須遵循非常嚴格的環保要求,但一些競爭對手卻在例如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處理等環保環節上偷工減料。過去十年間,環保法律法規以及執行都愈加嚴格,令每個企業都需符合同樣的環保標準,這對環境治理和公司間公平競爭都是一件好事。
在脫貧攻堅和改善民生方面,中國在過去十年同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到2020年消除極端貧困的目標已經實現。我個人也參與了扶貧項目,與四川的布拖當地政府合作開展扶貧工作,為四川大涼山彝族幼兒園的4,300名兒童提供幫助。作為親自參與脫貧攻堅的一員,我可以說見證了中國扶貧的重大進展。中國在改革開放的40年間,雖然貧困沒有完全消除,但期間7億人脫離了貧困,這是世界上任何國家從未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總體而言,過去十年中國各地發生了驚人巨變。對我來說,中國在持續不斷地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因為中國是一個充滿活力、發展迅速、新鮮事物不斷的國家,這也是我選擇定居在這裡的原因之一。
中國尋求以友好方式傳播積極影響
記者: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您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是什麼?
李曦萌:“一帶一路”倡議意在令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建立更緊密聯繫,並將通過更系統方式與其分享資源,包括貿易路線、新港口和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等實際事物的共享,以及商業、創新、和文化等領域的內容共享。
然而,一些人將“一帶一路”倡議視為中國式帝國主義,並臆想中國試圖通過該倡議征服世界其他地區。縱觀上下5,000年的歷史,中國從未有過帝國主義行為。早在歐洲殖民非洲的一個世紀前,中國航海家、外交官鄭和便到達非洲進行貿易和貨物交換。七次大規模遠洋航海,240多艘海船,卻沒有任何侵略或海外殖民發生。中國從未尋求接管任何其他國家或推廣自己的政治制度。相反,中國尋求的是保護和發展自己,同時以友好、非侵略的方式傳播積極的經濟和文化影響。國際社會需要消除誤解並明白,“一帶一路”倡議並非帝國主義殖民其他國家的戰略計劃,而是進一步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建立聯繫、互利共贏的倡議。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為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帶來了極大挑戰,不同國家採取了不同的方法來應對危機。中國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以及廣泛的國際合作,已將新冠病毒感染的死亡人數最小化。儘管在疫情後期,中國因疫情而實施的限制措施對經濟合作和交流產生了影響,導致一些跨國公司總部不便來中國考察而錯失機會。
此外,大多數外國記者因隔離政策,在過去三年鮮少來中國實地考察,導致西方媒體以片面的眼光負面描繪中國。疫情管控措施進一步加劇了文化和政治分歧。因此,如今,希望大家來中國親眼看看。人們應該來中國學習、傾聽和了解中國所做的和正在做的事情。
中國市場對丹麥投資者最具吸引力
記者:您認為中國在什麼方面最吸引丹麥投資者前來投資?
李曦萌:不論是長期還是短期投資,中國市場對於丹麥投資者都是最具吸引力的。這與20年多前中國剛加入世貿組織(2001年)時不同。當時,中國製造業向全球市場開放,許多公司來到中國完成生產製造,中國製造能力一度成為國外投資者主要吸引力。近年來,中國市場已經足夠成熟,許多過去在中國為其他市場製造產品的公司,現在都在為中國製造。
隨著進一步的發展,儘管中國的市場仍是最吸引丹麥投資者的因素,與此同時,中國的前沿科技和創新能力在許多行業處於領先地位,亦成為招商引資的重要因素。例如,在電動汽車(EV)領域,中國品牌領先於特斯拉以外的許多其他國家品牌。經過數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很可能成為未來全球創新和製造中心。
記者:2015年,丹麥申請成為第一個北歐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創始成員國。可否談談中國與丹麥的經貿關係?
李曦萌:丹麥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創始成員國,自1950年成為與中國建交的第二個西方國家以來,與中國的友好關係源遠流長。丹麥也是目前與中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唯一的北歐國家。根據《中丹聯合工作方案》,雙方將在航運、能源、服貿和醫療等傳統領域繼續鞏固合作,並進一步提升規模和水平。2020年《中丹聯合工作方案》的更新體現了丹麥對與中國長期合作的承諾,也是兩國強有力的雙邊關係的佐證。
“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廣泛合作搭建了大框架,其中的戰略發展協議融入其中。總體來說,“一帶一路”倡議為中丹兩國深化合作、共同促進發展提供了機遇和平台。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