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老化、出生率長期偏低,加上近年港人移居外地增多等緣故,以致勞動人口持續減少,勞動力數量下降。隨著疫情過去,社會及經濟復常,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重新浮現出來,不同行業都出現人手短缺和招聘困難。有鑒於此,我於今年4月20日立法會會議上提出一項議案,促請政府除了積極培訓本地人才和吸納外來人才,也要儘快為不同行業和工種輸入勞工,尤其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內人力資源流動,以補充香港勞動力之餘,也藉著大灣區“9+2”城市的優勢互補,達至互惠共贏,區內城鄉均能推動高質量發展。
文|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 邵家輝
我主要建議參考澳門的做法,推出“輸入大灣區人力計劃”,容許獲批工作簽證的大灣區內地城市居民即日往返香港工作地點與大灣區居住地。當日議案經修訂後,在65位議員支持、9位反對、4位棄權下獲大比數通過,反映眾多議員所代表的不同業界都廣泛有相同訴求,就是希望儘快擴大輸入人力,紓解勞工短缺的燃眉之急。
“有生意無人手做”
舉幾個例子,建造業議會早前估計缺1萬至1.5萬名工人;航運交通界易志明議員估計海陸空三方面共缺10萬人;飲食界張宇人議員說其業界缺4萬人;我的零售界朋友也反映業內隨時缺三四萬人;其他行業如資訊科技、會計界等同樣紛紛表示缺人,旅遊界更不用說,今年2月便有3,000人組團從深圳來港打算旅遊消費,但因香港沒有足夠導遊、司機等人手接待,終要即日打道回府。
事實上,恢復全面通關以後,客人確實愈來愈多,但由於商戶人手不足,往往“有生意無人手做”。人手短缺下,商戶的經營成本和壓力固然大增,更嚴重的是現職員工相當辛苦,隨時一個人要做兩份工作,以致士氣低落、流失率高,形成惡性循環。留下來的員工愈來愈辛苦,也少不免影響到工作和服務素質。不少連鎖店唯有“縮更、縮鋪”,縮短營業時間,甚至暫停營業、關閉分店。長此下去,這會影響香港購物天堂、好客之都的形象。而且市場供應鏈環環緊扣,當零售業有困難,之後就會像“倒骨牌”般連帶影響批發、進出口、運輸、廣告等不同行業,層層推延,最終加劇整體經營成本和壓力,以致物價飈升,損害民生和香港競爭力。
人力資源是增強發展動能要素
習近平主席去年“七一”期間視察香港發表重要講話,向我們提出四點希望,其中之一是要“不斷增強發展動能”,表明“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香港如何增強發展動能?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固然是一大要素,而對接大灣區正是出路所在。
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份子,跟內地9個城市有“近水樓台”優勢,讓兩地人力資源便捷流動,可釋放出大灣區的整體經濟潛力,收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參考澳門,當地大概有37萬勞動人口,約四成為外地僱員,來自內地的就超過10萬人。據報道,估計約85%內地僱員住在珠海,他們持有藍卡(即外地僱員身份證)每天限往返澳門一次。我相信香港只要做好過關安排,一樣可每日多容納數萬以上來自深圳、珠海等地的同胞來港工作,這樣既可迅速回應人力需求,又不致加重住房壓力。
當然,就保障本地員工就業機會而言,建議政府可實施配額制,為每個行業設定輸入勞工上限,而有關上限應低於業內所缺人手數目。舉例來說,零售業現缺4萬名人手,輸入勞工上限應低於此數,以維持市場上有一定人手需求,保障本地員工就業、升遷和合理加薪的機會。同時,政府可要求企業以本地員工薪金中位數引入人手,以免壓低本地員工薪金。薪金相若下,相信香港企業多會先嘗試聘請本地員工。此外,政府又可將工作簽證設限兩年,若日後香港市道不景、失業率回升,便停止續發簽證,讓外來勞工返回原居地,以保障本地員工優先就業機會。
人力流動 資源共享
大灣區內地城市有約8,000萬人口,不僅較香港700萬人口多出10倍有餘,而且其年齡結構較香港年輕,如鄰近的深圳和珠海分別有八成和七成半人口為15至59歲,60歲及以上的僅佔5%和10%。反觀香港,出生率既為全球最低,又是全球最長壽的地方,故人口結構日趨高齡化。香港現時15至59歲人口只佔六成,60歲及以上的則達兩成半以上,如沒有年輕新血補充,勞動力難免持續下降。
故此,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勞動力供應相對較為充裕及具活力,可成為香港新增勞動力的來源地;與此同時,內地不少青年人亦有就業需要,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全國16至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達20.4%。若香港引入大灣區人力,一方面可補充所需勞動力,另一方面亦可為內地一些求職的同胞包括青年人提供工作崗位,可謂互惠互利。
而且內地僱員即日來回香港工作,將在港賺得的工資帶回居住地或家鄉,可改善他們和家人在當地的生活,其生活消費同時有助城鄉經濟。日後即使香港可能因應本地失業情況而停發工作簽證,那些同胞也可將在香港這個國際城市獲得的工作經驗和知識帶回內地,相信亦有助城鄉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協調、開放、共享,而更開放的勞動力市場能促使大灣區各地產業加快發展,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大灣區內部的人力流動,打破地域限制,有助促進城鄉間的資源配置和區域協調發展,平衡城鄉之間的人力供求。擁有相近文化背景的大灣區同胞融入香港本地生活,可進一步促進區域融合,讓更多人員參與到大灣區一體化的發展。
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強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為國家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是國家對香港的期望。香港若能引入大灣區的人力資源,可起到優勢互補互惠、有益大灣區以至國家整體發展的作用,實屬一舉多得。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6月號)